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链“活水”倾注产业链“良田” 龙岩市“五破解五转变”打造人才兴链山区样板
发布时间:2025-08-27 17:23 浏览量:1
闽西的秋意刚染透武夷山脉的余脉,山城龙岩的人才热潮已蒸腾而起——2025年龙岩市产业链人才创新大会于8月27日召开。这座山区城市以“人才”为钥,叩响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龙岩直面“城市能级有限、财力规模不足、产业底子较薄、科研机构匮乏”的现实瓶颈,落实省委组织部“人才兴链”行动,全力推进“才聚龙岩”计划,以“五个着手、五个破解、五个转变”的创新实践,让“引才难、用才堵、留才愁”的困局迎刃而解。数据是最鲜活的注脚:近三年(2022-2024年),岩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数量年均增长30.3%、累计回引7350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年均增长36.4%,达752人;获评省产业领军团队11个,数量居全省第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55家跃升至227家,“小巨人”企业从5家增至24家,实现“翻两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55家提高到529家,规模整整翻倍……
当人才链的“活水”精准注入产业链的“良田”,闽西大地正生长出山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党建牵链:破解工作“各自为战”,部门协同从“一”到“多”转变
“以前跑一个项目,要对接发改、工信、科技好几个部门,现在有了产业链专班,专业干部上门帮我们理流程、找资源,省心多了!”福建常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龙岩产业链党建的实效。
为打破人才工作“组织部单打独斗”的局面,龙岩市委常委会研究出台《抓产业链党建促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组织聚链”“干部铸链”“创新延链”“人才强链”统筹推进。市委书记带头深入金铜、稀土等产业一线调研,12个部门建立会商机制,梳理出2025年十项重点任务清单,从“人才飞地建设”到“金融支持政策”,10多份细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更关键的是“让专业人干专业事”:龙岩将396名近年引进的专业干部分类建库,通过“锚定产业招录、专才优先使用”,安排近100人到发改、工信、园区等产业一线。上杭成立全省首家金铜产业发展中心,12名工科干部贴身服务企业;武平组建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6名专业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部门协同、专才攻坚”的格局,让政策红利直抵产业末梢。
四链融合:破解资源“撒胡椒面”,政策措施从“散”到“聚”转变
“要是没画清产业链图谱,我们可能还在低附加值赛道打转。”上杭县工信局负责人指着桌上的《锂电半导体新材料图谱》说。图谱上,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等关键环节被红圈标注,而氢氟酸电解提纯工艺的突破路径清晰可见——这正是上杭“一链一图谱”精准施策的成果。
龙岩为1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绘制“四链融合”分布图,梳理出人才、技术、平台短板,再对症下药:
“一链一专家团”:武平作为全省首批试点,聘请11名新型显示领域专家“跨域出诊”,今年6月启动以来就策划6个项目、投资近10亿元,解决背光板AOI缺陷检测等9项技术难题;如今上杭(新材料)、长汀(稀土)、新罗(应急装备)等专家团实现全覆盖,服务企业超200家,破解难题超百项。
“一链一政策”:武平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到“技术协同攻关”,7项措施定向扶持新型显示产业;上杭针对半导体材料,靶向引进营收3000万~1亿元的项目,推动国产替代。
“一链多场景”:即将召开的2025年产业链人才创新大会,将邀请200多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和40家异地研发机构、30多所高校,举办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类活动超20场,目前已预对接产学研项目超百个,涉及金额超百亿元。
“政策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每一分钱都花在产业链的关键处。”龙岩市委人才办工作人员说。
柔性引才:破解科创资源短板,开放创新从“本地化”到“全国化”转变
