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捉鬼闻名的钟馗,到底是判官还是天师?

发布时间:2025-08-22 05:03  浏览量:2

最近游戏科学的《黑神话:钟馗》上线,引领了一波钟馗热,很多人会问一句,啥是钟馗?谁是钟馗?

在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系中,钟馗都是一个极具特殊性而又家喻户晓的神祇。他既是“镇宅赐福圣君”,又是冥界惩恶判官;既是科举文人的守护神,又是捉鬼逐疫的猛者。钟馗的神格身份在判官与天师之间徘徊不定,这种模糊性不仅反映了民间信仰与道教正统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折射出中国文化中神祇演变的复杂历程。

《黑神话:钟馗》剧照

钟馗其人其神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卢肇的《唐逸史》。 据该书记载,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病中梦见一小鬼盗走玉笛和杨贵妃的绣香囊,突然出现一个大鬼抓住小鬼并吃掉。

玄宗惊问其名,对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为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玄宗梦醒后病愈,于是诏画圣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绘出第一张《钟馗捉鬼图》。

然而宋代沈括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钟馗”实为“终葵”的谐音演变。“终葵”原为古时一种形如椎的器物,用于驱邪。《周礼·考工记》中已有“大圭,长三尺,终葵首”的记载,《方言》中也提到“齐人谓椎为终葵”。

南北朝时期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那样令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转变为人格化的“钟馗”。

明代学者郎瑛和胡应麟则认为钟馗的原型可能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由于表字“辟邪”,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

钟馗起源的多源性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神祇形成的典型路径——从实物到人格神,从历史人物到神话形象的复杂演变过程。

吴道子《钟馗捉鬼图》

在民间信仰和道教神系中,钟馗作为判官的形象最为突出。他是阎王手下四大判官之一,担任“惩恶司”的职务

作为惩恶司判官,钟馗主要负责生前坏事做尽的恶鬼。他经手的鬼魂基本不是变成猪就是变成狗,在投胎前都必须经历十八层地狱的惩罚。区分善恶的“孽镜台”是他的重要工具,鬼魂站在孽镜台前,生前所作恶事便会显现出来。

钟馗成为判官的经历具有悲剧色彩。根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康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

唐代的文献《唐逸史》也有类似记载:“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

钟馗判官形象的形成反映了民间对冥界司法公正的期待。一个因社会不公而死的才子,在死后获得了执掌正义的权力,这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世界不公的一种补偿性想象。

道教神祇赐福镇宅圣君

钟馗也被尊称为“天师”,但在道教神系中具有特殊性和矛盾性。他被道教尊为门神,封为驱鬼逐恶的判官,延续唐玄宗的封号,称为“赐福镇宅圣君”。

钟馗的形象特征鲜明:“豹头环眼、铁面虬鬓”,身着官袍,手持七星宝剑和纸伞作为法器。这些特征与道教中其他天师形象有明显区别,更强调其威猛可怖的一面。

钟馗的“天师”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驱邪斩恶,具有捉鬼的权威职能;二是镇宅护福,作为门神保护家宅平安;三是祛病除疫,在疾病流行时被奉为瘟疫之神。

与佛教的超度派不同,道教对待恶鬼的态度强调驱逐甚至处决,钟馗的行为完美地契合了道教对于宇宙规律的维护,以及惩戒破坏规律的恶鬼的传统。

然而,钟馗并未被列入道教四大天师之列(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这一 exclusion 反映了道教正统对钟馗神格来源的某种保留态度。

钟馗

钟馗是判官还是天师的身份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上:

出身差异:四大天师皆是功德圆满,得道飞升的,并不像钟馗是愤死之后成为冥界鬼神,而是直接升入天界。钟馗因相貌丑陋应试不第,撞殿阶而死的经历,与通过修炼得道的天师们形成鲜明对比。功德对比:四大天师体察民间疾苦,饱受日月风霜,苦苦修炼,为一方百姓带来安宁,为百姓所敬仰和信奉。

而钟馗虽高中却未能为百姓做事就选择自杀,有违人道,故不能直接入天界。张道陵创立正一道,葛玄开创灵宝派,许逊创立净明道,萨守坚开创“萨祖派”,钟馗则无此开创性功绩。

封神等级:四大天师皆被册封高位,虽然钟馗也被册封但等级不够,影响力不及四大天师在人间的深远。在道教神系中,四大天师是“厅长级别”的玉皇殿前红人,而钟馗则是最勤快的“公务员”。职能范围:判官职能主要集中在冥界司法领域,而天师则具有更广泛的济世度人职能。钟馗的职能虽然多样,但核心仍然围绕着“捉鬼”这一基本主题。

钟馗出行图

钟馗神格的多重性和模糊性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实用主义倾向。百姓并不严格区分神祇的来历和正统地位,更关注其灵验程度和功能多样性。

钟馗成为“万应之神”的现象,体现了民间信仰中对“多功能神祇”的需求。一个神祇能够同时满足驱邪、镇宅、治病、科举等多种愿望,符合经济性原则。

钟馗从凡人到神祇的蜕变过程(尤其是因社会不公而死的情节),反映了民众对正义追求的集体心理。一个因社会不公而死的受害者,最终成为维护正义的神祇,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不公的心理补偿机制。

钟馗形象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丑”的转化和升华。相貌丑陋本是一种缺陷,但在钟馗身上却转化为神圣性和威慑力的来源,成为震慑邪祟的优势。

在道教教义层面,钟馗从鬼王封神的经历体现了“道”与“德”的辩证关系。道教认为无论世间任何存在,只要遵循“道”,在自身体现出足够的“德”,便可得道。

钟馗的封神正是厉鬼因惩恶而得道的终极体现。

游戏科学新作《黑神话:钟馗》预告发布当天在国内视频平台已突破765万次播放,现代媒体正在重塑这位古老神祇的形象。

无论是西安周边地区依旧持续的跳钟馗舞、挂钟馗像习俗,还是现代游戏中的重新诠释,钟馗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刚正不阿的“公务员”,他的神格争议恰恰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和实用性。

或许,钟馗究竟是判官还是天师的问题并不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神祇的身份模糊性正是其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钟馗始终承担着人们对于正义与庇护的期待。

同为判官钟馗与崔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记得关注、点赞、转发和收藏,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