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第二代四大名:她们用一生,让江南小调成了传世绝响!

发布时间:2025-08-01 04:53  浏览量:1

在越剧百年发展史中,有这样四位女性,她们用水袖丈量岁月,用唱腔雕刻灵魂,从十里洋场的茶楼戏台,唱到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她们就是被称为第二代"四大名旦"的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王文娟——四位将越剧从地方小戏推向国剧殿堂的传奇艺术家。

袁雪芬:用《祥林嫂》撕开时代的幕布

1946年的上海,一个穿着粗布衣衫、头发凌乱的"疯女人"在舞台上嘶吼"我真的没罪"时,台下观众哭成一片。这是袁雪芬在《祥林嫂》中的经典亮相,也是中国越剧史上第一次将现实主义题材搬上舞台。

这位14岁就敢在戏班挂头牌的浙江姑娘,骨子里藏着一股倔劲。上世纪三十年代,越剧还被称为"的笃班",演员在茶楼演出时,常要应付军阀富商的骚扰。袁雪芬偏不信这个邪,她带头废除"彩头戏"(低俗打闹的片段),拒绝陪酒应酬,甚至敢对掀台的流氓说:"要唱戏就好好听,要胡闹就砸了我的骨头!"

她创造的"袁派"唱腔,像一杯陈年绍兴酒,初听醇厚温润,细品却有荡气回肠的力量。《西厢记》里崔莺莺的娇羞婉转,《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果敢决绝,《香妃》里异族女子的悲怆苍凉,都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业内人说:"袁雪芬演谁就是谁,她站在台上,你根本看不到袁雪芬,只看到那个活生生的角色。"

晚年接受采访时,90岁的袁雪芬颤巍巍地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让越剧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艺术的殿堂里。"

傅全香:把人生悲苦唱成高亢的杜鹃啼血

傅全香的童年,是伴随着鼓点和泪水长大的。父亲是越剧鼓师,却因给名角施银花伴奏时频频出错,被当众羞辱后抑郁而终。12岁的傅全香抱着父亲的鼓槌发誓:"我要唱到让所有人都记住傅家的名字。"

她的"傅派"唱腔,像钱塘江的潮水,时而低回呜咽,时而惊涛拍岸。《情探》中敫桂英的冤魂索命,她唱得声嘶力竭,台下观众竟有人吓得晕厥;《杜十娘》里怒沉百宝箱的决绝,她一个甩袖转身,把绝望唱成了穿云裂石的呐喊。有评论家说:"傅全香的嗓子里像藏着一把刀,既能剜开角色的心脏,也能划破观众的泪腺。"

生活中的傅全香却格外坚韧。文革时被下放农场,她白天挑粪种地,晚上偷偷在牛棚里练嗓子。有次被发现,造反派要砸她的越剧唱片,她死死抱在怀里:"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东西,要砸就先砸死我!"

80岁登台演《江姐》,她依然能唱到"绣红旗"那段的高八度,台下年轻演员看得目瞪口呆。她笑着说:"我这嗓子啊,是用命养着的。"

戚雅仙:从袁派弟子到自成一派的"悲旦宗师"

在越剧界,戚雅仙有个特别的外号——"袁派的叛徒"。这话里藏着一段佳话:她早年拜袁雪芬为师,却在袁派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出更适合演绎苦情角色的"戚派"唱腔。袁雪芬非但不生气,反而逢人就夸:"雅仙这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戚雅仙的嗓子像江南的雨,绵密细长,带着挥之不去的惆怅。《血手印》里王千金法场祭夫,一句"你死我活随君去"唱得九曲回肠;《玉堂春》中苏三起解,她拖着镣铐碎步轻移,眼神里的哀怨能让铁石心肠的人落泪。有老戏迷说:"听戚雅仙唱戏,得备着三条手帕——一条擦眼泪,一条擦鼻涕,还有一条,得按住自己揪紧的心。"

她最让人敬佩的,是对艺术的较真。排《白蛇传》时,为了演好白素贞被压雷峰塔的绝望,她真的跑到西湖边,在雷峰塔下坐了三个通宵。"我要知道,被囚禁千年是什么滋味。"她说。

晚年教徒弟,她总说:"唱戏不是比谁嗓门大,是比谁能把观众的心揪到戏台上来。"

王文娟:从小生到花旦,她让林黛玉活了八十年

1962年电影《红楼梦》上映,王文娟饰演的林黛玉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把闺门旦演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家,早年学的是小生。

13岁进戏班时,老师见她身段挺拔,眼神锐利,让她学小生。她演的梁山伯英气逼人,有次谢幕时,台下竟有富家小姐扔来金戒指求"定情"。可20岁那年,她偶然看到梅兰芳的京剧,突然悟了:"女子的美,不该只有英气,更该有千回百转的柔情。"

她改学花旦后创造的"王派",像一幅工笔仕女图,细腻到能看清角色睫毛的颤动。《追鱼》里鲤鱼精的娇俏灵动,《孟丽君》中女扮男装的英气与柔情,《春香传》里朝鲜少女的温婉痴情,都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尤其是林黛玉,她琢磨出"三步一停,两步一回首"的台步,把病态美演成了艺术教科书。

生活中的王文娟和孙道临的爱情,也像一出越剧。两人相恋时,孙道临是电影明星,她是越剧演员,有人说"门不当户不对"。王文娟只说了句:"他懂我的戏,我懂他的电影,这就够了。"婚后两人相濡以沫50年,孙道临去世后,80岁的王文娟还在舞台上唱《红楼梦》,唱到"一朝春尽红颜老"时,台下掌声雷动,她却望着空出的观众席一角,悄悄红了眼眶。

她们之后,越剧还能"活"多久?

如今四位大师已相继离世,但她们的声音依然在戏院里回荡。袁雪芬的《祥林嫂》还在警示人性的麻木,傅全香的《情探》仍在控诉世道的不公,戚雅仙的《血手印》继续诉说底层的悲苦,王文娟的《红楼梦》永远定格着爱情的纯粹。

有人说,现在的越剧没人看了。可每年杭州越剧院的惠民演出,台下总有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B站上,"95后"演员演绎的《梁祝》片段播放量破百万;甚至有00后把越剧唱腔混搭进流行音乐,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成了抖音热曲。

或许就像袁雪芬说的:"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老去,它只会像西湖的水,流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这四位"名旦"用一生证明,越剧不只是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更是能装下人生百态、时代悲欢的艺术容器。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唱,她们的精神就永远活着,越剧就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