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达芬奇?宰相苏颂造出世界最早天文钟,诗作却藏千年雅趣!

发布时间:2025-08-02 15:41  浏览量:1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是宋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在政治、科技、文学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

苏颂最为后世称道的成就,是其作为科学家的贡献,尤以主持研制“水运仪象台”为巅峰。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他奉命组织天文、机械专家,历时数年研制出集天文观测、天象演示、报时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

苏颂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其科技与政治影响显赫,但亦自成特色。他是北宋“西昆体”后较有影响的诗人,诗风平实稳健,注重写实与理趣,少有浮艳雕琢之辞,多反映仕宦见闻、山水游历及友朋唱和,如《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等作品,以简淡笔触记录生活雅趣,体现宋代文人“以文养性”的精神追求。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 纪况之学士题壁 北宋 · 苏颂

南山到处待挥毫,逸似凌云羽翮飘。

好著碧纱笼寺壁,更将金刻置岩标。

"南山到处待挥毫,逸似凌云羽翮飘。"苏颂此诗开篇即以飞扬之笔,勾勒出一幅文人题壁的潇洒图景。"待挥毫"三字,将南山拟人化,仿佛群山也在殷殷期待着才子们的墨宝。而"逸似凌云羽翮飘"的比喻,更将题壁行为升华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飞翔——文人的笔墨如同凌云的羽翼,在山间自由飘荡。

诗中"碧纱笼寺壁"的意象尤为精妙。这一典故源自唐代诗人王播少时题诗惠照寺,后富贵还乡时见旧作被"碧纱笼护"的故事。苏颂在此化用,既是对梁况之学士题壁的珍视,也暗含对文人创作价值的肯定。"金刻置岩标"则进一步将这种珍视推向极致,想象将题壁之作镌刻于岩石之上,使短暂的艺术行为获得永恒的生命。

全诗四句,由题壁的行为写到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完成了一个从创作到保存的艺术闭环。在北宋文人雅集的文化语境中,题壁不仅是即兴的创作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仪式。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 呈况之常叔立之 北宋 · 苏颂

偶陪嘉约出重闉,自觉超然隔世尘。

若欲遍游山下寺,直须经岁驻征轮。

"偶陪嘉约出重闉,自觉超然隔世尘。"诗的开篇,苏颂以平和的语调叙述了一次偶然的雅集。"偶陪"二字,透露出随性而至的闲适,而"嘉约"则点明这是一次愉快的聚会。"重闉"指城门,诗人走出城郭,仿佛踏入另一个世界,"超然隔世尘"的感受油然而生——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远离尘嚣,更是心灵上的片刻解脱。

后两句"若欲遍游山下寺,直须经岁驻征轮"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悠然心境。诗人并非匆匆游览,而是以从容的姿态面对山寺胜景。"遍游"二字,暗示山中寺庙之多、风景之美,而"直须经岁"则夸张地表达出若要细细品味,恐怕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尽兴。"驻征轮"的意象尤为生动,车轮停驻,时间仿佛也随之放缓,诗人在此刻完全沉浸于山野之趣,忘却了世俗的匆忙。

全诗语言简淡,却意境深远。苏颂并未刻意雕琢,而是以平实的笔触,写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恬淡。

和兖弟与梁况之学士同作四绝句 其一 二首并和况之元韵 北宋 · 苏颂

湖上归时暮气侵,松香花露拂巾簪。

万家灯火沙河里,月色相和廓暝阴。

"湖上归时暮气侵,松香花露拂巾簪。"诗的开篇即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黄昏归来的画面。"暮气侵"三字,既写出了傍晚时分的凉意渐浓,也暗含了诗人从湖上泛舟归来时,身心被暮色浸染的微妙感受。"松香花露拂巾簪"则进一步以嗅觉与触觉的通感,将自然的气息与人的存在融为一体——松树的清香与花上的露水,轻轻拂过诗人的巾帽,这一细节描写既真实可感,又富有诗意,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

后两句"万家灯火沙河里,月色相和廓暝阴"则将视角从个人的微小体验扩展到城市夜景的宏大画卷。"万家灯火"与"月色"形成明暗交织的视觉对比,沙河里星星点点的灯光与天上的月光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城市夜景图。"廓暝阴"三字则巧妙地捕捉了暮色笼罩下城市空间的朦胧美感,月光与夜色交融,使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中。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空灵。苏颂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将黄昏归来的微妙体验与城市夜景的壮阔画面融为一体,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了诗意的光彩。

其二 二首并和况之元韵

鄞江东望水连空,越峤明峰几万重。

谁识此行多乐事,挥毫一曲饮千钟。

"鄞江东望水连空,越峤明峰几万重。"诗的开篇即以恢弘的笔触展开一幅壮阔的山水长卷。诗人站在鄞江东岸远眺,但见江水浩渺,与长空相接;越地群峰层峦叠嶂,绵延不绝。"水连空"三字,既写出了江面的辽阔无垠,又暗含了天水一色的空明意境;"几万重"则以夸张的笔法,突出了山峦的巍峨与连绵。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浙东山水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更透露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豪迈的气度。

后两句"谁识此行多乐事,挥毫一曲饮千钟"则陡然转入对文人雅集欢乐场景的描写。"谁识"二字以设问语气,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又暗含自得其乐的矜持。"挥毫一曲"写文士们即兴赋诗、操琴弄曲的风雅之事,"饮千钟"则夸张地表现了饮酒赋诗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将山水之乐与人文之乐完美融合,展现了北宋文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潇洒风范。

全诗气格高远,意境开阔。前两句写景雄浑,后两句抒情豪放,形成了由景入情的完整结构。苏颂在此诗中不仅描绘了浙东山水的壮美,更记录了文人雅士们在自然山水间的精神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