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以死相逼,他只得接受包办婚姻,3年后:妈,儿子感谢您成全
发布时间:2025-08-30 06:04 浏览量:2
1899年夏天,闻一多降生于湖北浠水。彼时,家族殷实,祖父进士出身,周遭皆称得上深宅大院。但就是在这样环境里,他命运的第一根线——婚姻,已被长辈们悄悄缠紧。所谓书香门第,讲究条规,爱与自由,在那时不过随风而散的两个字。换作你,是不是也会觉得闷得慌?
闻一多自小是家中的骄傲。他天资聪颖,书卷气十足,后来有了显赫的学业,成了段时代的“天选之子”。邻里街坊看他,总是说将来有出息。可谁想到,他16岁这一年,母亲以家族荣誉为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高孝贞。此事在长辈们看来,天经地义,可在闻一多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这种依旧带着封建烙印的婚姻安排,真的有谁想要吗?
那年冬天,婚期定下。闻一多根本没见过这位妻子。两家庭约会时,他只是隐隐觉得,房间里那位低头不语的小姑娘,和自己并无多少关联。可仪式还是一板一眼地走完了。他心里有点不甘,却开不了口。毕竟那时讲尊卑有别、重规矩,谁敢反抗?闻一多骨子里其实是个要强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那种。可面对此情此景,还是咬了牙,什么都没说。
彼时的新文化运动尚未轰轰烈烈,外面思想涌动,可家中长辈们压根不懂什么叫恋爱自由。婚事过后,闻一多更觉得与妻子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墙。他开始躲进书本、画室。夜深时房间里灯火通明,他写诗,他画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逃差一点空。但两个生活在一起的人,难道只能如此冷淡相处?
高孝贞也并不轻松。婚后的她,每日自省,害怕丈夫的冷淡,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她其实聪明,敏感,懂得察言观色。见闻一多总是沉默寡言,她便更缩在自己世界里。从外人看来,她做得十足贤惠。可这段婚姻的初始,让双方都像困在网中的小兽。
很快,转折出现了。闻一多决定赴美留学。临行前,他忽然和高孝贞多说了几句。大意是,若想要彼此能真正谈得来,你最好多读些书。高孝贞点头,却又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这无心的一句,却改变了两个人的轨迹。高孝贞真的就抓住那根救命稻草,埋头自学。谁都没想到,一个人能这么拼。家里人当然不理解,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累着自己值不值得?但她偏不认命。
期间闻一多在国外,日子并不轻松。外有战事,内心惦念家中。书信往来缓慢,他能得到的信息,寥寥几字。可就在这样的惴惴不安中,他慢慢发现,妻子的语气越来越自信。字里行间,不是抱怨,不再自怜,反而谈起了诗歌和学术。他有些惊讶,甚至怀疑这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变化。要真是这样,那这个女人是不是越来越厉害了?
几年后,闻一多带着学成的履历回国。他没有想到家里的差异如此巨大。那天见面,他有点局促,不知该怎么开口。高孝贞比从前安静,却透露着能力与自信。他们第一次,那样平等地聊了很久。家里的老人都说,准是西洋习气带坏了闻一多,怎的回来对媳妇这般另眼相看,但他此刻才觉得,那点点滴滴的亲近,是从妻子读书开始的。
有人说,婚姻就是妥协的过程。闻一多其实不怎么认同。被安排的结合,也许一开始没人情味,甚至怪怪的。可等两人都有了自己的主见,再聚首时,感情慢慢就变得坦荡了。他反省自己曾经的冷漠,有些羞愧。如果再选一次,他未必不动摇,未必会果断答应母亲的安排。
不过,爱情到底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有的时候越是不愿被安排,最后偏偏又让人心软。闻一多和高孝贞本来也没多么门当户对。可生活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就像钉子和木板,越敲越牢。时间过去,那种怨气、冷漠,竟慢慢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有一种新的依赖。这样看来,最初的安排也并非全无道理?
他们的家越来越像个学堂。晚上,两个孩子睡下,闻一多还会和高孝贞讨论时事。他惊訝于妻子的见识,甚至有些自愧不如。偶尔,谁会想到这样的夫妻,曾经互相疏远到无话可说?生活没谁天生就懂“夫妻之道”,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
期间也不是没有摩擦。闻一多对家里事务依然不上心,高孝贞有时忍不住发火。他嘴上不服气,心里却开始尝试改变。真正相处以后,两人才发现原来婚姻根本不是书本里的样子。书里讲,感情要自由、要热烈,可现实往往冷冷清清。是真心实意的柴米油盐过出来的。
其实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他们身上新旧交错的矛盾更明显。新文化运动席卷大江南北,提倡女性自立、独立婚恋,这家偏偏还保留着老式包办的遗风,可却又拼着劲往前走。外人看着奇怪,其实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
有一点得承认,外界对这对夫妻的评价并不一致。有人说高孝贞是“委曲求全”,闻一多也不过一位随波逐流的才子。可他们俩偏不理会这些。毕竟,走到这一步,靠的不是别人的安排,而是一次次自我打磨和妥协。奇怪的是,这样被人看低的组合,最后反而越走越好。
很多史学家都在研究,为何那个年代的包办婚姻,有的注定失败,有的却能走出真情。明明不被看好,为何偏偏能逆风翻盘?难道是因为读书、共同目标,足以消解隔阂?还是说彼此的忍耐才是关键?这种问题,谁也说不准。
有评论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反而更像一锅慢炖的汤。”这比喻不算亮眼,可也没错。再说得露骨一些,所谓“爱情传奇”,常常不过是不断拉锯和凑合。闻一多和高孝贞,谁能想到起初的那份冷淡,会变成生命里刻骨铭心的依赖?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情感在当时看来,竟也稀松平常。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闻一多后来在公共舞台上的坚定。他满腔热血,为国为民。可回到家,仍然是那个有些笨拙、偶尔发小脾气的丈夫。高孝贞很清楚他的软肋,也懂得偶尔松口气。不论外界如何变,家庭成了他们共同的避风港。人是复杂的动物,哪怕外面腥风血雨,家里也要有盏灯。你信不信,他也有迷茫和无奈?
多年后,闻一多遇刺身亡,人们追忆他的事迹常常只记得那些宏大的瞬间。可高孝贞平静而长久地守着家。而孩子们,都成才,无一偏废。这其中,有一半归功于家庭的温度。假如当初夫妻俩都不肯低头,也许如今的一切都会完全不同。
这段包办婚姻,到底是被动还是主动?如果说安排的开始,是妥协让步的无奈可后来的点滴,却是日积月累的真心。外头世界千变万化,可是两个人一步步走到最后,却好像也没什么大道理。谁敢笃定,传奇都得有开头就好的爱情?反正他们的故事就这样了,要说值得赞美吧,也不尽然。
如今再翻史料,会发现很多情感的细节早已模糊。那些尴尬的,窘迫的,甚至有些让人笑出来的瞬间,共同拼贴成他们独一无二的夫妻史册。外头热闹归热闹,自家日子,过得好与不好,也只有自己才说得清。
闻一多和高孝贞的婚姻,被时代推着往前走了一程,也正是那种强制的“被动”塑造了属于他们的深厚情感和稳定基石。原来,一个人的故事终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更多是时代洪流里点点滴滴的顺从与搏命。
事情弄到这个地步,也没什么可说的。生活反正都是日子堆出来的,真正值钱的是两个人在平淡里握紧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