“守着龙岩找人才,我们的‘龙吸水’应急车走不出福建!”福建侨龙应急装备总工程师张功元的话,曾是山区企业的共同焦虑。直到2022年侨龙在厦门设立“人才飞地”,6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7个研究所,不仅突破23项行业关键技术,更培养9名核心人才“回流”龙岩——如今,“龙吸水”应急车远销东南亚,成了台风救援的“明星装备”。
这是龙岩“柔性引才”的缩影。为链接全国创新资源,龙岩出台13条“政策漫游”措施,将研发设备贴息、人才引进补贴等本地政策延伸至异地,在厦门、深圳、广州等地布局40家“人才飞地”。近两年,这些飞地的160余项成果在龙岩转化,新增销售收入超210亿元:龙净环保厦门研发中心的干式烟气净化技术,拿下107亿元订单;武平星河电路深圳飞地的超充电路板散热技术,让本地工厂年增收1.5亿元。
引才不止“借地”,更要“让利”。福建德尔科技的展厅里,电子级三氟化氯试剂瓶上的“三星、东芝供应链”标签格外醒目。“这款关键材料,2年就量产,比行业周期短一半!”董事长华祥斌说,秘诀是给中国核工业专家李纪明1.81%股权,聘为执行总裁,让人才从“打工者”变“主人翁”。目前,龙岩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15个人才团队,同步落地15个产业项目,其中上杭引进的台湾半导体专家刘奕丰团队,成立天甫电子,2024年产值达1.88亿元,全线投产后预计超40亿元。
此外,龙岩还启动“银发人才工程”,国防科大退休教授潘存云加盟龙合智能后,带领团队攻克智能装卸技术,新增销售收入7700万元;3家企业入选省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试点,与同济大学、哈工大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让本土人才也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
市场导向:破解人才评价“四唯”局限,认定标准从“行政主导”到“企业主体”转变
“以前评人才看论文、看学历,现在看‘解决了多少难题’——这才是企业要的!”立孚(福建)光电董事长赖厦丰的感慨,源于龙岩赋予企业的“人才自主认定权”。作为永定区的光缆龙头,立孚通过自主认定,将3名技术骨干评为市级人才,不仅拿到“人才贷”“租金减免”,更解决了人才子女入学难题。
龙岩打破“四唯”桎梏,赋予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企人才自主认定权,75人凭实干实绩获评省、市人才。龙合智能董事长杨静通过自主认定成为高层次人才后,企业获科研院校助力,研发的无人装卸设备获评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
“校聘企用”模式则破解“编制难题”:18名博士通过“编制周转池”入职龙岩学院,却在紫金矿业开展科研,知识产权共享——“既有事业编制的保障,又有企业科研的活力,这样的模式留得住人!”一名参与该项目的博士说。
金融赋能:破解成果转化难,综合保障从“生活安居”到“创业支持”转变
“我们是轻资产企业,以前贷款难,现在‘人才贷’200万元很快到账,解了研发的燃眉之急!”鼎新科技负责人拿着贷款合同说。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龙岩推出“两高两低两免”金融服务:高贷款额度、高失败容忍度,低准入门槛、低融资成本,免担保、尽职免责。政策运行两个多月,已发放“人才贷”44笔、合计8200万元。
在资本赋能上,龙岩探索“券商+基金”模式:龙岩投资集团、龙岩人才和大数据集团、紫金矿业等联合券商,聚焦新材料、无人驾驶等赛道,带动23个项目获得43.3亿元投资。上杭兴杭国投引进的易控智驾团队,依托紫金矿业的矿山场景,构建AI无人驾驶调度系统,还拿到5亿元产业基金支持——如今,易控智驾占全国矿山无人驾驶车辆市场份额51%,并表产值9.6亿元。
为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试、怕亏本”,龙岩梳理456件存量专利建成“可转化专利库”,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武平岳凯科技用福建师大的“银铂纳米合金技术”生产电子元件,近一年新增产值500万元;金普达电子借助龙岩学院专利,产品良品率从85%提至98%。更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成果试用履约险”,让企业“试错”无后顾之忧。
“我们不拼待遇,拼的是让人才有干事的平台、创业的机会。”龙岩市发改委负责人说。如今,国防科大潘存云教授在龙岩安了家,台湾专家刘奕丰团队把家安在上杭——“这里有产业、有温度,是能扎根的地方。”
暑去秋来,闽西的青山绿水间,人才与产业的故事仍在续写。2025年龙岩市产业链人才创新大会即将启幕,这座以“五破解五转变”闯出山区人才兴链新路的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精准的服务、更灵活的机制,向全球英才发出邀约:这里不仅有宜居的家园,更有干事的舞台——聚才兴城,链动未来,共赴山海之约。(罗玉文 邱柏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