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学出上联:丢掉一笔随你去,班长对出下联,让女同学不好意思

发布时间:2025-08-24 11:28  浏览量:2

对联这东西,老少咸宜。过年贴对联,结婚贴对联,家里大事小情离不开。有人说:这玩意儿,红纸黑字,和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吉祥全糅进去了。有时候我也想——咱家门口那两行字,闷头看起来,怎么总有点说不出的意思?

其实呀,对联在中国流传的这些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你是乡下老汉,还是堂堂皇帝,都免不了要在逢年过节对上一两句。想炫一炫才情,想图个好彩头,也就是这么点事儿。

翻翻那些老册子,说起对联的来头,最早是从桃木上刻字儿开始的。五代十国那会儿,人心不稳,家家户户都想着镇邪避灾。于是便想着在桃木板上写几个字儿,挂门上,祈个福,也算有点心安。这桃符上,图案花里胡哨,字句却大多半是吉利话。慢慢地,人们觉得单写“吉祥如意”不过瘾,得整点讲究,上下两句还得一对一。

到了清朝,那才是对联的黄金年代。朝堂上下、民间巷口,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无名布衣,都染上了这“对仗”的瘾头。别说书房里吟诗作对了,就是在茶馆酒楼,凑上一堆才子佳人,拼的是谁的对儿妙。甚至,有人说清朝的对联能和唐诗宋词抗衡,这话怎么听都有点夸,可那风气确实盛极一时。

说起来,有一次乾隆帝微服出巡,随心所欲地乱逛,走进一家叫“天然居”的酒楼。这名字——想来也是有点文气,乾隆一进门就有点得意,小心翼翼找了位置坐下,不吭声地观察。那天酒楼里可热闹极了,灯笼晃着,文人烘着手,菜香阵阵,有人还在角落背诗。乾隆呢,吃着喝着,忽然兴致来了,像老顽童一样出了个难题。

他说:“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各位自己掂量掂量,这上联讲究的是回文,对仗精妙,可以前后倒着念,意思不变。酒楼里这群人都不傻,听得都楞住了,谁敢当着一堆文人的面丢丑?但乾隆又开口了:“谁能对出来,这屋里今儿的饭钱我全包。”这么一说,可就有点像咱们现在聚会抢答题——谁都想抢个头彩。

可惜,在场的才子们,好像今天脑袋就是不灵,纷纷琢磨、低声讨论,也没人敢随便出手。对出来的几句,乾隆都撇撇嘴,他这小皇帝的傲劲儿,藏都藏不住。气氛就像下雪天,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脸上都挂着点尴尬。

说时迟那时快,角落里有个和尚晃晃悠悠走进来,也不过是来讨口斋饭的。一头扎进这文雅的局,不慌不忙,听清楚了乾隆的上联,低头琢磨了一阵子,竟然接道:“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一句出来,简直像一棍子敲响了屋顶的钟。众人先是一愣,随即议论起来——你说,这神来的对仗,真是妙到极点。乾隆眼中泛起点亮光,忍不住喜上眉梢。兴致冲冲地招呼和尚:“坐下吃口饭吧。”没想到,和尚却说:“我就是来要两个馒头的,够饱了就走。”

乾隆也不矫情,吩咐伙计递了馒头。和尚接过就顺势走了,没有一点留恋。这一幕,像极了生活里某个偶然碰上的高手:人家不图你的赏,不留你的名,只留下让人回味的两句好对儿。

说到底,对联传了这么多年,少不了一些这样的故事。时间久了,它就像是咱们自己生活的缩影。你可以说它是文学,也可以说它就是邻里之间的游戏——但谁家贴的新年对联,不希望看着顺眼、念着顺心呢?

现在,说说韩悦。这个姑娘,是我见过最爱捣鼓对联的学生。她平常爱看唐诗,喜欢练毛笔,功课也好,老师同学都夸她是“女学霸”。有点像小时候那种认真劲儿,一本书能翻出花来。对联在韩悦手里,不仅仅是“押韵”,更像是生活里的小秘密。

有一年校里搞什么“传统文化周”活动,师生都凑在一起出对儿。韩悦抱着课本,一笑:“我来出一句上联吧——丢掉一笔随你去。”这话其实藏着玄机。仔细一想,“丢”这个字,上面一横去掉,正好是“去”。过了会儿,班长也不示弱,来了句:“米加一横跟我来。”教室里一阵掌声,老师都跟着笑出声。这下联也绝了,“米”上加一横那不是“来”吗?谁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传统,这不是玩出了巧劲儿。

其实有时候,我在旁边看着他们,心里还真有点感慨。对联这东西,你说它老气吧,它偏偏能让一群小年轻玩得不亦乐乎。你说它难懂吧,有时候就是一句小玩闹,能拉近距离,还能逗你一乐。

咱们往远了看,千百年过去,对联还是活在我们的日子里。不管你赶不赶时髦,红纸对着风挂上去,多少老少都愿意看一眼。如今玩对联的人还真不少,网上论坛里翻出新花样,村里耄耋老人还会捏着茶杯念上一句:“出句啊!”谁能想到,千年之前那片桃木板上刻的只是一句吉祥话,慢慢竟化作了诗意的日子、家的寄托。

我有时就琢磨,人生其实也是一副对联。我们在门口贴上“福到”,也许就是在心里留一份念想。至于能否接出个妙句,能不能像那位和尚一样淡然离去,谁说得准呢?或许,那些未对出的下联,才是等着我们去寻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