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庞统躲过雒城劫数,他在蜀汉能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吗?
发布时间:2025-08-27 19:09 浏览量:2
刘备入益州的过程中,谋士庞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庞统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与诸葛亮共创“卧龙凤雏”的金字招牌,而后辗转东吴得周瑜赏识,周瑜一度试图以他为纽带联合荆州派势力攻入益州。后来周瑜病逝,这位奇士辗转到了刘备帐下,与孔明并列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自诩有王佐之才,常以经天纬地之能自居。正是他献上西进方略,助刘备敲定入川大计。214年益州之战的关键节点,这位谋士亲率部众攻打雒城,却遭流矢击中身亡。刘备闻讯悲恸不已,颇为惋惜。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人们常叹英才早逝:若庞统不早早身亡,必能大展宏图。
蜀将如关、张、庞统,吴将如周瑜、鲁肃,志长命短,天下重惜之。
关羽、张飞、周瑜等当世豪杰,皆因意外死亡而留下无尽遗憾。但细究庞统生平轨迹却让人不禁生疑:如果庞统躲过雒城劫数,其前途就一定能顺畅吗?
早在效力周瑜期间,庞统便显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一度谋划出暗黑版的隆中对。此后又力劝刘备经营益州,放弃荆州,差点断了荆州派的根基。
在讲究忠义纲常的蜀汉政权中,即便庞统未陨落雒城,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与屡次越界的行事作风,恐怕终将招来灾祸。
庞统
建安年间,襄阳名士司马徽以识人著称。
二十岁的庞统听闻此事,特意前往拜会。当时的庞统相貌平平,举止木讷,整体形象和气质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司马徽初见这位少年时,正悠闲地坐在桑树上采桑,因为看他外在形象不佳,便很不屑地让他站在树下交谈。谁料这场对话竟非常吸引人,以至于持续到星月当空,司马徽惊叹庞统当为江南才子中的翘楚。
经此一事,庞统声名鹊起。
庞统之所以能够快速成名,和其显赫的家世分不开。
他的祖父庞季曾是东汉的侍中,负责皇帝起居并参与朝事。刘表到荆州时,就是靠庞季和蒯越等人的支持才初步在荆州站稳脚跟。所以荆州就形成了“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而庞家的族长就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而庞统更是有黄承彦、诸葛亮、向朗等一群神仙朋友。
不仅出身好,还特别有才能。除了长相磕碜点,基本上没有啥缺点。这让庞统成为比肩诸葛亮的荆襄名士。
这就让庞统的人生多了某种可能。
既然诸葛亮能够在“三顾茅庐”时提出《隆中对》,带着众多荆州士族与刘备联手,占据荆州,进军益州,成就大业。
那么同样有才能有影响力的庞统,为何不能这么干呢?
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庞统则选择了周瑜。
209年赤壁烽烟散尽,周瑜夺取江陵后,将庞统招至麾下任功曹。
在这里,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周瑜的野心。
周瑜当时已经成为东吴淮泗集团的领袖人物。淮泗集团在曹操南征之后失去了老家根据地。接下来,其必然会试图通过不断拓展地盘来获取更多的军功和资源,从而巩固其在江东的地位。在与曹操、刘备瓜分完荆州之后,其下一个目标必然是益州。
所以周瑜征召庞统,就相当于淮泗集团与荆州势力的联手,这让周瑜攻取益州计划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不难想象,庞统心中还有另外一个暗黑版的《隆中对》。
如果周瑜在庞统的支持辅佐下得到了益州,那么周瑜有可能裂土称王,构建一个类似蜀汉的政权。而刘备诸葛亮就得靠边站了。
周瑜和庞统合作得很愉快。史载“瑜垂拱而已”,可见庞统几乎包揽了南郡所有军政要务。为了独占进入益州的机会,周瑜屡次设计压制刘备,这些针对性的策略也多出自庞统之手。
只可惜,周瑜的野心太过明显,遭到了孙权的反制。周瑜攻打江陵得不到配合阻力重重,用了一年多才拿下。
而在210年,当周瑜准备和奋威将军孙瑜兵分两路进军益州时却状况百出,不仅遭遇孙权刘备联手阻拦、孙瑜无故撤军,周瑜本人还离奇地暴毙。庞统的计划也随之流产。
庞统的计划,可以从其与刘备的谈话中得知一二。
210年周瑜病逝,庞统投奔刘备帐下后。某日闲谈时,刘备突然发问:“昔日我在东吴时,周瑜曾密谏孙权扣押我,此事你可曾参与?”庞统坦然承认:“确有此事。”刘备闻言叹息:“当年危急求援,不得不赴江东,险些落入周瑜圈套。”
这段对话暗藏玄机:周瑜密奏乃绝密文件,庞统能知悉详情,证明他深度参与了针对刘备的谋划。刘备表面感慨往事,实则试探出庞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
庞统虽才华横溢,但其在江东时期协助周瑜打压盟友的行为,已然留下道德争议。
庞统本想辅助周瑜成就一番事业
周瑜死后,作为其心腹,庞统在东吴的地位不用想,肯定会被边缘化。
庞统在东吴陷入困境,最终选择投奔刘备。
这段转折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细节:庞统转到刘备阵营,竟是由东吴重臣鲁肃亲笔写的推荐信。
鲁肃在给刘备的推荐信中说:庞统的才能不小,你别将他外放,就让他在你身边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位,就能让其一展才能了。
这封信透露出双重玄机:鲁肃明知庞统才干出众,却为何拱手让给蜀汉?既然认定是人才,为何只建议担任幕僚职位?细究之下,这实为东吴的权谋考量。
鲁肃早已看透,庞统在东吴受排挤已无立足之地,若任其投奔曹操,必将成为劲敌。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既维系孙刘联盟,又能让这个“危险人物”处于可控范围。
庞统的品性缺陷在信中显露无遗。鲁肃特意强调“治中、别驾”这类参谋职务,实为提醒刘备:此人可用其智,不可授其实权。就像把猛虎关进铁笼,既能发挥爪牙之利,又避免反噬其主。
......
