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和韩国先后废除汉字,为何韩国还用中文,而朝鲜却废得彻底?

发布时间:2025-08-25 12:18  浏览量:1

朝鲜半岛上的汉字

你有没有留意过,去韩国旅行的时候,明洞那些化妆品店的货架上,“美白”“保湿”几个大大的汉字,几乎比韩文还显眼?地铁站里也好,机场路标也罢,不少地方都是韩文、英文、再配上一行中文,方便得很。可你要是被带到朝鲜哪座城市晃一圈,不管你眼睛多尖,也绝对找不到半个汉字。

两边同宗同源,连语言都近乎一样,几十年前还一起把汉字“请出门外”,为啥一个转身,走出了截然不一样的道路?这事吧,得翻开点陈年旧账,才能捋明白。

朝鲜半岛的汉字根儿,扎得真是深。说白了,那还是得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挥军南下搞“东拓”,把半岛北部变成了当年的乐浪郡。那可不是来打完就走的,随军的有多少是拿笔杆子的,那时的书院、文人、法令,全都从大汉那搬来的。汉字、纸墨、书卷气,成了这里最正经的“官样文章”。哪朝哪代都好,谁家要是真出个大才子,可不能只会说话,还得用汉字写得一手漂亮——连墓志铭都要文采斐然,碑刻上功绩非得端端正正横竖撇捺才算数。

后来新罗的寺院僧人,没啥自家的“书写工具”,抄佛经填愿望,也用汉字——真到李氏朝鲜的时候,给中原皇帝写奏折,甭管心里怎么怄气,那谚文一个都不敢夹。甚至不少人骨子里觉得,只有汉字才叫“高大上”,用谚文,怕不是要被地方土人看扁了。士大夫怎么说?“咱要敬中华才不落人后。”骄傲得很。

所以,谈起朝鲜半岛的文字改革,那可是一步好棋,也是一步险棋。明明是本国皇帝世宗大王出面搞了谚文,费心琢磨出来这套靠拼音的字母书写法,结果遇到的阻力比推翻前朝还难。大儒们全嫌弃,说这玩意儿只有妇孺才用得着——正经事还得靠方块字。直到19世纪末,大街小巷的牌匾、官文信札,有模有样全是汉字,别看家里厨房墙边也许有点谚文写着鸡毛蒜皮的账,进了庙堂,还得搁下。

但天有不测风云。1895年,甲午战争铩羽归来,大清的神话破了,原本仰视的“宗主国”倒了台。朝鲜半岛紧接着成了日本人手里的棋子。

日本人的思路,这时候就有点微妙了。一开始说帮你们脱胎换骨,别总拿汉字代表华夏文化“自重”,来,学点谚文,更本土。刚让人觉得出了头,下一招却变脸,强行推广日语,甚至加上汉字混排,是要你学字还是洗脑?这波操作别提多难受了。

到头来,建国光复,汉字的意蕴可完完全全变了味儿。曾经是身份的象征,立马又成了外来压迫的符号,哪怕有点不舍,也只能赶紧切割。于是乎,南北朝鲜连着喊口号:“我们要文字独立,要彻底摆脱汉字。”

但做法上,两边一个狠绝,一个留余地。北边的朝鲜,在金日成的号令下,斩钉截铁——不准汉字。教科书、报纸、政府文件,一刀切。谁还在信里写几个字母,不光是老土问题,思想都得被敲打一顿。1950年代初,走遍朝鲜大地,活着的汉字,就剩下开城那些陈年碑刻悄悄落灰儿了。

更极端的是,他们还发起“国语纯化运动”,字面意思就是从语言里赶扫帚,什么能用固有词的,尤其原来讲“电话”“学校”“银行”这种汉字词,全换写谚文,就像把方块字从地毯底下都揪出来似的。不夸张地说,要不是后来实在“搞不动”了,估计连自家姓氏都得改回原始腔调。

说回韩国,那就是另一种活法了。1948年李承晚宣布官方用韩文,但又给汉字透口气,说能括号里注明,那就给老百姓留了点回旋空间。朴正熙再往后收紧点,暂停小学汉字课,初高中还让选学——不过呢,街角的广告、商场亮灯的招牌,“大特卖”还是堂而皇之的正楷,谁也没把它们当异端。为啥?这就要说到那个特别现实的小算盘。

