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注古代世界夜生活的著作
发布时间:2025-08-28 07:36 浏览量:1
在电灯出现之前,篝火、蜡烛、油灯乃至月光曾长期主宰人类的夜晚。18世纪一位科学家说:“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因为文史学家们忽视了人类的夜间活动。直到本世纪初,一门新的“夜间考古学”在学界形成,古代世界的夜生活引起人们对白天与黑夜之间文化差异的无限想象。王稼句新著《春灯史》则为这种想象提供了古代中国的图景。
《春灯史》,王稼句 著
大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能熟练保留火种使用火堆出现在五十万年前。火用来照明并有取暖功能。随着燃料使用的普及,蜡烛、油灯不仅成为夜间照明的常用工具,还使夜生活提升到文化层面。我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新年首个满月之日,古为上元,今称元宵。一个“闹”字,满含芸芸众生对新春的祈盼和祝福,也成为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欢节。按稼句的研究,古代灯、烛、炬、燎属于不同概念,而上元灯即春灯,这款延续至今的风物,照亮了中华传统文化清晰的脉络。
有学者指出,在互联网把一切都碎片化的当下,稼句就像一位“逆行者”,在汗牛充栋的文献史料中选出几百种,把散落各处的零星记载汇集起来,从春灯史略入题,围绕上元灯市、灯苑、灯品、灯画、灯谜、灯戏、灯俗和灯事等九章,将碎片拼接成一部系统较完备、叙事较完整的《春灯史》,就风物史而言,尚未见过类似著述。
稼句著述十分勤奋,迄今为止已出版一百多种书,但这部《春灯史》与以往著述不同,可以说是他寻求自我突破的提升之作。
首先从系统结构来看。既称为史,《春灯史》须具备述史的一般要求。但稼句素来“厌恶”高头讲章,譬如在最近主编的《美食》丛书第一集“编后赘语”中公开宣称“谢绝高头讲章、学术论文”。治学当然需要规范,尤其是读硕攻博的基础阶段。但规范并不是墨守成规,唐人刘知几将唐以前的述史分成六家并分析流变过程,而当下的史学新流派更是层出不穷,可见应时而变一直是述史结构创新的基本趋势。《春灯史》就抛弃了按朝代编年一二三四排茴香豆的常见体例,而完全依靠碎片文献的爬梳、征引、归纳来完成整体架构,用现今的话语讲叫干货满满。
目录
旁征博引是稼句的长处,体现了作者非常人能达到的才学积累。如通常认为上元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下元(农历十月十五)一样,皆源自道教“三官”之说。而《春灯史》则用文献实证其源流至少有四说,除道教说之外,另有祀太一神日、祀蚕神日,甚至与佛教礼仪之日有关。这就大大拓展了对一个传统节日的知识性了解。再如对上元放灯历史的追溯,由秦汉而下,南朝初见端倪,直到唐宋才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春灯文化。不少细节很有意思,例如古代上元节放几天假呢?唐宋时一般三天,而到明朝宣德年间,一度给百官放假二十天。还有各地千姿百态的《灯俗》,需要大量阅读地方志集腋成裘。这些分散在浩淼故纸堆里的掌故都被稼句一一爬梳整理并集中呈现出来,让人有翻一页而跨越数千年的阅读愉悦。
这也是《春灯史》很有个性特点的叙事逻辑,背后则是作者扎实而广博的文献积累功夫。稼句并没有采用传统起承转合的纵向叙事逻辑,而是横向并行叙事,即各章就像一个个专题,既有内在联系,也可单独阅读,如《灯谜》《灯品》《灯画》《灯戏》等章,基本涵盖了上元放灯的所有风俗。而每一专题的叙事又采用纵向编年的方法,稼句如同一位在文献瀚海中任性畅游的自由泳高手,将有关春灯的知识浪花悉数采摘到读者面前。那么,如何将碎片拼接成美图呢?作者将九州辽阔版图上一座座城市作为叙事逻辑的重要节点,让读者在地域文化的比较中享受不同的南北风情。这就形成了贯穿《春灯史》“横纵横”的述史特点,即各专题单元为“横”,叙事编年为“纵”,城市比较为“横”,充分体现了作者裁剪文献素材的超强能力。一些细节仍然是全书的看点。如“全民狂欢”的自由空气到王朝制度后期被禁锢,诸如女眷上街日与男人必须分开,体制内官员不准上街观灯等等,这才有《灯市》和《灯苑》的不同景象。有产阶层只能在自家深宅大院里放灯,上演一出高墙里的自由盛宴。如影响广泛的张岱名著《陶庵梦忆》中诸如《鲁藩烟火》《世美堂灯》《龙山放灯》等,皆可一窥灯苑奢华。而平民百姓广泛参与的灯市,则成为众多通俗小说中建构才子佳人戏码的场域。当然,《春灯史》的史料征引要远远丰富得多。
[清] 沈源 御题《灯市行》诗意图(局部)
再次从叙述语言来看。从大历史散文到新史学叙述方法,都一度广受读者追捧。原因很简单,好看啊。就史学而言,文史互证法如小说证史、诗词释证开拓了叙述语言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不同的声音一直共存着。用文献互证来说话是《春灯史》最大的语言特色。不过这类文献包括大量唐传奇、宋话本和明清市井小说。最后一章《灯事》就大量征引小说情节。用稼句自己的话来讲,著述的传播力体现在既“迎合”市场又能“引导”受众。文史专著怎么写本不该有什么“定本”,否则就没有《史记》了。关于此钱谦益早有感言,所谓“变史家为说家,其法奇”“寓史家于说家,其法正”(《牧斋有学集》卷十四)。稼句是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史随笔作家,《春灯史》也沿用了他擅长的随笔语言来完成非虚构叙述。这和一般称为“某某史”的高头讲章大相径庭,只能见仁见智。其实我以为,并非写得乏味才叫严谨,而要“生动活泼”非得虚构抒情不可,关键在于胸中有了千军万马,笔端方能调度自如。
老聃有言: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稼句被随笔圈内戏称为“全国两个半人”之半。衷情乡土文献并没有毛病,但就九州版图而言似乎有视野的局限。而《春灯史》的出版,一定能让读者诸君看到稼句在突破自我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据他自言,《春灯史》是他风物史系列研究计划的“冰山一角”,至于全貌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藏书报》2025年8月18日第6版,原标题为《共道春灯胜百花——读王稼句新著〈春灯史〉》)
千年上元节,九说春灯史
百余幅高清彩图带你一览古人的绚丽元宵灯节
《春灯史》
王稼句 著
32开 精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003-0
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