转投蜀汉的庞统并未收敛锋芒。刚到新阵营就抛出惊世主张: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番言论直接挑战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的战略蓝图。在荆州派看来,这不仅是战略分歧,更是要断他们的根基——多少人的祖产家业都在荆州,岂能说弃就弃?
如果刘备真放弃了荆州,荆州派肯定会迅速衰败,而益州派一时也难以收服。那接下来刘备势力岂不成为了无本之木?
庞统虽然是荆州人士,但是他的战略根本没有考虑荆州派的利益。这的确是匪夷所思的事。
当然如果将这段话放在东吴立场上,似乎就合理了许多:让刘备尽全力去夺取益州,拿下了益州,破败的荆州便可有可无,即便还给孙权也没啥可惜的。
由此可见,此时庞统的立场究竟是站刘备还是站孙权,这很值得怀疑。
更致命的是,庞统的建议让刘备陷入道德困境。当初刘璋请刘备入川是为御敌,若趁机夺其基业,必遭天下非议。
而庞统却帮刘备去掉了道德枷锁,他提了三条建议:
1、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2、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3、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
取益州的事,即便我们不做,别人也会做的;现在天下大乱,也顾不得那么多仁义道德了;等占据益州,随便给刘璋一点封地就行了,他也亏不到哪里去。
这不妥妥的强盗逻辑吗?
但这么干的确也很管用,能让刘备的道德压力减轻不少。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和他一起带着数万军队开往益州。
事实证明,庞统的道德底线远比这还要低。
刘璋以为刘备是应邀来帮他打张鲁的,在涪城设宴迎接刘备。于是庞统又献上一计:干脆在宴席上把刘璋绑了算了。接下来就可以挟持刘璋迫使益州投降,这样岂不省事了许多?
这样做相当于公开让刘备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因为实在太毁三观,刘备也感觉难以接受,便称“初来蜀中恩信未立”,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刘备入蜀路线图
庞统虽行事不择手段,但刘备还是深知其价值。
当初庞统为周瑜入蜀已经制定过一整套方案,熟悉益州情况,已经积累相关资源人脉。取益州,庞统是最合适的向导和军师。
果然庞统轻车熟路,为刘备量身定制入蜀三策:上策选精兵突袭成都,中计诈退诱杀守将杨怀、高沛,下策退守白帝徐徐图之。
三策一出,就完全把盟友刘璋当成了敌人,并即将对其实施凶狠致命的打击。
刘备最终采纳中策。先假意撤军引得杨、高二将轻骑来送,当场擒杀;继而长驱直入,沿途城池望风而降,直抵涪城。
涪城是进入成都平原的重要据点,过了涪城成都便唾手可得。
看到胜利在望,刘备便决心办一场庆功宴,好好地鼓舞一下士气。
但庞统却急于变现自己的功劳。
庆功宴上,将士们觥筹交错,刘备酒酣耳热之际拍了拍庞统笑问道:“今天喝得怎么样?到位了吧?”谁料庞统竟冷声回应: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听到这句话,一下就愣住了。
这番言论堪称诡异。当初正是庞统力劝刘备“不必拘泥虚名”,此刻大业将成却指责主公不仁。
庞统啊庞统,你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啊?
其实细究庞统的话,或许不难看出其用心。此言看似劝谏,实则暗含两重深意:其一,入川之计出自你我密谋,主公的道德污点尽在我掌握;其二,我庞统乃天下名士,舆论风向全凭我口舌定夺。
所以主公,你千万不要忘记给我满意的封赏,堵住我的嘴哟。
这番话彻底激怒刘备。当年周瑜密谋扣押的旧事尚未清算,如今庞统竟敢当面要挟。刘备当即拍案反驳:“武王伐纣时军民同乐,怎就不是仁义之师?”同时喝令庞统离席。
待怒气稍平,刘备又召其回座,问及“方才谁之过”时,庞统的回答更显锋芒:“乃君臣共过。”
刘备一听就更加恼怒了:之所以重用你,就是让你出谋划策,关键时刻能够帮忙背黑锅。可你倒好,公开把道德污点分我一半。你这是为臣之道吗?你心中还有我这个主公吗?
刘备再不说话,只是开始放声大笑,笑容里流露出一丝杀机。
......
没多久,庞统就死在了雒城之战中。
拿下雒城之后,刘璋很快就献城投降。
也就是说,庞统死在了胜利的前夕。
落凤坡
庞统的悲剧源于四处树敌:主张弃荆州得罪孔明一派,强攻益州触怒本土势力,挟持道德污点挑战刘备权威。这位“凤雏”看似算尽天下,实则将自己逼入死局。雒城那支致命箭矢,或许反倒成全了他的身后名。
反观诸葛亮“谨慎持重”的处世哲学,恰是破解困局的钥匙。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机关算尽,而是在平衡取舍间守住立身之本。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唯有珍惜声誉、稳扎稳打,方能笑到最后。
-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下一篇:杨香楠,我写作路上的提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