韩国的社会气氛复杂极了。老人家写的书信,没点汉字工底都读不明白。商人钻研账本,合同账目没有方块字,咋保证不会弄混?婚礼请柬上缺了点汉字,说实话,连祝福都显得不到位。更麻烦的是,谚文表达丰富度有限,几个常用词能有十种意思,见惯不怪的事,“身份证”上至今都得有中文对照。

于是“清除汉字”这件事,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刀切”,韩国家里估计真就乱套了。直到现在,汉字在韩国已经成了不写可惜,写了也说不出尴尬。

有意思是,不懂行的总以为朝鲜把汉字剔得最干净,朝鲜人肯定早就陌生了——可真没那么绝对。朝鲜的教育,其实很舍不得这块传统骨头。金日成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拍板了:不用也得“能认得”。不光小学课本有“山”“水”“人”,高中毕业更要求背会两千常用字。考好大学,研究点历史、法律,照样要下苦功。甚至有在朝鲜生活过的人出来讲:手机自带汉字词典,一聊天遇到词义要辨,脑子嗡地一下就把汉字泡上来了。

至于韩国,倒是走过不少“弯路”。1970年代之后,小学再看不到汉字,慢慢地连初中高中都不必非学。后果咋样?2000年有个小调查,首尔部分高中生,写“韩国”这俩汉字,居然一半人抖着手写不出。更不用说爷爷奶奶遗下的日记本,小辈越看越像“密码”。纵使历史系学生,遇上前朝资料,必须先报个“汉字补习班”,才能破译。闹到最后,家长社会争得凶:这要不要把汉字请回来?有人说不教汉字就抛祖忘本,有人偏说学了就是丢自己的文化根。最后折腾来折腾去,把汉字注进课本里,学不学全凭自愿。

说到底,这一切哪是政策能全推得动?你说想彻底不管,偏语言七成词本来就是汉字词。就好像我们口头上老说外来语,有些词早就脱胎换骨你也分不清了。谚文像拼音一样好读,却难分细义:“의사”到底是大夫还是志士?“원수”,你说他是“元帅”还是“仇人”?这可真不是没事小打小闹,碰上合同签字、写条法律、打个官司,坑多水深。

说到这儿,得提个趣闻。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有俩公司签合同,一方写上“대리”,自认为说的是“代理”,另一方却以为是“地名大里”——结果打了三年官司才明白是哪回事。从此,韩国家政策又多了个不成文:涉及歧义的法律文件后头请标明汉字,省得翻来覆去误会。

你要问朝鲜咋消化这些歧义?那就是从娃娃抓起:死记硬背,把见过的谚文全对成脑海里的汉字。即使课本外看不见,也能“脑补”出来。

话又说回来,文字到底选哪个,不只是技术活,也是身份认同。朝鲜那么“绝”,说白了,是活在屡次“被摆布”历史里的反弹。他们把汉字从日常驱赶,却又在教育里藏好,是面子与里子的平衡。我们常说“传统难断”,其实在这场风雨里,就是一边喝凉水,一边又舍不得旧茶缸。

韩国呢,也没真舍下。说自己现代化,汉字也总是随手一抛一捡。有时候还真舍不得传统带来的便利,人情世故也离不开一点方块字的“面儿”。谁敢说,哪天韩国大学毕业生手写汉诗竞赛又火起来不是可能?

生活里总是绕着规矩走,有时候规矩也跟着人性折腾。朝鲜的学生能背《论语》,但在地铁站,你给他说写个汉字,估计他也会皱眉头;韩国的年轻人散步明洞,见了大招牌的汉字,可能认不了几个,但和中国游客唠起“欧巴、欧尼”,倒是嗓门不输人。

文字,本来也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绝。朝鲜把方块字收进书包,韩国让它留在生活。两条路,好像南辕北辙,说到底都是在想回答同一个问题——怎么在新旧、东西、血缘与世界的双重拉扯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街上偶尔亮起的汉字,不正是这场命运博弈的小小见证吗?谁说得清,几十年以后,这些消失或浮现的汉字,又会在谁的故事里留下溅不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