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在书中为徐达吃鹅肉而死辟谣,但其误将王文禄当成始作俑者
发布时间:2025-08-01 08:10 浏览量:1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1385年4月7日),雄踞大明淮西二十四将之首,独占大明开国六王鳌头,朱元璋的“万里长城”,被誉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徐天德薨逝,享年54岁。其淮西二十四将为: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开国六王则是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宁河武顺王邓愈。
徐达死后享尽哀荣,朱元璋又是赐墓地,又是写悼文,又是追封王,又是定谥号,又画肖像,又是配太庙,从此徐达就是中山武宁王!
说徐达就绕不开其死因。而其广为流传的死因就是吃鹅肉。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了徐达之死,说是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了蒸鹅就死了。原因很简单,背疽最怕的就是蒸鹅!赵翼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辟谣,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了。更关键的是,他在记载出处的时候也犯了错,张冠李戴冤枉了人。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朱熹也主张读书存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前提是读书,而在赵翼《廿二史札记》里确实记载了辟谣的内容:“《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
《廿二史札记》是史学家赵翼的笔记,说起来是选材很严肃、用语很严谨、考证很严格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虽然进行了辟谣,但自己也出了问题,因为《龙兴慈记》根本就没有说徐达吃鹅而死!
王文禄
《龙兴慈记》的作者叫王文禄,是明朝的芝麻官。龙兴就是说朱元璋发迹,慈记的意思就是记录妈妈的话。这本书就是回忆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妈妈给他讲的太祖高皇帝当年的那些传奇故事。而这些故事则是他姥爷陆源生当年听闻的一些道听途说。关于徐达弥留之际的情况,王文禄是这样记载的:“武宁达疾亟,圣祖幸其第,至榻前,问之,占二句曰:‘闻说君王銮驾来,一花未谢百花开,盖讽待用英贤之众,恋主之思乎?’执圣祖手不放,圣祖曰‘卿欲朕紧掌山河!’达就榻上叩头,勉主之忠乎!呜呼!君臣始终两得之矣。”
有崇拜朱元璋的,就有讨厌朱元璋的,这个人就是徐祯卿。徐祯卿又名徐贞卿,他很丑但更有才,“祯卿体癯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跟唐寅(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在一起就是“吴中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一起就是前七子,后七子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自为诸生,已工诗歌,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这样他肯定有意见,就写了本书,叫《翦胜野闻》。这书一开始就定位道听途说,肯定少不了添油加醋,甚至是无中生有。在这书里,他说“徐魏国公达病疽,疾甚,帝数往视之,大集医徒治疗。且久,病少差,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医工逃逸。未几,告薨。亟报帝,帝蓬跣担纸钱道哭至第,命收斩医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为后虑,有朕存焉。’因为赒其后事而还。”
徐达
徐祯卿说,徐达吃了朱元璋的东西就死了,至于啥东西,谁也不知道,因为朱元璋当时就杀人灭口了。徐祯卿的话,不靠谱,毕竟徐祯卿心里有气嘛!
那历史上徐达是怎么死的呢?《明史》和明朝官修的《明太祖实录》有详细的记载。《明史》说:“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明太祖实录》记载:“十六年,复命出镇北平。十七年,以达长子允恭署左军都督府事,允恭后改名辉祖。是年,太阴数犯上将。上忧之,诏达还朝。十二月有疾,上遣使,四召名医治之,及祷于山川城隍之神,曰:‘曩者,天下有乱。朕命将偃兵息民,大将军徐达之功为多。今疾,勿瘳,朕特告神:愿全生数载,固宁万姓。朕他日,与达同往,惟神鉴之。’至是,薨,年五十四。”
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的赵翼辟谣式的造谣真是误人不浅,但愿能减少一些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