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之狱之崔浩诛族
发布时间:2025-07-17 17:24 浏览量:1
衣赐履按: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讲崔浩之死。
崔浩死于一场著名的大狱,即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的国史之狱。对于国史之狱的原因,历史上讨论得很多,至今无法形成定论,专家学者们,各自一头雾水,即使有言之凿凿的,其他人也不服啊,呵呵。
我们摆一摆大聪明崔浩先,之前讲了很多了,这里摆一些之前没讲过的。
崔浩,字伯渊,出身著名的清河(河北省故城县)崔氏,是白马公崔宏的长子。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妙的阴阳,百家的言论,没有他不涉猎的,对经书大义的研究,当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加冠之后,崔浩就在宫里做了干部(直郎、给事秘书、著作郎)。当时还是道武帝拓跋珪时代,崔浩因了写得一手好字,经常跟在拓跋珪身边。拓跋珪晚年,可能是磕药磕得太多(五石散),头脑就很有些错乱,脾气越发古怪,身边儿的干部,时不时就因小事被治罪,大家都是能躲多远躲多远,只有崔浩十分镇定,恭勤不怠,守在宫里,常常整天都不回家。拓跋珪见他勤勉,还专门派人给他送过御粥。
太宗拓跋嗣登基之后,任命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时常请崔浩给自己讲授经书。每次朝廷举行郊祠祭祀,崔宏、崔浩父子一道乘公务用车(轩轺车。轺读如姚)前往参加,成为一时佳话。
拓跋嗣对阴阳术数这类神秘学问颇有兴趣,听崔浩讲解《易经》、《洪范》、五行等,感觉十分畅快,就让崔浩卜筮吉凶,观测天文,解释疑惑问题。崔浩综合考查天道与人事,举其纲纪,作出判断,大多应验。
公元414年,有兔子跑入后宫,有关部门检查了各个大门,认为兔子没有可能进来。拓跋嗣就让崔浩占测,此事是否不祥。崔浩推演之后,认为将有邻国向大魏进献美女,是好的预兆。果然,明年,后秦天王姚兴送女儿西平公主到北魏,嫁给了拓跋嗣。
公元418年,老爹崔宏病重,崔浩剪去指甲、截断头发(剪爪截发。原指古人占卜祭祀时剪掉头发,断掉脚趾来代替身体作牺牲品,表示态度虔诚),到了夜间,他在庭院中向北斗星和北极星祈祷,请求以身代父,为老爹祈求延寿,叩头叩到脑门子上鲜血淋淋。崔浩为老爹祈福,一祈就是一年多,就连家里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老爹崔宏去世后,崔浩恪守礼法,居丧尽孝,时人称道。
在拓跋嗣朝,崔浩颇有献策之功,最重要的一件便是,强烈建议立拓跋焘为继承人,拓跋嗣于是任命拓跋焘为副皇帝(命世祖为国副主),在正殿临朝主政。这就为崔浩成为拓跋焘朝最为显赫的汉族大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跋焘登基之初,崔浩受一众大臣排挤,拓跋焘让他暂且跟家待着。大约在这一时期,崔浩结识了道士寇谦之,两人甚为相合,崔浩向寇谦之学习服食养性之术,以师礼对待寇谦之。
二人时常谈天说地,寇谦之听崔浩讲解古代治乱之事,常常从夜里听到早晨,神情严肃,不知疲倦。
寇谦之认为:
崔浩的话很有道理,称得上是当代的皋繇(传说虞舜时代的法官)。但是,世间之人往往贵远贱近,不能真正认识理解崔浩。
寇老道对崔浩说:
我追求大道,隐居山野,不与世人交通。有神仙给我神喻,命我兼修儒教,辅助太平真君(指拓跋焘),以使皇祚延续千年。但我对古代的事儿并不了解,对世事颇有不明之处,请你为我写点东西,讲一讲古代那些个帝王和他们的治世情况,并论述他们的成败得失。
崔浩于是写了二十余篇文章,从远古写到秦汉,大意还是以复五等为本。
