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仍寻他!陈廷敬如何用一生诠释“清白”二字?
发布时间:2025-08-30 17:19 浏览量:2
在《康熙王朝》里,陈廷敬是支持撤藩、招抚台湾、保障后勤的 “全能能臣”,但这些功绩多为虚构。可历史上的他,却让康熙临终前仍追问 “大臣中谁能如你一般”。
这位文渊阁大学士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事,却以50年清白宦海,书写了 “正身直行” 的典范。我们从 “母亲开蒙”“帝师之路”“至公落幕” 三个阶段,读懂他的独特价值。
陈廷敬本名陈敬,1638 年生于山西阳城的书香世家,祖上六代皆为读书人,父亲陈昌期虽未仕,却也是国子监出身。与多数官宦子弟由父亲启蒙不同,陈廷敬的第一位老师是母亲张氏。
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时代,张氏是个例外。她自幼跟随父亲研读儒家经典与《资治通鉴》,“无不背诵,通晓大义”;嫁入陈家后,仍坚持 “炳烛夜读”,比求功名的书生还勤勉。
陈廷敬出生后,张氏便以 “口授” 方式教他读书。6岁外出上学前,他已背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
张氏不仅严格,更善鼓励。陈廷敬9岁写《咏牡丹》,其中 “要使物皆春” 一句,被她赞为 “天才之语”。
这份启蒙为他打下坚实基础:14岁以 “童子第一” 考中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要知道,同期才子李光地21岁时还未中秀才,陈廷敬的 “青年才俊” 之名名副其实。
入翰林不久,陈廷敬遭遇 “重名危机”。同届有位直隶学子也叫 “陈敬”,且因学不会满文被顺治斥责,却未提籍贯,导致流言波及自己。
他主动请改名字,顺治亲赐 “廷” 字,“陈廷敬” 之名既撇清嫌疑,也拉近了与皇帝的距离(两人同岁)。顺治对他十分欣赏,24岁时,他以庶吉士考试第一获授秘书院检讨,仕途看似一片坦途。
可意外接踵而至:顺治驾崩、母亲病重。陈廷敬毫不犹豫辞官归乡,一去三年。在仕途黄金期留下空白的他,重返朝堂后能否东山再起?
康熙六年,重返官场的陈廷敬凭借能力获 “一等称职” 考评;两年后,32岁的他升任国子监司业(副校长),超越了曾是国子监学生的父亲。
刚上任,他就打破潜规则。废除学生拜见需送 “见面礼” 的惯例,“凡诸生以致献者,悉屏去之”。此举虽得罪同僚,却赢得了康熙的关注。
34岁时,陈廷敬连升三级任翰林院侍讲学士;35岁被康熙点为 “日讲起居注官”,负责御前讲经与记录言行。
康熙对这位与父亲同岁、名字为父亲所赐的臣子格外留意,四年后又提拔他为内阁学士,并拜为 “经筵讲官”,专讲经史。
陈廷敬的授课风格独树一帜:专业扎实且态度 “狠辣”,对历史人物褒贬分明。他曾痛骂孙权 “背刺关羽,豚犬不如”,这种不迎合、有立场的讲法,深得康熙认可。
康熙十六年,他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既教皇帝,又教庶吉士,成了 “双面讲师”。可就在事业攀升时,母亲张氏病逝。按祖制,汉臣家丧无官方祭奠,康熙却打破惯例,下令派大臣吊唁。
礼部以 “张氏封号不够格” 反对,康熙怒斥:“如不恩及勤臣家人,谁还肯为国效力?” 最终特批按学士品级为张氏治丧,让这位启蒙陈廷敬的母亲,获享死后哀荣。
此时41岁的陈廷敬,前半生以 “师” 为业。当康熙让他转向政务时,这位 “书生气” 的大臣,能否扛起监察百官的重任?
康熙二十三年,47岁的陈廷敬出任左都御史,执掌监察大权。当时清朝刚结束三藩之乱,“捐纳” 买官成风,大量无才者排队待任。陈廷敬力主改革:“捐纳仅为候补资格,上岗前必须考文艺,不合格者淘汰。”
吏部以 “从未有此先例” 反对,康熙却全力支持,还要求各地督抚复查已任官员,“不识字义者一律补考”。
此后,陈廷敬严查各省作风问题、赈灾懒政,且 “既指问题,又给方案”,很快展现出政务能力。两年间,他连任工、户、吏三部尚书,所到之处皆严整风气,哪怕得罪人也毫不退让。
康熙二十六年,“张谦案” 让他陷入危机 。亲家、湖广巡抚张谦贪污被抓,供称曾贿赂陈廷敬,并以 “劝勉信” 为证。
陈廷敬辩解 “因疏远遭攀咬”,却难堵流言。51岁的他主动辞官以示清白,康熙准其辞官,却留他在京修书,暗中调查。
真相逐渐清晰:李光地曾提及,此案实为徐钱学策划;且徐、高士奇后因贪污罢官,唯独陈廷敬仅一年就被复职,再任左都御史,康熙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清白。
经此一事后,官场上无人再质疑陈廷敬的清廉,反而敬佩他 “标准一致、办事透明”。
此后,陈廷敬历任刑部、户部、吏部尚书,66岁时升任文渊阁大学士,总理南书房,达到权力顶峰。但他多次请辞,70岁起连续三年上书退休,都被康熙以 “机务重地,无人可代” 拒绝。
康熙舍不得的,不仅是他的能力,更是这份相伴数十年的信任。
康熙四十九年,73岁的陈廷敬第四次请辞,终于获准。康熙亲书 “午亭山村” 匾额与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楹联相赠,还说 “自此不与人写字矣”。
两年后,陈廷敬病逝,享年75岁,谥号 “文贞”。康熙包办治丧费用,令满汉大臣全员吊唁,给予极高哀荣。
纵观陈廷敬一生,没有影视剧中的传奇功绩,却以 “正身直行” 走完50年宦海。他用一辈子证明,无需靠 “传奇” 博名,坚守初心的 “平凡”,更能赢得帝王与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