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赏析:回首已是路人
发布时间:2025-08-10 08:03 浏览量:1
【唐】赠去婢—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赏析】
故人相遇,究竟是缘,还是劫?
崔郊并没想过会再见到她,此时的她已不是婢女,她身着一袭华丽衣衫陪伴在那位身份显赫的男子身旁,他们擦肩而过,他望见了她眼中的哀愁。
他望着那抹艾绿色的身影,思绪回到了年少之时。
青杏尚小,他初次到姑母家,姑母安排了一个婢女服侍他。那婢女与他一般年纪,生得秀丽,只是初见他时,有些羞涩。
两人青梅竹马,春去秋来,他们一起慢慢长大,暗生情愫。他们也曾对着天地,许下誓言,今生今世不相离。
那时候的爱情真纯粹,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一次转身,一个回眸,便已足够。他爱她,不在乎她卑微的身份,只爱她这个人。
时光匆匆而过,他为考功名,不得不暂时离开。可崔郊的心始终放心不下她,担忧自己走后她会受委屈,害怕她做错事情会被姑母责骂,他舍不得离她而去。
然而,不舍便不能得,他一定要在功名与爱情面前做出选择,他选择功名,仅仅是想给她更完美的爱情。
临走前,二人相拥而泣,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一别仿佛会失去她。
他说,很快就回来。一个走,一个等,就这样,陷人命运的圈套。最后,如许多折子戏一样,才子回来得太晚,佳人早已不在原地等候。
崔郊在姑母家没有瞧见那女子的身影,一问才知,她被卖给了身份显赫的于頔。
关于婢女被卖的事情,有些蹊跷,崔郊与婢女情投意合,姑母应该早就知晓,即便再贫寒,也不该卖了她。除非姑母并不喜欢这个女子,也不想成全这对鸳鸯,索性将婢女卖给达官贵人.一举两得。
无论是何原因,这婢女终究是去了侯门,再无下落。崔郊不过一介秀才,哪怕知道于頔的府邸,也根本无法进入,只能望着那高墙宅院,低声叹息。
他期盼着能遇见她,可等了一日又一日,始终不见她的身影。他开始感到疲倦,日子久了,心中的希望之火也会渐渐熄灭。他开始胡思乱想:或许她已经忘记了他,或许她爱上了于頔……
就在他要准备忘记她,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时,却在寒食那日遇见了她。
如今,她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丝绸首饰衬托得她更美貌,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婢女,她比从前优雅,麻雀嬗变成凤凰,这样的她让崔郊不敢上前打扰,崔郊只能如陌生人一般从她身旁走过。
不经意间撞到她的目光,那哀伤的眼眸触动了崔郊的心。崔
郊不想让她以为自己薄情,又不想扰乱她的生活,只能写下这首《赠去婢》,让她知晓,他的行为实属无奈。
诗的第一句便是对公子王孙的暗讽,有权势的人争相追求着美人,他们自以为痴情,陶醉在风花雪月当中,全然不顾美人的感受。
楚文王贪恋息夫人的容貌,不惜挑起三国之战,可最后得到了她的人,却得不到她的心,抱憾终生。偏偏后人还记不住教训,上演着一幕幕巧取豪夺的戏。在崔
郊眼中,于頔与楚文王没什么区别,都是在用金钱与权力去交换美人,获得爱情。
不过,崔郊并没有在诗中提到息夫人之事,他引用了另一个典故﹣﹣绿珠坠楼。
相传西晋时期,鹰扬将军石崇有一宠姬,名唤绿珠。她本是民间女子,家中贫寒,若不是因为倾城的容貌,石崇绝不会花十斛的珍珠买下她。
石崇懂音律、懂生活,自然不会允许府中的姬妾目不识丁。于是,他亲自教她诗书礼仪,将一个民间女子调教成了长袖善舞的才女。
他建别馆金谷园,园内水榭楼台,石阶栏杆皆是金石美玉制成,奴仆上万,丝竹声连绵不断,极尽奢华。院内有一处百丈高的崇绮楼,可"极目南天",这座楼专为绿珠所建,以此宽慰她的思乡愁绪。
府中姬妾如云,石崇唯独对她宠爱有加,这宠爱无形中为绿珠带去了危险。珍宝若是放在明处,必会引来盗贼,更何况人呢?
