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安买房记:唐朝公务员奋斗18年才住上自己的房
发布时间:2025-08-08 09:23 浏览量:2
一句“居大不易”,道尽千年房市辛酸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唐代文坛大腕顾况看着眼前这个叫“白居易”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出这句话。谁曾想,这随口一句调侃,竟成了白居易在长安城半生漂泊的精准预言。
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像极了今天的北上广深——繁华似锦,房价却高得让才子官员们都直呼吃不消。
初入长安:月薪万六的“租房族”
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怀揣梦想来到长安城。三年后,他谋得第一份工作: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营出版社的高级编审,月薪16000文。按照当时购买力换算,相当于今天的3200元左右。
这工资在当时算得上体面,“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吃饭穿衣坐车都够用,可要买房?门都没有!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市,房价堪比今日上海,这点工资想买房简直是痴人说梦。
无奈之下,白居易在长安城东偏僻的长乐里租了个亭子住。这亭子可不是咱们今天公园里供人歇脚的凉亭,而是已故宰相关播家宅院里能遮风挡雨的简陋小屋。每月房租500文,占他工资的3%,算是长安城的“白菜价”蜗居。
渭南买房:唐代的“环京置业”
两年后,34岁的白居易想把母亲和弟弟接到身边。可那间小亭子连自己带两个仆人都挤,哪还容得下新成员?但长安房价依旧高不可攀。怎么办?
白居易一拍大腿:城里买不起,咱就买乡下! 他跑到百里外的渭南农村,花了半年工资(约10万文)置办了一处宅院。这不就是唐代版的“环京置业”?
新房离长安上百里,每天回家?想都别想!唐朝官员每十天休一天“旬假”,白居易就趁着这一天假期,天不亮就骑马奔向渭南,与家人团聚一晚,第二天又得披星戴月赶回长安上班。这通勤强度,比今天跨省上班的“候鸟族”还辛苦。
官至三品:高薪“北漂”仍买不起房
806年,白居易升任周至县尉,随后又调回长安当左拾遗兼翰林学士,成了皇帝身边的顾问。工资也水涨船高,年薪达30万文,他自己写诗说 “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后来他又升任京兆府户曹参军(相当于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月薪涨到四五万文,外加200石禄米,年收入折合现在30多万元。这待遇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高薪阶层。
可长安房价涨得比工资还快!妻子提议买房,白居易只能苦笑着写诗安抚:“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表面上知足常乐,实则囊中羞涩。他们一家只能继续租房,不过总算从城郊搬到了市中心昭国里的大房子。
十八年奋斗:五十终圆“长安梦”
从32岁踏入官场到50岁,白居易在长安租房整整18年。821年,这位奋斗半生的“长漂”终于在长安新昌坊买下第一套房产。回首来时路,他提笔写下:“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道尽十八年租房辛酸。
八年后,57岁的白居易又在洛阳置办了一座心仪的豪宅:十亩住宅配五亩园林,亭台楼阁,竹林掩映。这位诗坛巨匠终于能惬意地饮酒赋诗,安度晚年。从踏入长安到拥有理想居所,他整整奋斗了30年。
唐代房价知多少:从菜篮子看房市
敦煌出土的《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揭开了盛唐物价的神秘面纱。当时一斗米约20文,一匹生绢470文。高级丝织品紫熟绵绫一匹高达2640文,能抵三品大员半件官袍。
再看大件商品:一把上好镔铁横刀2000文,普通母马4320文,细健牛4200文。而当时农民一年赋税约500文,相当于300斤粮食。
唐代市场还有 “三贾均市”制度,商品按质量分上、次、下三等定价。比如上等婢女值30000文,中等25000文,下等20000文;细鞋分70、60、50文三个价位。若按此标准,长安房价怕是要分“九等十八级”,白居易初入官场时,恐怕连最下等的房子都够不着。
古今同叹:安居梦背后的民生百态
白居易的购房路,映照出唐代官员的生存实态。当时官员“租房住是常态,买房才是新闻”。据《唐书》记载,连住建部长(工部尚书)郑权都因“禄薄不能赡”而外调地方。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房产中介门口望价兴叹时,不妨想想白居易骑马奔波在长安与渭南之间的身影。古往今来,大城市的安居梦从不容易。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生关怀,白居易“游宦京都二十春”的个人奋斗,共同编织着中国人对家的永恒向往。
正如白居易在《卜居》中所写:“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这锥尖之地,承载的何止是砖瓦梁木,更是一个个平凡人生的安稳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