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湖南的15位奸臣小人:1马希声,2贾似道,3焦芳
发布时间:2025-09-01 12:30 浏览量:4
马希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马殷的次子,湖南潭州(今长沙)人。他本可继承父亲基业,却因短视和贪婪让南楚走向衰败。
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但他不理朝政,终日沉迷享乐。史书记载他“酷好鸡舌汤”,每日命厨师宰杀数百只鸡只为取舌尖烹煮,浪费无度。更荒唐的是,他在父亲丧期期间照常吃肉吃饭,毫无悲戚之色,被当时文人讥为“无礼无德”。
对外,马希声对中原政权卑躬屈膝,主动向后唐称臣,导致南楚失去自主性;对内,他宠信宦官,排挤忠良。最终他在位仅两年便病逝,死后南楚迅速陷入内乱,短短数年后亡国。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权相,湖南潭州(今长沙)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凭借姐姐是宋理宗宠妃而步入权力核心,却最终成为南宋灭亡的推手之一。
贾似道早年曾率军抵抗蒙古,一度被赞为“中兴能臣”。但掌权后,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甚至隐瞒军情——蒙古大军压境时,他私下议和却谎称“宋军大捷”,导致朝廷放松警惕。更荒唐的是,他沉迷斗蟋蟀,编著《促织经》,被后人讽为“蟋蟀宰相”。
当他最终兵败鲁港,南宋防线彻底崩溃。时人痛斥:“贾似道一人之罪,足以亡天下。”
焦芳是明武宗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湖南澧州(今澧县)人。他是科举进士出身,却为攀附权力不惜勾结宦官刘瑾,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阉党帮凶”。
焦芳为讨好刘瑾,主动提议扩大东厂特务权力,陷害忠良如刘健、谢迁等清流官员。他甚至修改朝廷文书以迎合刘瑾,时人骂他“奴颜婢膝,毫无士节”。更可笑的是,他因自己相貌丑陋而嫉妒南方才子,竟主张削减南方科举名额,暴露其狭隘自私。
刘瑾倒台后,焦芳被削职回乡,晚年遭乡人唾弃。
彭令昭是清朝乾隆年间湖南衡阳人,官至湖北巡抚。他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却贪污暴虐,是典型的“双面官”。
他在湖北任上时,以“整顿吏治”为名打击异己,实则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克扣赈灾粮款。民间饥荒时,他谎报“风调雨顺”,导致灾情恶化。更恶劣的是,他纵容家奴欺压百姓,有人状告其罪行反被他诬陷下狱。
最终东窗事发,乾隆帝下令彻查,彭令昭被革职抄家,流放边疆。
许子儒是唐高宗时期官员,湖南湘阴人。他凭借掌管科举考试的机会,勾结权贵子弟操纵榜单,成为唐代科举舞弊的典型人物。
当时科举是寒门学子唯一晋升之路,但许子儒收受贿赂,将名额内定给豪门子弟。他甚至公开说:“科举取士不过是一场交易!”导致真正有才之人落榜,朝堂充斥庸碌之辈。事件曝光后,唐高宗怒斥其“败坏国本”,将其罢官流放。
邓琬是南朝宋时期湘州长沙人,出身士族却成为南朝著名的叛乱策划者。他在宋明帝时期官至尚书右仆射,却因权力欲望膨胀而走向疯狂。
公元466年,邓琬趁宋明帝病重,联合晋安王刘子勋发动政变,伪造诏书自立为帝,建立伪政权。为巩固权力,他大肆诛杀异己,连昔日同僚也惨遭灭门。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纵容军队劫掠百姓,号称"取民粮以充军需",导致江南地区饿殍遍野。
当朝廷平叛大军压境时,邓琬竟迷信巫术,每日占卜求神而不做军事部署。最终兵败被杀,头颅被传示建康。他的谋逆给南朝带来严重动荡,史家评价:"琬之乱,江南元气大伤。"
朱买臣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今属湖南辖地)人,以"覆水难收"典故闻名,却鲜有人知他得势后的狭隘报复。
他早年家贫如洗,妻子因不堪贫困离去。后因严助推荐得到汉武帝赏识,官至会稽太守。赴任时他故意隐匿官印,穿着旧衣会见当地官员,遭到轻视后突然亮出身份羞辱众人。更甚者,他找到前妻及其丈夫,假意邀请回府,却在庭前泼水要求前妻收回,极尽侮辱之能事。
