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苏颋>三首诗,才算触摸到盛唐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5-08-03 13:28 浏览量:1
文/诗词
在唐诗的星河中,苏颋是一位兼具政治锋芒与文苑才情的独特存在。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身为唐代名相苏瑰之子,他既在朝堂上挥洒治世之才,又以诗笔镌刻时代风华。
其诗作题材广博,于山水间见清旷,于宫廷中显雍容,于私语里藏挚情,或冲淡自然,或典丽精工,字里行间总萦绕着深沉的生命体验与鲜活的意象张力。让我们循着三首传世佳作,探寻这位盛唐才子笔下的诗意世界。
01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二十字的短章,藏着千钧气象。起笔“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以极简笔触勾勒出苍茫秋景:朔风卷动云絮,诗人渡汾河而去,天地间尽是萧瑟辽远。风的“吹”、云的“动”、河的“渡”,三个动词暗涌着旅途的奔波,而“万里”二字更拓开时空维度,让秋意染上漂泊的况味。
转笔“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由景入情恰似水到渠成。秋叶摇落本是自然之景,却撞开诗人心绪的闸门——那份对时序更迭的敏感,对人生漂泊的怅惘,竟让耳畔的秋声都成了负担。全诗不着“愁”字,却以风、云、秋声为媒,将无形的伤感凝练成可触的秋景,读来如闻木叶飒飒,如感心潮起伏。
02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作为奉和应制之作,此诗既见皇家气派,又藏文人巧思。首联“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以“可怜”二字写尽春光娇憨——望春宫前,晴日里柳丝如雾,春意如潮,连文字都染上了暖意。
颔联“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视角陡然拔高:宫阙之上,可尽览南山逶迤;城楼之巅,似与北斗齐肩。“下见”与“平临”的对照,既写活了建筑的巍峨,更暗喻皇权的至高,取景宏大而不落俗套。
颈联“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则以微物见深情。细草有幸承托御驾,轻花恰好飘落酒盏,看似写春景,实则以草、花自喻,将臣子的恭谨与喜悦藏于自然意象中,婉曲而典雅。
尾联“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以声景收束:帝王宴游的欢畅,与鸟儿的鸣啭、管弦的乐声相融,让春景与欢情在听觉里交织,余韵悠长。全诗对仗精工,辞采绚烂,却无堆砌之感,堪称应制诗中的典范。
03
《秋夜寓直中书呈黄门舅》
帘栊上夜钩,清列听更筹。
忽共鸡枝老,还如骑省秋。
循庭喜三入,对渚忆双游。
紫绂名初拜,黄缣迹尚留。
月舒当北幌,云赋直东楼。
恩渥迷天施,童蒙慰我求。
迟君台鼎节,闻义一承流。
这是一首饱含私谊与初心的夜作。开篇“帘栊上夜钩,清列听更筹”,以“上钩”的帘栊、“滴答”的更筹,勾勒出中书省值夜的清寂,字里行间透着公职的严谨与夜的静谧。
“忽共鸡枝老,还如骑省秋”,化用典故暗抒流年——仿佛与宫中“鸡树”一同老去,又似西晋潘岳在骑省(官署)中感怀秋意,将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沉淀藏于典实之中。
“循庭喜三入,对渚忆双游”,笔锋转向温情:重回熟悉的庭院令人欣喜,望着水边又想起与舅父同游的往昔,平淡语词里满是对亲情的珍视。“紫绂名初拜,黄缣迹尚留”,则将个人成长融入其中——初获官袍的喜悦与早年书稿的痕迹,既是对仕途的感慨,也是对舅父栽培的感念。
再转“月舒当北幌,云赋直东楼”,以月光洒满北窗、云影掠过东楼的静景,为这份夜思添了几分诗意。末句“恩渥迷天施,童蒙慰我求。迟君台鼎节,闻义一承流”,直抒胸臆:既感恩皇恩如天,更盼舅父如台鼎(重臣)般担当,自己愿追随其义,传承初心。全诗于公谨中见私情,于平实中藏赤诚,尽显苏颋的真性情。
【结语】
苏颋的这三首诗,恰如三面镜子:《汾上惊秋》照见漂泊者的敏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映出宫廷文的雅韵,《秋夜寓直中书呈黄门舅》则显露出士人的初心。他以多样的笔触,在盛唐的画卷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既有时代的恢弘,也有个人的细腻,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透过这些诗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