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尽了人世间的落寞孤寂,堪称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
发布时间:2025-08-30 19:52 浏览量: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一只孤鸿掠过北宋黄州的夜空,苏轼在漏断人初静的寒夜里,用墨汁蘸着月光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时,可曾想到这阙《卜算子》会成为穿透千年时空的孤独绝响?
这位二十一岁便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科的蜀地才子,早年何等意气风发。在凤翔判官任上作《凌虚台记》,字里行间尽是"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的哲思锋芒。
然而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像一道闪电,将这位翰林学士劈成黄州团练副使。正是在定慧院的残灯下,四十岁的苏轼完成了从"会挽雕弓如满月"到"寂寞沙洲冷"的精神涅槃。
现代学者在《宋人轶事汇编》中发现惊人细节:苏轼在黄州时曾连续七日独坐江滩,观察鸿雁栖息的规律。这种近乎偏执的观察,最终凝练成"缥缈孤鸿影"的千古意象。
有网友在知乎发起讨论:若苏轼活在当代,是会成为粉丝千万的文化博主,还是被算法淹没的忧郁诗人?点赞最高的回答令人唏嘘:"流量时代容不下'拣尽寒枝'的挑剔,大数据只会推送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
对比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冷峭,或李白"举杯邀明月"的狂放,苏轼的孤独更具现代性——那是一种清醒认知命运后的主动选择。
同时期的黄庭坚在《跋东坡字》中记载,苏轼即使谪居仍坚持每日抄写《汉书》,这种"不肯栖"的倔强,恰似当代人明知内卷仍守护精神家园的坚持。
建中靖国元年,历尽沧桑的苏轼在常州病逝。
但那只"寂寞沙洲冷"的孤鸿早已飞越时空:当我们在KPI重压下深夜独酌,在地铁人潮中突然恍惚,千年前那个与疏桐缺月对话的背影,依然在诠释着孤独的最高形态——不是无人理解的苦闷,而是看透世相后依然选择清醒的勇气。
如今定慧院遗址旁立着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网友们的"孤独宣言"。当科技让孤独变得可视,我们是否比苏轼更懂寂寞?当"孤鸿"成为社交媒体的个性签名,又有几人真正明白"不肯栖"背后的生命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