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藏书

发布时间:2025-07-11 06:13  浏览量:1

2019年9月,初秋,受友人约请,跟他们一起到广东艺术剧院观看红色革命题材大型白字戏《彭湃之母》演出。白字戏剧中再现彭湃烈士一家“愿消天下苍生苦”的崇高信念,为建立美好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艰辛历程。久违的唢呐锣鼓乐调、熟悉的乡音对白,耳熟能详的英烈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催人泪下的剧情,我也跟广大观众一样,被剧情催得泪流。地方特色戏剧结合现代科技,演绎经典红色故事,呈现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散场后仍让不少乡人剧迷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纷纷与剧中人物以及烈士彭家后人言谈合影,倾诉观感和以往岁月的回忆。

观剧后的几天,仍念念不忘,忽然想起,母亲也是白字戏迷,记忆中有保存母亲留下来的白字戏剧本,可是翻了书柜却没有找到,电话问大姐,她说没有印象,如果有也是我收藏起来。那几天一直在想这书在哪,会不会搬家时给自己弄丢啦,还是藏在哪个角落里,心里很沮丧。

晚秋周末的一天下午,骑车走在小河边,秋意渐浓,似乎有些许凉意,只好停车坐下看着这风景,夕阳西下,河边的柳树静静的垂在岸边,河水悄无声息,鹭鸟迈着休闲的脚步在水边觅食,虽无北方的落叶悲秋,“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但岭南草木已没有春夏生机,也是荷残叶枯。正此时,大姐来电说在老家房间不常打开的衣柜里,找到了用塑料袋包着的几本书,没想到,还不止一本,除了有母亲的签名,还有她的图章,并发来照片,看见照片,恰一阵轻风吹过,仿佛听见“啊咿唉”那久违的白字戏曲调乡音(因此有时将“啊咿唉”代称白字戏),眼前似乎有母亲夜里在煤油灯下看剧本,在乡村感恩节时听白字戏陶醉的神情,一闪而过,而我一下子心里也舒畅很多,似有“秋日胜春光”之感,顿时百感交集,回想起来,这书是我收藏起来的。

拿到书后,小心翻阅,细细观看。抄本的用纸是几十年前的毛边纸,裁剪装订规整,保存完好,没有被虫蛀和发霉,有几页残缺。因此,我赶紧将抄本一页页拍照留存,做电子化处理。于我来说,有母亲名字和印章的手抄藏书,不亚于红学家又发现《石头记》新的手抄本。

虽说是母亲的藏书,其实只是手抄的几本白字戏剧本和一本手抄的民间草药方(另文记述),《明珠记包公审》《秦雪梅》和两本没有书名的,经查考,一本是白字戏《张碧英投庵》,另一本主角是李龙李凤,内容不外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市井百姓善恶有报、人生苦尽甘来百态,贤君忠臣除奸爱民等故事,还有一本民间偏方药书。这些书不是正规出版印刷物,更不是什么善本孤本,只是民间手抄戏本,繁体竖排,有毛笔行书,也有钢笔字,字迹不同,但书写工整流畅书体清秀,白字戏本上生旦丑角的唱念对白备注文字,还有圈点符号。这几本白字戏毛笔抄本不是母亲手抄的,是她小时候学白字戏曲时留下来的,或许是戏班师傅抄写下来给弟子学戏所用,但钢笔书写的戏本字迹娟秀,很像女子笔迹,而钢笔字相比现在键盘侠手写的螃蟹字要整齐美观好多了。记得我读大学时写回来的信,每次都是大姐回复的,大姐有一次写信提醒我以后不要写的太潦草(就是要写正楷),母亲能看懂,可惜这些信件在毕业行李托运回广州时丢了,也不知道那些信里有没有母亲的笔迹。在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尚且在祠堂和神庙当教室的乡村祠堂宫庙里启蒙受教育,父母辈又能在哪里得到什么教育?母亲通过早期的扫盲班识字学文化,也只能从白字戏剧本中接受忠孝仁爱善恶等朴素的人文教育。

记起小时候,她跟我们说《白蛇传》白娘子许仙、水漫金山寺的白字戏,也跟我们说南宋官兵驻跸家乡丽江埔演兵抗元、文天祥在方饭亭被执的悲壮故事,鹿境山金花公主、圣井古迹、御宴潭来历的这些远古乡土传说。

