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我才懂这就是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25-08-27 08:08  浏览量:3

01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在二十出头的大学图书馆。那时只觉得王二和陈清扬的荒唐岁月是段黑色幽默,是特殊年代的荒诞注脚。

直到今年秋天,某个加完班的深夜,我重读那段: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突然之间,泪水夺眶而出。

02

中年人的顿悟,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就像@李伟 在同学聚会后的感慨。当年他是系里最狂的才子,如今在酒过三巡后默默计算着房贷和父母体检日期。他说那天突然想起王小波写的那句: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少年时读到此句,嗤之以鼻。中年后再想,每个字都砸在心口。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人到中年才能读懂王小波?

高赞回答是:因为年轻时我们还在做梦,而中年已经开始数梦的碎片。

@阿紫 说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破旧的《黄金时代》。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有一行颤抖的字迹:

“48岁才懂,原来我也有过黄金时代,只是当时忙着生存,竟不曾察觉。”

那天她在书房坐了很久,想起父亲生前总念叨的那句“等退休了我要......”——那些最终没能实现的,简单至极的愿望。

04

媒体人@老梁 曾在专栏中写道:

“王小波最残忍的地方,是他提前二十年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而我们非要等到青春散场才恍然大悟。”

二十岁时,我们笑王二的荒唐;四十岁时,才发现自己也在用戏谑掩盖无奈。

那些在会议上沉默的中年人,哪个不曾是想变成云的少年?那些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身影,哪个不曾拥有锋利的棱角?

05

但王小波的意义,从来不是让我们哀悼逝去的黄金时代。

@文艺评论家孙郁 说得好:“小波的底色是悲悯,更是清醒。他提醒我们:即使挨了锤,也要记得自己曾经是头猛兽。”

中年人的智慧,是终于明白:

黄金时代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在送孩子上学后的五分钟车里,在深夜阳台独处的片刻,在老友重逢时心照不宣的笑声里。

06

还记得《黄金时代》的结尾吗?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但王小波更想说的是:正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我们才更要倔强地活下去。

就像他写的那般:“虽然岁月如锤,但我依旧会生猛下去。”

07

最近常看朋友圈里,一群发福的中年人在晒跑步里程、书法习作、新学的钢琴曲。

这何尝不是一种沉默的反抗——用发福的身躯对抗地心引力,用有限的自由拓展心灵的边界。

诗人吕德安说得妙:“中年是秋天的树,枝叶疏了,根却扎得更深。”

08

如果我们注定要读懂王小波,但愿我们读懂的不仅是无奈,更是那种:

看清生活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
被生活捶打后,依然保持精神站立的能力;
在琐碎日常中,依然能为一朵云、一首歌、一杯酒心动的能力。

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09

蓦然回首,才发现:

黄金时代不是某个年龄阶段,而是一种心灵状态。
不是无所不能的张扬,而是有所不为的坚守。
不是未曾挨锤的幸运,而是挨锤后依然挺直的脊梁。

10

作家翠翠说:“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

如果你突然读懂了王小波,恭喜你——
你不是变老了,而是终于活明白了。

点亮【赞】,致敬所有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