在朝堂上,他陷害恩人严助,导致其被汉武帝诛杀。最终因参与淮南王谋反案被诛。司马迁在《史记》中直言:"买臣小人也,得志便猖狂。"
刘巴是三国时期零陵郡(今湖南永州)人,虽被誉为才智之士,却在乱世中屡屡背弃信义。
他起初效忠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荆州沦陷时,本应投奔刘备却转而依附交州士燮。诸葛亮虽欣赏其才,多次招揽,刘巴却轻蔑表示:"大丈夫当择明主,岂能屈身织席小儿?"后被迫归顺刘备后,仍暗中与曹操通信。
最令人不齿的是,他建议刘备铸造"直百钱",表面为充实军费,实则以大钱换小钱,掠夺民财,导致蜀汉经济混乱。虽官至尚书令,但始终不得人心。《三国志》评其:"才智足用,而信义有亏。"才华若缺了德性支撑,终难成就真正功业。
陈佑是明武宗时期湖南茶陵人,与焦芳同为刘瑾阉党核心成员,但手段更为狡诈。
他通过献媚刘瑾获得都御史要职,首创"罚米法"陷害清流官员——以追缴陈年旧粮为名,逼反对派倾家荡产。曾一夜之间弹劾三十余名官员,全部流放戍边。更发明"监谤令",鼓励百姓互相告密,制造恐怖气氛。
为讨好刘瑾,他竟建议为刘瑾立生祠,上书称"九千岁德配天地"。可笑的是,刘瑾倒台前夜,他立即反水,带头弹劾刘瑾"十宗罪"。最终仍被查出勾结证据,革职流放。
周学健是乾隆年间湖南湘潭人,表面是道学先生,暗地里却是贪腐能手。
他历任福建巡抚、江南河道总督,每到一地必先宣扬"清心寡欲"的理学思想,背地却大肆收受贿赂。在治理黄河工程时虚报预算,克扣工银,导致堤坝质量低劣,埋下隐患。更安排亲属承包工程,形成"周氏贪腐链"。
东窗事发后,查获其家产白银百万两,藏书楼中竟藏有受贿账本。乾隆震怒,赐其自尽。临终前他作绝命诗试图挽回清名,时人讥讽:"平生讲理学,临死演戏剧。"
邓绾是北宋湖南湘阴人,王安石变法时期著名的投机分子。他以一句"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成为千古笑柄。
邓绾本是地方小官,看到王安石得势后,极力鼓吹新法,短短数月内连上二十余道奏疏吹捧王安石。甚至不顾廉耻地写道:"陛下得伊吕之佐,制礼作乐不在话下。"王安石虽知其为人,但仍提拔他为御史中丞。
更荒唐的是,他同时暗中巴结反对变法的吕惠卿,两边下注。当被同僚讥讽时,他竟大言不惭:"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最终变法派与保守派都视其为小人,先后遭两派排挤,晚年郁郁而终。
张彩是明武宗时期湖南益阳人,凭借容貌出众成为刘瑾阉党核心成员,官至吏部尚书。
他本是正德年间进士,见刘瑾得势后主动投靠,经常穿着华丽服饰出入刘瑾府邸,以谄媚取宠。刘瑾曾得意地说:"吾门有张彩,如唐宗有杨妃。"他掌管官员任免时,明码标价卖官鬻爵,将吏部变成"官市"。
最令人不齿的是,他强占同僚妻女,看中某官员美貌妻子,竟将该官员远调边关,强纳其妻为妾。刘瑾倒台后,他被抄家时发现藏有数百件女子内衣,丑态毕露。最终死于狱中,成为明代阉祸的典型代表。
陈鉴是南朝梁代湖南临湘人,以反复叛变著称的武将,先后背叛梁朝、投靠侯景、又降西魏。
他本是梁武帝部将,侯景之乱时见风使舵,率先打开城门迎侯景军入建康。当侯景势衰时,他又暗中与梁军联络,企图反正。被发觉后仓皇逃往西魏,临行前竟纵兵劫掠百姓,将金陵富户洗劫一空。
在西魏他故技重施,先是极力讨好宇文泰,获封大将军;见东魏势大又暗中通敌。最终被西魏察觉,以"心怀贰心"罪名诛杀。《南史》评价:"鉴之反复,虽豺狼亦不屑为。"
王仝是元代湖南澧州人,官至澧州路总管,却在任上横征暴敛,成为地方恶吏的典型。
他利用征粮机会,加收"鼠耗粮""脚钱粮"等各种苛捐杂税,中饱私囊。更发明"预征法",将税赋提前征收十年,导致大量农民破产。百姓称其"王刮地"——地皮都要刮三尺。
他还纵容家奴强占民田,凡有良田必设法夺之。有农民反抗,竟被诬为"盗匪"处斩。最终民怨沸腾,数百农民联合赴大都告御状,元廷查实后将其革职抄家。
胡潜是乾隆年间湖南湘潭人,出身书香门第却成为科举舞弊案主犯,震惊一时。
他少年成名,二十五岁中举,被寄予厚望。但后续屡试不第,竟心生邪念。利用自己曾任学政的经历,暗中组织舞弊团伙,在湖南乡试中布置"枪手"代考、传递答案。更通过贿赂考官,提前获取试题。
东窗事发后,查出其团伙涉及湖南、湖北两省近百名考生。乾隆亲自下旨严办,胡潜被革去功名,流放宁古塔。颇具讽刺的是,他曾在书院讲学时慷慨陈词:"科举乃国家取士大典,务必公正严明。"言行不一的两面人,终将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