衣赐履说:此处原文是“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五等”,应该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魏书·道武帝纪》载,公元404年,制爵四等,为王、公、侯、子,废除了伯、男爵位。崔浩的意思,可能是将四等爵位恢复为五等爵位。但为何有此一说,我不是太明白。
最初,太祖拓跋珪曾下诏让尚书郎邓渊记录拓跋部的历史,写了一部《国记》,一共十余卷,按照编年记事,整书尚未完成,邓渊便因牵扯到一桩谋反案中,被拓跋珪诛杀。
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焘下诏,命崔浩牵头儿,召集一帮文化人,包括崔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亨、黄辅等人,继续编撰此书,著成《国书》三十卷。
衣赐履说:崔览是崔浩的老弟,邓颖是邓渊的儿子。
崔浩精通天文,喜欢观测星象的变化,他把铜块放到醋中,使之发青。夜间观测星象,如果发现有变化,则以铜块在纸上记录下来。
衣赐履说:铜发生化学反应,表层腐蚀,形成绿色,基本成份为碱式碳酸铜,称为铜绿,有毒,可以制造颜料。古人大概认为这种化学反应非常神奇,故崔浩用来记录天象。
拓跋焘时不时就跑到崔浩家,询问一些怪异之事,有时来得突然,崔浩来不及穿好衣服便仓卒迎接。崔浩呈献的饮食,十分粗鄙,拓跋焘也给他面子,有时拿筷子或勺子意思一下,尝一口就回宫了。史称,崔浩就是这么受拓跋焘的宠爱。
之后,拓跋焘准许崔浩进入自己的寝殿,加封他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以奖赏他的功劳。
衣赐履说:崔浩立下很多功劳,以前我们都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有一次,拓跋焘和崔浩闲聊,说:
老崔啊,你的才智渊博,事奉我爷爷、我爹,现在又辅佐我,可谓忠诚著于三世,因此,朕对你感觉特别亲近。朕希望你能够运用你的智慧,倾力匡正国家,朕如果哪里做得不对,你一定要极力劝谏,不要有所隐瞒,不要有顾虑。我即使一时可能迁怒于你,或许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但时间长了,我又岂能不对你的话深深思考呢?
高车部落归降,大大小小的头领,好几百位,拓跋焘请他们喝大酒,指着崔浩对他们说:
诸位,你们看这个人,身体瘦弱,弯不得弓,提不起矛,但他胸中却有百万雄兵。我虽有征讨之意,但有时不能下定决心,我之所以能够挥师出征,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都是这个人引领我取得的啊!
拓跋焘又对尚书们说:
军国大计,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要先问过崔浩,然后再实行。
公元431年,拓跋焘升任崔浩为司徒。
公元439年,拓跋焘征讨北凉,出发之前,下诏给崔浩说:
大魏皇祚兴起,是在北方,积累仁德,岁月攸攸,恩泽苍生,义传四海。太祖道武皇帝,顺天应人,征伐不服,勃然兴起,拨乱反正,遂有中原。太宗皇帝,继承皇统,校正刑典,大业更隆。但荒蛮边远之地,仍未臣服,这是祖宗的遗志,为后世预留的功业。朕以微末之身,侥幸续承宗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生怕不能承担重任,继续大魏的荣光。因此,从即位起,朕就不敢躺平摆烂,而是率军四处征讨,扬威北方,扫平赫连。
直到神䴥年间(公元428年—公元431年),才开始让史官注释集采以前的功业,以成一代典籍。从那时起,车轮滚滚,战旗飘飘,殄灭燕、凉,击败宋寇,如此功业,岂是朕一人所能完成?必然上靠祖先之灵,下仗群臣之力啊!但是这一块的工作不力,很多事儿都没有整理记录,我常担心这些个功业不为后世所闻(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老崔啊,你的德行冠于朝廷,言语可为当世规范,诸多大小功业,希望由你来保存。特命你跟留台呆着,综合整理史事,著述此书,务必从实记录。
