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楠,我写作路上的提灯人

发布时间:2025-08-27 19:29  浏览量:1

自参加奉贤海湾园上海知青广场落成典礼后,我便开启了上网生涯。网友们的无私奉献、热情交流,尤其是版主们逐篇品读文章、与作者真诚互动的模样,让我渐渐痴迷于这片网络天地。在这里交网友、写回忆录时,一位老军垦战士的身影总在我心头萦绕——他是我的写作引路人,更是我敬重的老师,杨香楠。

在八团,提起“老杨”杨香楠,无人不晓。这位重庆梁平人,1956年作为四川学生奔赴新疆,直至1994年离世,38年间从未回过故乡,将一生都献给了新疆兵团的军垦事业。

在新疆建设兵团八团老军垦战士中,他是公认的才子:一手好文笔、好书法,还是团里的新闻摄影师。如今八团档案室里,那些记录着团场开垦建设不同时期的珍贵新闻照片里,都有出自他的镜头。老杨性格内向低调,却待人实在,对工作始终满怀热情、兢兢业业。即便从未担任领导职务,他也无怨无悔,默默为团场新闻通讯事业奉献了一辈子。

最初,我在水管所,老杨在宣教科,业务上并无交集,我也不曾认识他。是水管所老所长周化林给了我写稿的契机——他让我写广播稿,宣传放水工作里的好人好事。彼时春灌任务紧、时间急,宣传既能推动水利灌溉,又能倡导节约用水、提升水利管理指标,更能展现团场生产建设中水利战线的风貌。老所长格外重视,要求我们把写稿当作本职工作来做。加之当时“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倡导,我便这样踏上了写稿之路。

上学时,我偏爱数理化,语文只求及格,写起广播稿来格外吃力,稿件里常是错别字。那时的我,只想着把稿子交给播音员方璇龄,听到大喇叭里念起水管所的内容,就算完成任务。

一次,方璇龄打电话叫我去场部开会,我本不愿去,还指望她多念几天我的稿子,省得我再费劲写。可到了场部才知道,这是全团连队文书例会,要总结春耕宣传情况、安排后续工作。我跟老杨说“太忙,不想参加”,他却连忙拦住我,劝我留下。会上,老杨竟专门表扬了我。这是我第一次与老杨接触,他慈祥可亲的模样、才华横溢的气质,深深印在我心里,也让我暗下决心:要多写稿,不辜负这份认可。

后来,老所长周化林告诉我:“老杨跟我夸你了,还在会上表扬你呢!”这话让我备受鼓舞,写稿的劲头更足了。高音喇叭正对着我家门口,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每天端着饭碗坐在门口,边吃饭边听广播。团里有规定,广播稿需经宣教科修改才能播出,我便对照自己的原稿和广播里的修改版,一点点找差距、改毛病。直到播音员告诉我,大多数稿子都是老杨修改的,我才明白背后的付出。后来在团部碰到老杨,我向他道谢,他反倒笑着夸我进步快,还耐心教我写作方法。

春播生产现场会是农场的关键会议,团领导、机关部门、各连连长和技术员都会参加,宣教科也格外重视。老杨召集各连文书参与现场采访报道,也通知了我,要求每人至少写一篇,优秀稿件会代表八团中心通讯组报送师胜利报社。

我写了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技术,抓好棉花播种》,没想到竟被选中,刊登在了《农一师胜利报》上,还署了我的名字。可拿到报纸我却愣住了,文字改得细致入微,我几乎认不出这是自己写的。老杨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鼓励我:“主题思想还是你的呀!好好写,你进步真的很大。”

在老杨的指导与鼓励下,我不仅参加了连队文书写作学习班,还接连投稿,甚至有文章发表在《兵团军垦战报》上。后来,我评上了农一师胜利报优秀通讯员,也成了兵团军垦战报的通讯员——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机会都是老杨默默为我争取的。我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若不是老杨带我上路、一路扶持,我绝不会有这样的成长。

老杨在八团做通讯报道多年,始终紧跟团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任务,常召集连队文书布置宣传要点、指导写作。即便只是宣教科的普通科员,他也从不计较名利,一心扑在工作上。后来,老杨上调到农一师胜利报社,我们的工作都有了变化,来往渐渐少了。可当我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时,内心的悲痛难以言表。

如今,老杨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始终留在我心中。他就像一支红烛,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散发着光与热,让人爱戴与敬仰。如今我身上若有一丝智慧光芒,那一定闪烁着当年他为我点燃的火花;他纯真、坚定、谦逊、朴素的生命之光,也早已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老军垦人杨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