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健教授的师徒缘

发布时间:2025-09-02 00:05  浏览量:6

我与刘健教授的师徒缘

纪红军作

时光荏苒,距与刘健教授相识已逾二十载,可每当忆起那段师徒往事,他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如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二零零零年年底,寒风裹挟着冬日的清冷,却未能吹散我心中的暖意。彼时,身兼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与江苏省科教文主席双重身份的刘健教授,专程来到如皋中医院找到我,提出要前往我老家朱楼村开展调研工作。这突如其来的邀约,让我既惊喜又激动,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大哥大,拨通了家中的座机。电话那头传来夫人熟悉的声音,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声嘱咐道:“家里赶紧准备一桌像样的饭菜,有位重要人物要到家里来!”

到了中午,一辆轿车缓缓驶至朱楼村如海河东岸。由于村子地理位置特殊,车辆无法直接抵达家中,我的父亲早已撑着小船在河边等候。刘健教授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带着如皋中医院的黄某 同志以及一位司机,稳步踏上小船。父亲娴熟地摇着船桨,小船在平静的河面上泛起层层涟漪,不多时便将他们平安接到了家中。

我家当时已是一栋装修精致的三层楼房,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刘健教授一进院子,目光便被周围的环境吸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连称赞:“你家这地方可是块风水宝地啊,真是人杰地灵!”随后,我们一同走进屋内,围坐在一起闲聊。话题自然而然地聊到了如皋的特产,刘教授饶有兴致地提起“如皋萝卜赛雪梨”,还说起了当地的油豆腐。他兴致勃勃地讲述,李光耀总统曾对他提及,只要能想办法延长如皋萝卜的保质期,总统愿意帮忙包销。

聊着聊着,刘教授话锋一转,神情认真地对我说:“红军啊,我觉得如皋萝卜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可以一起合作生产萝卜汁,把它做成一款化痰止咳的药食同源食品,既能发挥萝卜的药用价值,又能让更多人受益。”说完,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沓厚厚的资料,郑重地递给我:“这些资料你先拿去研究,里面有不少关于药食同源食品开发的思路和案例。”我双手接过资料,心中满是感动与责任。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刘教授与我探讨了许多国家经典著作中的知识,从中医理论到传统文化,涉猎广泛。令他意外的是,面对他的考问,我都能凭借平日里的积累一一作答。当他看到我书房墙上挂着的一幅狂草《满江红》时,更是眼前一亮,仔细端详许久,连连夸赞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当即让我再写一幅赠予他。我欣然应允,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教授的敬意融入笔端。

家宴的饭菜丰盛可口,席间欢声笑语不断。饭后,刘教授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说:“红军,走,带我去你的如城老家坐坐,看看你成长的地方。”我便陪着他一同前往。刘教授的如城老家是一座典型的民国老宅,青砖瓦黛,木窗木门,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透着浓厚的历史韵味。走进屋内,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摆放整齐的旧物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让我对教授的过往有了更深的了解。

后来,我前往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论文答辩。令我没想到的是,刘健教授竟然亲自前来旁听。在答辩结束后,他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自豪地介绍道:“纪红军是我徒孙,这孩子可是个才子,天赋异禀,在中医理论和传统文化方面都很有钻研。”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莫大的鼓励,让我在学术道路上更添信心。

再后来,我先后在营防医院等单位工作。期间,我始终没有忘记与刘教授合作开发萝卜汁的约定,还创办了饮料厂,为后续萝卜汁厂的建设做着准备。可就在一切即将步入正轨,我满心期待能与刘教授一同实现这个目标时,一个噩耗传来——刘健教授与世长辞了。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如遭雷击,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

我后来才得知,刘健教授不仅在学术和文化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在革命时期更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他曾在解放海南的战役中担任师长,是当之无愧的“刘将军”。而我,却没能完成他的遗愿,未能将那款承载着他心血与期望的萝卜汁推向市场,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愧疚。

如今,多年过去,我依然时常想起刘健教授。他对学术的严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后辈的关怀,都深深影响着我。每当看到如皋萝卜,我便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愿刘健教授在另一个世界安好,我也会带着他的期望,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不辜负他的教诲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