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三十年前越剧全明星阵容之四,带你认识这些传奇前辈!

发布时间:2025-07-31 20:07  浏览量:1

最近,越剧之家掀起了一股怀旧热潮,陆续推出的《三十年前越剧全明星阵容》系列文章,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戏迷们回忆的大门。那些曾经在越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前辈们,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引发无数戏迷对越剧黄金时代的深深怀念。好多戏迷在后台留言,分享着自己知道的越剧前辈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对越剧和这些艺术家们的热爱 。今天,咱们就接着这个热度,走进第四辑,认识十位家喻户晓的越剧前辈,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

孟莉英:永远的“小紫鹃”与“丫头王”

孟莉英,1934年12月出生在上海,从小就与越剧结下不解之缘。十二三岁时,她跟着表姐看越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才子佳人,一下就把她吸引住了。回家后,她就对着镜子,拿着两方手帕,有模有样地模仿起来,那股子对越剧的热爱,从那时就深深扎根。1951年,17岁的孟莉英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考入杭州民艺剧社学戏,工小旦,业师是竺素娥、陈素云 。1953年,她进入上海天鹅越艺社,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54年4月,她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拜王文娟为师,从此开启了她辉煌的艺术之旅,1955年3月转上海越剧院二团 。

孟莉英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当属《红楼梦》中的紫鹃。1957年,23岁的她迎来了这个改变她艺术生涯的角色,并且参与了1962年被拍成电影的《红楼梦》的创作,从最初的舞台排练到最终的银幕呈现,她陪着紫鹃一起成长。在“焚稿”这场戏里,她把紫鹃与黛玉情同姐妹的深厚感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词,都饱含着对黛玉的关切与不舍;“哭灵”时,她对宝玉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不满到后来的同情,层次分明,让观众感同身受。周恩来总理都对她的表演称赞有加,亲切地称她为“小紫鹃” ,还在中南海接见剧团人员时,亲自点唱“问紫鹃”一段。剧团去香港演出时,这段唱也是必点曲目,足以见其受欢迎程度 。

除了紫鹃,孟莉英还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丫鬟形象,如《春香传》中的香丹、《孟丽君》中的荣兰、《西园记》中的香君等 。她在《西园记》中有一段18个“赵小姐”的唱腔,俏皮机灵、夸张风趣,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活灵活现,喜剧效果拉满,深受观众喜爱,也让她有了“丫头王”的美誉 。在表演上,孟莉英深知自己要在众多名家辈出的上海越剧院崭露头角,就必须另辟蹊径。她在身段表情上追求可爱灵动、自然活泼,俏皮中不失落落大方;唱腔上不追求高音,而是巧用清板,让自己的唱腔别具一格,好听又好记,传唱度极高 。

退休后的孟莉英也没闲着,她加入上海慈善义工总队笑口常开艺术团义工队,二十多年里演出近千场。她组织带领优秀演员到养老机构和社区进行公益演出,把越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关怀的老人 。2018年,她获得第八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这是对她公益付出的肯定 。疫情期间,她还积极参与爱心捐款、拍摄驰援视频及志愿服务宣传视频等活动,录制越剧唱段《寒夜情思》表达对医务人员的敬意 。孟莉英曾说:“我热爱越剧,并要传承越剧经典,让老人和观众笑口常开,这是我此生的追求 。”

孟莉英的一生,是与越剧紧密相连的一生。她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用爱心传递着越剧的温暖,她的艺术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在越剧舞台上留下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闪耀在戏迷们的心中 。

不知道大家对孟莉英老师还有哪些深刻的记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缅怀这位越剧表演艺术家 。同时,也别忘了关注我们后续的内容,更多越剧前辈的故事,等你来了解 !如果你是越剧迷,或者对这些传奇艺术家感兴趣,就赶紧点赞、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感受越剧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