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徐祯卿赋诗一首
发布时间:2025-08-01 01:50 浏览量:1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这首诗名为《在武昌作》是明代文人徐祯卿的作品。他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吴中就是苏州,在文脉流长之地被称为才子,必有过人之处。传说徐祯卿家里没有藏书,同时他还是个无书不读的人。这种反差感,更加让人对他产生了好奇。
徐祯卿从小读书,要走科举之路。不过他有缺陷,那就是长相一般,甚至还有点儿丑。科举考试,不仅要考核学问, 到了殿试环节皇帝还会观察考生的相貌。徐祯卿高中进士,原本应该入职翰林院。但是皇帝觉得他相貌不过关,让他去了大理寺任职。大理寺主要负责刑狱责罚,相貌丑陋正好可以震慑坏人。
都是当官,为什么进了大理寺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呢?那是因为,明代文官的最高目标是入阁当首辅。当时官场上有一个规则,非翰林出身的官员不能入阁。也就是说,徐祯卿的晋升之路多了一些波折。当官看相貌,听起来何其荒唐。徐祯卿作为当事人,何其无辜。估计很多人想不到,吴中四大才子,只有徐祯卿高中进士。可见他的文学才华在四大才子中当属第一。
徐祯卿在大理寺为官期间犯了一个错误,他负责看管审问的囚犯逃跑了。徐祯卿被贬到国子监授课,远离了正常的官员晋升体系,成为了一名“闲散”官员。面对变故,徐祯卿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写的诗,被称赞为“吴中诗冠”。
诗中提到的武昌就是武汉下辖的武昌镇。关于他为什么到了武昌已经很难考证了,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武汉距离苏州千里之遥,徐祯卿漫步在洞庭湖畔,看着岸边梧桐想到了家乡。梧桐树在文学创作中象征文人品格,故此江南文人喜欢在宅院前后种植梧桐。洞庭湖边的梧桐树还没有落叶,应该是初秋季节。哪怕没有萧瑟秋风,徐祯卿也感到了微微寒意。潇湘地区的秋意让他心情不佳。
他独自一人住在宽敞空旷的书斋里,夜晚时分风雨交加。他在武昌感到孤独寂寞,想到了家乡亲友。风声雨声会让环境显得更加寂静,滋生出忧郁伤感,故此风雨声已经成了文学创作中代表乡愁的符号了。徐祯卿开始回忆家乡的一草一木,回想起他在汉江岸边的徘徊游荡,心情变得凄凉消极。
他甚至开始幻想,抬头望向天空,寻找南来北往的大雁。一方面希望大雁可以帮忙传递书信。另一方面,不知道大雁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南北迁徙。难道大雁不会思念家乡吗,难道大雁可以克制感情吗?他的问题无解,说明他的思乡之情无法缓解,这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