于是,命崔浩监管秘书事务,又任用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与此事,在之前国史的基础上,完善成书。至于书中的损益褒贬,调整润色,全由崔浩总责。
衣赐履说:这次任务,应该是拓跋焘出征北凉之前交待的,因此,命崔浩留守留台。
崔浩奏称:
阴仲达(一说阴仲逵)、段承根,都是凉州才子,请他们共同修撰国史。
哥儿俩都被任命为著作郎。
衣赐履说:《魏书·阴仲达传》载,仲达少以文学知名,世祖平凉州,内徙代都。也即是说,阴仲达、段承根是在灭了北凉之后,崔浩向拓跋焘要过来协助修史的。
著作令史太原人闵湛、赵郡人郄标(郄读如窃或隙),性情乖巧,平日对崔浩十分谄媚,崔浩也很喜欢他们。崔浩注解过《易经》、《论语》、《诗经》、《尚书》,闵湛、郄标上书建议说:
马融、郑玄、王肃、贾逵虽然注解过《六经》,但错误疏漏甚多,不如崔浩注解的准确、深入。我们恳求陛下没收国内由这些人作注的书籍,保存在秘府。颁布崔浩的注本,作为全国上下学习的范本。我们还请求陛下下令,让崔浩继续注解《礼记》,使后人能够看到正确的释义。
崔浩也极力推荐闵湛、郄标有著书立说的才能。闵湛、郄标又请求将《国史》和崔浩所注的五经,全都刻在石碑上,以此来显示崔浩的秉笔直书。
崔浩表示赞同,太子拓跋晃也认为如此甚好(浩赞成之,恭宗善焉)。
中书侍郎高允听说之后,对著作郎宗钦说:
闵湛、郄标这么干,只要出一点点差错,就可能给崔氏带来灭门之祸啊!而我们这些人大概也无法幸免诶!
史称,崔浩所著《国史》,尽述国事,备而不典,也即,写得很细很实,但颇有一些拓跋氏的不雅之事。《国史》被刻在石碑上,立在郊外祭祀的神坛东侧,方圆一百三十步,整个工程耗费人工三百万。石碑陈列于交通要道,来来往往之人看过后,都以之为谈资。对此,鲜卑人没有不出离愤怒的,他们纷纷向拓跋焘告崔浩的状,认为这是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这是丢我们鲜卑祖先的脸。拓跋焘大怒,派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崔浩和其他参与者的罪行。
拓跋焘召见崔浩,亲自审问。崔浩惶恐疑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衣赐履说:《魏书·崔浩传》载,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
讲真,官做到崔浩这个位置,要说一点错都不犯,一点毛病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且先不论他的修史之罪,我个人认为,仅“受赇”之罪,他就无法辩驳,因此,“惶惑不能对”。他知道,拓跋焘要杀他了,辩驳是没有用的。
公元450年,六月十日,拓跋焘下诏诛杀清河崔氏,与崔浩同宗的,不管血缘远近,全都在诛杀名单里面;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诛灭全族,其他人等,只诛罪犯本人。
崔浩被丢入囚车,押送平城南郊,几十个士兵在崔浩的头上撒尿,崔浩嗷嗷悲鸣,不绝于路。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认为,崔浩可能被割了舌头,所以只能发出嗷嗷悲鸣,不能自辩。讲真,我不太同意,我觉得拓跋焘既没有那么无耻,也没那个必要。
崔浩美若艳妇,最重仪容,被士兵在头上撒尿,大概从心理上都崩溃了。不好说是不是拓跋焘本人下的命令,因为,崔浩在北魏帝国,上上下下,几乎所有人都被他得罪光了,换句话说,想弄死他的人,想羞辱他的人,比比皆是。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