每当府中宴请宾客,石崇便命绿珠献舞斟酒,凡是见过绿珠的人,都被她的容貌才情所倾倒。渐渐地,绿珠闻名天下。皓齿明眸,回眸一笑万种风情,多少人进金谷园,不为享乐,只为见绿珠一面。
如此富可敌国的人,自然会引人嫉妒,惹祸上身。石崇在朝中投靠的人是贾谧,对贾谧毕恭毕敬。相传贾谧出府时,石崇会站在路边,望着车马扬起的尘土跪拜,这种行为实在被人所不屑。
后来,贾谧陷害太子,被赵王司马伦诛杀,石崇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无官无职的石崇犹如猛虎失去了利齿,有钱无权,外表凶悍,内里早已慌乱不安。
石崇富有的这些年,得罪了太多的人,身上背负了无数的血债,他知道报应将至,逃不过躲不了。
与赵王司马伦交好的孙秀见有权有势的石崇沦落至此,心中不禁暗暗欢喜。如今孙秀是官,石崇是民,他可以差人向石崇随意索要财物、美人。
石崇也不敢惹祸上身,见孙秀的使者来到家中,便立即让仆人献上珊瑚翡翠,又将府中的舞姬唤出,让使者随意挑选。
使者直说:"她们的确美艳动人,但我家主人只想要绿珠一人。"
石崇大怒:"绿珠是我深爱之人,绝不可能给孙秀。"
使者暗含深意地提醒道:"你博古通今,还请三思。"
石崇没有犹豫,依旧坚持不给,他已经失去官职,若连挚爱的女子也要送人,要这万贯家财又有何用?他是卑鄙奸佞之徒,却也有底线,绿珠是他心上的最爱,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她如物品一般送给孙秀。
使者见石崇如此固执,也不再多费口舌,回去后将事情回报了孙秀。孙秀闻之大怒,劝赵王司马伦诛石崇。
朝廷的兵马包围了金谷园,只等着赵王一声令下,他们便可冲进去诛杀石崇。
石崇在劫难逃,不舍地凝视着绿珠,叹息道:"我现在因你而获罪。"
为了她,他得罪孙秀等人,甚至不久之后便要丢去性命。此时,他已经无惧生死,只想让她知道,他是真心爱她,甘愿为她赴汤蹈火。
若他死,她该何去何从?绿珠仿佛能想到自己日后的命运,她眼中满是决绝,含泪说:"吾愿效死君前。"
言罢,从那崇绮楼上跳下,坠楼而死。
绿珠坠楼太过突然,就像当年虞姬挥剑自刎一样,项羽没有拦住虞姬,石崇也没有拉住绿珠。望着所爱之人死在自己面前,那种痛钻心蚀骨,石崇已经丧失了反抗的意识,只想随着绿珠而去。
他被乱兵杀于东市,自知罪孽深重,这结局已是注定。他猜到了自己的结局,却没有想到绿珠的结局,那女子何其无辜?
崔郊所爱的这个女子与绿珠有着同样沉鱼落雁的容貌,也有着相似的遭遇。
她们柔弱又卑微,难逃被劫夺的命运,在权势面前,她们没有选择的资格,只有被挑选的宿命。
崔郊无奈之下,发出这样的感叹: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入了侯门,从此再无相见之日,即便见面,也要如路人般装作互不相识。深宅大院是非多,那女子太过单纯,想必会受不少的委屈。
衣衫华丽不代表她过得如意,她陪在于頔身旁,沉稳的举止中透着小心翼翼。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些达官贵人虽不是虎,但也是能吃人的狼。相处时,根本无法真心相待。
重逢时,崔郊能感受到她眼中的喜悦、哀愁,可他没有能力上前拥抱她。
他写下这首诗,是想让她知道,一个叫崔郊的男子从未忘记过她,也求她不要忘记曾经的美好。
崔郊将这首诗递到了女子手中,那短短四句话道出了两个人心中的苦涩。婢女知道了他的情,便也不再哀伤。回首时,虽为路人,但知道彼此的爱。不怕不相逢,最怕不相爱,若爱还在,海角天涯又何妨!
那女子将这首诗带回了府中,准备守着心底的爱过完此生。
许是因为最后一句太过触动人心,这首诗口口相传,也传到了于頔的耳中。于頔心生感动,不愿拆散有情人,便将那女子送回了崔郊身边。
对于于頔来说,这婢女可有可无;对崔郊来说,这婢女是唯一。
这是最好的结局,无意之间的重逢,崔郊写成了流传千古的诗,而这首诗又让佳人重回身旁,真是注定的姻缘。
崔郊之事固然美好,然而,就在唐代,也曾发生过一桩与绿珠坠楼相似的事情。
武则天时期,左司郎中乔知之有一婢女,名唤窈娘,能歌善舞,二人日久生情,关系早已超越了主仆。后来,窈娘被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中。武承嗣经过一番威逼利诱,终于说服了乔知之,乔知之亲手将窈娘送人武承嗣府。
之后,乔知之加官晋爵,可他永远地失去了最爱的人。如此经历,让他忍不住想起了绿珠,绿珠如此贞烈,也许窈娘也可效仿绿珠。
那日,他写下《绿珠篇》: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昔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难,常将歌舞借人看;富贵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这首诗送到了窈娘手中,聪慧的女子读过诗后,便明白其中意思,这是要她以死保全名节。夜深人静时,窈娘跳下枯井,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间。
武承嗣找到窈娘尸体时,痛苦不已,他看见一旁的《绿珠篇》,便知是这首诗将窈娘送上了黄泉路。他立即下令逮捕乔知之,秋后斩首。
"窈娘投井"与"绿珠坠楼"仅仅是相似而已,细细想来,乔知之完全是为了保存颜面,用文字将窈娘逼死,与石崇终究是不同。
同样是一首诗,乔知之却将自己与爱人推向绝路,而崔郊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说,爱情真是奇妙,皆由缘起,也皆由缘灭,世间之事大抵也是如此。
- 上一篇:与正能量者相伴:放心、顺心、舒心的人生之旅
- 下一篇:张勇:家国情怀是不变的创作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