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江苏代表团已就位

发布时间:2025-09-01 23:05  浏览量:8

九月已至,暑气渐消,早晚的风里已带着爽利

忽如一夜,随处可见身着校服的少年们,三五成群,笑语盈盈,为新学期的到来平添几分鲜活气象。

翻开厚重的《江苏文库》,犹如开启一扇通向历史深处的窗扉。

其间所载江苏名人的开学旧事,或风趣隽永,或真挚动人,无不映照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地脉传承。

无论是名儒硕学的启蒙时刻,还是才子佳人的求学往事,皆如明珠缀玉,闪耀着智慧与温情的光泽。

值此开学时节,不妨让我们轻叩历史之门,漫步时光长廊,细数那些散落在岁月深处的江苏“开学名场面”。

每一段往事都是一曲动人的开学礼赞,等待着今人的聆听与回味。

江苏“土著”学霸往事

大家都知道,江苏人重视教育,所以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学霸。

学霸开学,自成风景。

1845年秋,16岁的翁同龢考入苏州紫阳书院。这所由江苏巡抚张伯行于康熙年间创办的书院,是当时苏州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学府,堪称清代“双一流”。

入学要行“入泮”之礼。按当时吴中风俗,新生谒孔子、拜师长后,须“疾趋而出”,以示谦恭。

但翁同龢却偏不——他从容缓步,大大方方踱步而出,不见丝毫局促。

这非同寻常的举止,非但未受斥责,反被书院一位八十多岁的冯老先生称赞:“他日大器!”

后来翁同龢成为两朝帝师,印证了这一预言。在紫阳书院就读的三年,也成为他学识、品德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翁同龢》

还有大名鼎鼎的民国才子刘半农。

1907年,17岁的他报考常州府中学堂,发榜是江阴县第一。入学后学校举行分班考试,他再夺魁首,直接被荐入二年级。

他的同学、后来的国学大师钱穆曾回忆:“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刚开学就连连跳级,是不是太不把我们这群学长学姐放在眼里了?”事实上,还真是。尽管连连跳级,但遇上大考,他依然稳坐第一。

特别有一次开学,常州知府到校巡视,即兴命题作文,刘半农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在一片艳羡中,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半农》

“新江苏人”开学奇遇

方才说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江苏人,扎根于这方水土,承袭了此地千年文脉。

然而江苏文化的博大,恰在于其包容与流转——自古多少文人墨客或游学、或宦游于此,将异乡作故乡,反倒为这江南文脉添了几分别样的风采。

且听我慢慢道来,那些“新江苏人”的开学故事,同样精彩纷呈,值得细细品读。

第一位,终老常州的大文豪苏东坡。

八岁那年,他进入眉山天庆观北极院读书,师从道士张易简,同窗中还有后来传说“尸解成仙”的陈太初。

在这里,他既读儒家经典,也学《老子》《庄子》,自幼深受道家文化熏陶。

一日,有士人携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诗》来访,苏轼在旁窥看,竟能诵记诗中词句。

他好奇诗中歌颂的十一位贤臣是何许人,便向老师发问。

老师反问:“童子何用知之?”苏轼朗声答:“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老师惊异于这名小学生的志气,便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事迹一一告知,并叹道:“此四人者,人杰也。”

苏轼后来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回忆,“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一颗崇慕贤达、心系天下的种子,早在开学之初,便已悄然种下。

《范文正公集》

还有曾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他早年苦学的经历也广为流传。

其在《与元九书》中自述:“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可见其启蒙甚早。

后来为考取功名,更是“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这般苦修精神,正与江苏学子寒窗苦读的传统一脉相承。

猴飞狐跳“开学总动员”

不论是江苏子弟,还是寓居于此的文人墨客,总归都是“人”的故事。

不然呢?江苏文脉之深厚,竟不止于人间,连那些藏在志怪笔记、民间传说里的精魅鬼狐,也对这地方的读书风气心向往之。

您别觉得诧异,在咱们江苏的奇谈轶闻里,多得是狐精鬼怪化身学子,潜入书院刻苦攻读的趣事。

头一位大家就不陌生,孙悟空。

《西游记》

淮安大作家吴承恩不是在《西游记》里写着么,孙悟空漂洋过海来到灵台方寸山,拜入菩提祖师门下。

开学,祖师问他姓什么,这猴头竟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这般天真烂漫,却还是在课堂上吃了苦头,挨了戒尺,被叫“办公室”,但也因为此时,得传长生妙道。

可谓古典小说中最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而好学者,又何止是猴?狐,亦大有灵性。

久居南京的袁枚,就曾在《子不语》中载有“狐秀才”的趣闻。

书中狐狸自述:它们须经泰山娘娘考试,每年一试,文章道理俱通者方能取得“秀才”身份,成为可修仙的“道狐”;落榜者则仍为“野狐”,与仙道无缘。

而这修行之路极为艰难:先得学尽天下鸟语,方能仿人声;再修五百载,才可变人形。如此勤学苦修,只为一朝得道。

这些精怪往往比凡人更加用功,日夜苦读,只盼通过科举以登仙箓。

它们虽是异类,却比许多人类学子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真切印证了古人“万物有灵皆可教”的教化理想。

向学之心,在九月生长

九月已至,新的学年在书香与秋意中徐徐展开。

回望这一程,从翁同龢的从容入泮、刘半农的连跳三级,到苏轼八岁问人杰、白居易苦学力文,乃至孙悟空挨戒尺、狐精考秀才……

无论是人是仙、是古是今,江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开学”瞬间,都映照出同一种精神:

向学之心,从无边界;向道之志,皆可生长。

所谓开学,不惟是课本的翻开、课堂的钟声,更是一种文明精神的接续、一方水土文脉的回响。

它属于每一个愿意在秋天埋下种子的人,属于每一颗渴望光、并最终成为光的灵魂。

愿这个开学季,你我皆能如他们一般,怀抱天真、持守热忱,在人生的课堂上,写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页。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