知道母亲喜欢白字戏曲,已是七十年代末期的改开时候,那时农村已分田到各小组(实际就是分田到户后再组成互助小组),农民开始可以吃饱穿暖,除了白天忙农活外,农闲时间也多了,中断多年的岭南乡村传统文化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冒出地面、长了出来。农闲时候,白字戏“啊咿唉”轻柔婉约的曲调、西秦戏豪放雄浑激昂的声腔,舞龙狮“咚咚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清脆高亢的鼓首(唢呐)声响彻乡村的日与夜,沉寂多年的乡村闹热起来。小型曲艺社班、演大戏、过年舞虎狮等民俗文化百花齐放,这些民俗活动给古老贫瘠的乡村注入了活力,也给农民带来久违的文化生活享受。每到收冬十月,十乡八里就会轮流举办乡村“感恩节”,上演大戏(民俗在收冬十月要上演谢神戏),各家各户也借此机会请亲会友宴客,母亲接待完客人忙完了家务,就会拉着小妹陪她看戏,直到散场。可惜当时的我对此不感兴趣,觉得剧中人戏中事纯属无稽之谈,故事情节不够吸引,演戏过程婆婆妈妈,才子佳人愚昧落后,缺乏革命精神和阳刚之气,每次演戏都不去看。但母亲说过的戏剧故事仍有印象,仍在记忆深处,殊不知戏剧等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融合古老文化和现实故事教化育民,传播忠孝礼义廉耻节诚,有时虽可将《三国志》演绎成《三国演义》,但中华传统文明主流仍生生不息。

后来我到江南读书,去过游览金陵、京口、扬州、杭州等地的古迹时,寒暑假回来告诉母亲,母亲总是笑逐颜开,就像自己去过一样,还细问甘露寺还有没有刘备招亲时的房子,水漫金山有没有留下水浸的痕迹,雷峰塔是否真的镇了白娘子等,运河上还有没有南来北往的客舟商船,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是什么样的?可当时只是观看不一样的风景名胜三言两语说给母亲听,不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只是想跟着我们去认知她从白字戏上知道的外界,未从感知的外面的世界。

现在,传统民俗文化已经复活,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也再不是传播知识、教化民众、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民国初年,北大师生也是借助话剧向皇城帝都市民传播新文化运动),但传统文化结合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并且登堂录像,不受时空限制,走向更广阔天地。古老剧种演绎红色题材、历史经典人物等,表现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多彩的民俗风情。白字戏《彭湃之母》,新编历史剧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走上了中央电视台。海陆丰的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和皮影戏这些地方特色传统、岭南濒危稀有戏剧,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是旧时的草创台子,观看时要冒着寒风冷雨,就是平时也能在电视上、手机上反复观摩,可惜母亲却不能看到。

前几年也是初秋,到台岛环岛游时,发现台岛的中华传统文化保留很好,岛上妈祖庙和其他各色神祇宫庙比比皆是,与早期闽粤乡村无二,一些宫庙前也有戏棚,市井所听皆是“恁好”“闹热”等熟悉的乡音,还有很多海陆丰等地名,据说是清代时移民到台岛的海陆丰籍百姓的聚居地,他们因为怀念故乡,就用祖籍地来命名,当时没有去参观游览,他们是否也将“啊咿唉”传入宝岛?毕竟海陆丰民系大部分也源之闽南歌仔戏,两地‌民系同源民俗文化同宗,要是在妈祖神诞时两地剧团同台一出歌仔戏,一出白字戏,那锣鼓鼓首声音必定不同凡响,生旦丑角念白唱曲也会一唱众和。

中华戏剧文化积淀深厚、多元包容、传播久远,几百年来的浸润,每位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出京剧、粤剧、黄梅戏,也有自己挥之不去的一曲昆曲、秦腔、客家山歌和渔歌乡音,而我们的白字戏等传统非遗戏剧也借助现代科技,从古老走入新生,借助新媒体,从小众走向大众,更是挥之不散的乡音乡情。

文字:吕焕波

图片:网络

编辑:马泽松

审核:黄晓萍

“善美东岸” 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切勿用AI生成的文字、图片等“作品”投稿,一经发现查实,撤销该“作品”,追回稿费、永不录用。

常想一二

笔走长沙湾(二章)

荔枝味的夏天

暮色经纬

行走温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