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飞雄:深耕西安文史领域的纯粹文化学者——记李连源老师

发布时间:2025-07-30 17:00  浏览量:1

李连源与仝飞雄在操场巷

文/仝飞雄

在当今的文史创作领域,能专注于一个特定地域文化并深入挖掘的作者并不多见。而我遇到的李连源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深耕西安文史领域的纯粹文化学者,也是在挖掘和讲述西安故事方面,始终一心一意投入其中的作家。他以笔为刃,在历史的长河中雕琢西安的旧时光;以心为灯,照亮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角落。他的写作始终坚持“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这让他笔下的西安故事,有着别样的真实与温度。

李老师与西安的故事,就像这座古城的城墙一样,厚重而绵长。他的亲历,生动勾勒出西安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发展轨迹。小时候,因大姐在钟楼食品店工作,他常往来于此,还曾在钟楼下售卖小奶糕。后来,李老师在东一路开起了服装店,在那个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的年代,他见证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升,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反映出西安消费市场的日益繁荣。随着时代继续前行,那时的出租车行业刚刚兴起,李老师也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穿梭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这些亲身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让他能够将西安的过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东一路服装市场局部 图/@陶浒

八九十年代西安出租车奥托和面的

亲见,让李老师的作品充满了画面感。他见证了西安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与变化,从古老的建筑到新兴的地标,他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着每一个瞬间,将这些画面融入到他的文字中。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钟楼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看到东大街华侨商店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看到一夜之间形成的东新街夜市,它吸附了周遭零星餐饮摊点,规模甚巨。这些亲见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安的独特魅力。

亲闻,则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李老师在采访中,用充满温度的记录,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鲜活的老西安图景。如今,已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东木头市李家、窦家等大院,在李老师的讲述中,消逝的过往又重新变得清晰可触,让读者得以窥见改革开放浪潮下,西安城最质朴、最珍贵的历史印记。

正是因为坚持“三亲”原则,李老师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他的文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安的过去,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消失的老街巷

东大街上的华侨商店

我与李老师初次相遇是去年,在薛勇老师编著的《百年影像·全家福》新书发布会上。当时,好友冯超兄向我提及并简单介绍了李老师。后来,我和冯超兄相约在姚家大院小聚,他特意为我带来了李老师所著的《西安旧事》。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对李老师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今年四月,我有幸参与了李老师公众号发起的“跟帖有奖”活动。活动期间,我和好友冯超兄积极响应,分别在李老师的推文下分享了阅读感悟。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两人的跟帖同时被选中,这份巧合既源于对李老师文字的共鸣,也暗含着与李老师志趣相投的默契。

终于,我和冯超兄约定好时间,怀着既喜悦又紧张的心情,准备登门拜访李老师。因偏爱《西安旧事》,我特意制作了一个摆台,台面是我书写的“西安旧事”四字,权作心意之礼。

李老师见到我们十分热忱,邀至茶室“芸薹”品茗畅谈。品茗间隙,李老师讲述了茶室得名“芸薹”背后的故事,李老师曾在微博公开征集茶室的名字,40余万人参与了这个活动,最终商洛才子高伟老师以“芸薹”赢得李老师的芳心,并邀请书画家丁逸先生为茶室题写“芸薹”,注释:芸薹不是山,品茗在云端。

儿时的小飞雄在曲江春晓园

在姚家大院读《西安旧事》

在“芸薹”,不仅得以观赏李老师琳琅满目的藏品,更有幸学习了李老师在青砖老瓦上的雕刻作品。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物,经他雕琢后巧夺天工、细腻入微,令人赞叹不已。交谈间,李老师得知我喜欢书法,便欣然起身,从书架上取出自己珍藏的书法作品与作品集供我欣赏学习,还慷慨的将作品集赠送于我,这份毫无保留的分享之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他对后学的关怀。

不觉间暮色已至,与李老师相谈的时光,如同一股清泉,在心田缓缓流淌,让我收获颇丰,心中满是感慨。您笔下的《西安旧事》,宛如一轴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细腻勾勒出西安城的往昔岁月,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街巷故事、风土人情,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像一把钥匙,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西安的大门,让他们得以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5年5月18日

读书、研习书法是小仝的最爱

云台欢聚

网络图片,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