曹操一生有3大创举,其中一项领先世界近2000年,我们也是受益者

发布时间:2025-09-02 09:06  浏览量:6

说起曹操,世人皆知他是东汉末年的“奸雄”,而“奸雄”这个称号是东汉末年的评论家许劭给他的。

许劭当时说了两句话,他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然而世人只记得曹操为奸雄,却忘了他也是一位“能臣”……

“屯田”就是让军队里的士兵暂时去当农民,垦荒种地,种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补充军粮,还可以反哺中央,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制度,曾在古代大量使用。

“屯田”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而“屯田制”是由曹操创立并实行的。

最开始的时候,屯田就只是为了“田”,汉文帝时期,有个叫晁错的大臣,给汉文帝提了一个建议叫“徙民实边”。

汉文帝时期不经常打仗,但是却总是有匈奴入侵,为了抵御入侵,晁错就建议汉文帝,将一些百姓迁到边疆去,让他们在那边开垦田地,扎根生活。

有了居民,那些匈奴就不敢随便入侵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虚实。

但是这种“恐吓战法”不能长久使用,因为一旦被敌人识破,就是一场灾难。

汉武帝时期,又有一个叫赵充国的大臣,建议汉武帝将“徙民”和“卫戍”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军民结合的“屯田”。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的屯田只能保证戍边将士的“自给自足”,不能反哺中央。一直到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有个叫枣祗的人,他对于这种军民结合的制度非常感兴趣。

他跟着曹操平定黄巾的时候,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后来曹操逮到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了大规模推行制度的权利。于是枣祗就跟他的搭档韩浩找到了曹操,跟曹操介绍这种制度。

按照枣祗的设想,他们这种新型“屯田”,不仅能够解决军队本身的粮食消耗,还能反哺中央,为国家政权增加钱粮收入。

曹操一听还有这种好事,于是马上就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让他去推行这一制度。

在枣祗、韩浩、邓艾等人的努力下,新型“屯田”大获成功,第一年就赚了百万斛谷子。

曹操非常高兴,他看到了“屯田”的潜力,立马开始大范围推广“屯田制”。

曹魏本就是地盘最大的势力,再加上曹操的“屯田制”,军粮肯定是不愁了。

后来这种制度又传到了蜀汉和东吴,三方势力都开始使用这种先进制度,“屯田制”得以广泛传播。

虽然这种办法很好,但是架不住那些贪官以权谋私

魏国还没结束的时候,屯田制就宣布结束了。

因势变法

公元194年,曹操正在跟吕布交战,为了击败曹操,吕布想出了一个办法。

吕布让自己手下的几个人伪装成从吕布营中叛逃的人,并以此来接近曹军大将夏侯惇。

只要挟持了夏侯惇,曹军自然会溃败。

不久之后,几个从吕布营中逃出来的士兵被带到了夏侯惇面前,夏侯惇本以为吕布已经不行了,殊不知他面对的这几个人是诈降。

这几个士兵不光不是逃兵,而且还是吕布手下的精锐,他们看准情况,快速解决了夏侯惇身边的侍卫,劫持了夏侯惇。

主将被劫持的消息很快就在曹营中传开了,士兵们都很慌张,就连将领都乱做了一团。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稳定了局面,此人便是前文中提到过的韩浩。

这时候的韩浩还没有成为枣祗的搭档,他还在前线勇猛奋战中。

虽然主将被挟持这件事他也是第一次遇到,但是他很镇定,说他不心慌那肯定是假的,但是韩浩能控制住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韩浩看着乱糟糟的大营,马上就明白了当务之急,救夏侯惇是其次的,稳定军心更重要。

于是,韩浩带着几个人,堵住了军营的大门,将那些打算逃走的士兵,都给堵了回去。

随后他又召来各营的将领,让他们赶紧去管好自己的兵,要是再出乱子,就找他们问责。

这些将领赶紧回去看好自己的人,生怕他们再闹幺蛾子。

等军营安静下来之后,韩浩又带着人直奔夏侯惇的大营,此时的夏侯惇已然被几个刺客围在一起。

韩浩来了之后,大声呵斥这些挟持了夏侯惇的人:“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

韩浩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居然敢拿我们的大将军当人质,是不是不想活了?

你们不会以为,我受命讨贼的行动,会因为大将军被挟持而停止吧?

这根本不可能!我不可能让你们为所欲为!韩浩并没有能救出夏侯惇的办法,只能让夏侯惇“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对这些刺客放完狠话后,韩浩又哭着对夏侯惇说:“当奈国法何!”

韩浩表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为了国家的未来,只能让夏侯将军牺牲一下了!

说完之后,韩浩当即下令强攻,让众人不用顾及夏侯惇的死活。

那几个刺客本想着能带着夏侯惇逃出去,结果韩浩给他来一个“鱼死网破”,就算拼了夏侯惇这条命,也要杀了这几个刺客。

这几个刺客见状马上就怂了,选择了投降,他们放走夏侯惇之后,还想要路费回家,但是韩浩直接就把他给杀了。

后来韩浩到曹操那里去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曹操非常高兴,并且夸赞韩浩“卿此可为万世法。”

之后,曹操下令,但凡再遇到劫持人质的情况,一概不用关心人质,直接上就行,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抓到劫匪,不管死活,必须要抓到。

从此再也没人敢跟曹操玩这一手了。

唯才是举

最后一个创举,就是曹操的“求贤令”。

战争期间,人才是消耗品,没准什么时候就死一个,因此曹操需要大量的人才。

但是当时的做官途径很少,基本上只能依靠各地官员“举孝廉”,推荐官员过来。

但是“举孝廉”这种制度已经彻底烂掉了,因为被推荐过来的人,全都是有背景的人,那些寒门子弟未必不如他们,但是却被这些世家子弟抢走了机会。

为了吸收这些寒门才子,曹操写了一篇《求贤令》,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才华,都可以来投奔曹操。

这种只看才华不看出身的“招聘方式”,让曹操得到了很多有才之人,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在尽力向曹操学习,但是有的时候,他们是学不成。

不过现在好了,现代社会已经将这种“唯才是举”的思想完美融入到了社会中,就算寒门子弟,也能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