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诛族、流放400人:黄子澄血书写的最后倔强!
发布时间:2025-08-30 09:35 浏览量:1
一本《左传》倒背如流,一颗忠心可昭日月,一腔热血误了江山。在明朝初年的政治漩涡中,黄子澄这个江西才子,从科举探花到建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顾问,最终走向了被凌迟处死的结局。
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宜的才子黄子澄站在金銮殿上,面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提问。原本在会试中夺得第一的他,因在皇帝面前紧张失态,从状元被降为探花。
这个看似挫折的开端,却开启了黄子澄与明朝皇室的深厚渊源。他被任命为修撰,伴读东宫,与太子朱标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也为后来辅佐建文帝埋下了伏笔。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元至正九年(1350年)出生于江西分宜澧源(今大冈山乡大坑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期,他发奋苦读,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勤斋”,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左传》。
据《曝书亭诗话》记载,黄子澄曾拜谒名士梁寅,梁寅令他即兴作《枯梅》诗,他稍加思索便完成一首好诗,展现出了才思敏捷的特质。
1385年,黄子澄参加明朝科举考试,荣获会试第一。殿试时,有司原本推荐花纶第一,练子宁次之,黄子澄又次之。但朱元璋因梦中所见,提拔丁显为状元,最终黄子澄位列三甲。
尽管名次不尽如人意,黄子澄还是被授予编修之职,后升至修撰。凭借其学识和才能,他很快被选为东宫伴读,陪伴太子朱标读书,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关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黄子澄继续担任伴读,与朱允炆关系日益密切。
在一次著名的“东角门对话”中,朱允炆忧心忡忡地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
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这段对话深深打动了朱允炆,也奠定了建文帝即位后的基本政策方向——削藩。朱允炆对黄子澄十分尊敬,每次召见必称“黄先生”而非直呼其名。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黄子澄被提拔为翰林学士,与兵部尚书齐泰同参国政,成为建文帝最信任的顾问之一。
即位后不久,建文帝便问黄子澄:“先生还记得当年东角门的对话吗?”黄子澄叩头回答:“不敢忘记!”
建文帝即位后,黄子澄与齐泰立即开始谋划削藩事宜。齐泰主张先对付最强的燕王朱棣,但黄子澄提出了不同意见:“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
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恰逢有人报告周王朱橚违法,建文帝便命李景隆率兵袭击并生擒了周王。
周王的供词牵连到湘王、代王等诸王。于是建文帝将周王和岷王朱楩贬为平民,将代王朱桂幽禁在大同(今山西大同),将齐王朱榑囚禁在应天(今南京),湘王朱柏自焚身亡。
建文帝将周王一事交予燕王议罪,燕王朱棣上书再三援救。建文帝览书恻然,说此事应当停止。但黄子澄与齐泰坚持认为应该继续削藩,出去后两人互相说道:“而今事势如此,怎么能不做一决断?”
第二天又向建文帝进言:“现在所担心的只有燕王了,应当趁他生病时前去袭击。”建文帝犹豫道:“朕即位不久,连罢诸王,如又削燕王,我怎么去向天下解释呢?”黄子澄回答说:“要先发制人,不要为人所制。”
朱棣深知朝廷准备对他动手,便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今北京)。
兵部尚书齐泰反对放还三子,建议扣为人质。但黄子澄却说:“不如放他们回去,以示对他并未怀疑,这样便可袭而取之。”
建文帝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放回了朱棣的三个儿子。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是致命的失误——朱棣的三个儿子特别是朱高煦,在接下来的靖难之役中成为燕军的重要将领,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此同时,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燕王势力:命令都督宋忠调遣防边官军驻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挑选精壮的燕王府护卫隶属宋忠麾下;将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召入京城;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今河南安阳)、顺德(今河北邢台);都督徐凯在临清(今山东临清)练兵;耿瓛在山海关练兵。这些全是齐泰、黄子澄的主意。
1399年7月,朱棣在北平起兵叛乱,号称“靖难”,在文武官员面前哭着发誓说:“陷害诸王,并非天子之意,而是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
战争初期,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燕军,初战不利。黄子澄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以忧虑,并推荐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
齐泰极力反对任用李景隆,但建文帝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李景隆为大将。李景隆表现令人失望,连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白沟河(今河北雄县一带),丧失军队辎重、士兵马匹数十万。
不久,李景隆又败于济南城下。惠帝急忙将李景隆召回,赦免其死罪。黄子澄痛哭,请治其罪:“大势已去,我推荐李景隆而误国,万死不足以赎罪。”但建文帝不听。
朱棣乘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建文帝便免去二人官职来向燕军示好,但仍暗中与二人商议大事。
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在东昌大破燕军后,建文帝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复黄、齐二人的官职。但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
朱棣看穿了建文帝的缓兵之计,更加急著进兵。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京城应天府,建文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
黄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姚善上奏说:“黄子澄之才足以抵御灾难,不应当将他抛弃在清闲僻远之地,而令敌人高兴。”建文帝召黄子澄回京勤王,但未至而燕军已经攻破京城。
南京陷落后,黄子澄想与姚善航海到外地寻求救兵,但姚善不同意。黄子澄便与前袁州知府杨任图谋举事,被人告发,都被逮捕。
黄子澄被送到南京,朱棣亲自审问,他抗辩不屈。朱棣命令砍掉他的双手双足,黄子澄仍然痛骂不已,最后被施以磔刑(凌迟处死)。
他的家族无论老幼一律被斩,姻亲党羽全部戍边。据记载,黄子澄家族被杀了65人,异姓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
幸存妇女则遭到惨无人道的凌虐。只有一子改名换姓为田经,幸免于难,到了明仁宗时获赦。他有子孙黄表,在明武宗时考取进士。
清代乾隆皇帝评价黄子澄:“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明史》评价:“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
黄子澄的政治失误确实明显:他建议放回朱棣三个儿子;推荐庸将李景隆;低估了朱棣的实力和决心;削藩策略过于急迫,导致诸王恐慌。
然而,他的忠诚和节义值得肯定:即使在建文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仍然设法募兵抵抗;被俘后不屈不挠,最终惨遭极刑却保持了气节。
黄子澄的悲剧在于,他作为一个书生,缺乏实际政治和军事经验,却要面对朱棣这样经验丰富的对手。他的削藩策略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建文帝的统治,但由于策略失误和执行不当,反而加速了建文帝的垮台。
- 上一篇:别再做爱情里的“完美女人”:太懂事的下场,只有心碎
- 下一篇:无结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