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嗜烟草:堪助谈谐趣,能增齿颊香

发布时间:2025-08-01 21:15  浏览量:1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种过烟草。收获时,大片的干黄叶子一摞摞,集中起来,等着商户来收购。

大人们随意用纸卷起干叶子,吞云吐雾,很惬意。


烟草,属茄科,原产美洲。旧时作菸,亦称烟叶、叶子烟。

又叫淡巴菰,源自tabaco。明末才子方以智《物理小识》载,金丝烟,北人呼为淡芭菰、担不归。

明万历年间,福建水手从菲律宾带回烟草,后传至广东、江浙等。由于其避瘴气、避寒湿,抽烟渐成为风尚。

人们或用来交际,或用来提神,或排解苦闷,或寻找灵感。


崇祯年间,民间种烟、吸烟很常见。据说“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

在京城,满大街都是卖烟的。皇帝曾下令禁烟,却没啥效果。


清代,吸烟更普遍。康熙帝、乾隆帝、慈禧太后,烟瘾都大。

在前期,朝廷禁烟严格。凡紫禁城内及凡仓库、坛庙等处,官员吃烟者革职,旗下人枷号(拘留)两个月,鞭一百。民人责四十板,流三千里。

但晚期,“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走卒乞丐,莫不人口衔一支烟以鸣得意”。吸纸烟、吸鸦片、打麻将、嫖娼,成为“四大公害”。


纪晓岚在乌鲁木齐,见当地烟草很多:

露叶翻翻翠色铺,小园多种淡巴菰。

红潮晕颊浓于酒,别调氤氲亦自殊。


钱大昕在《咏道中所见草木》中写烟叶采收后,在烈日下晒干:

烈日炙叶干,黄丝细如绺。筠筒烟一缕,相习以口受。

肺腑非铁石,火攻奚可狃。奈何今时人,嗜此不去手。


潘奕隽夸它为相思草:

何人种出相思草?依人欲化情丝袅。赋到淡巴菰,翻书故事无。


舒位写过著名的兰州水烟:

居民业此利三倍,耕烟绝胜耕田夫。

有时官禁不能止,贾舶捆载行江湖。

盐官酒胡各有税,此独无吏来催租。

南人食烟别其品,风味乃出淡巴菰。

迩来兼得供宾客,千钱争买青铜壶。


胡然写抽烟能助兴、增香、辟寒、解渴:

拈装斑竹管,撮紧紫罗囊。堪助谈谐趣,能增齿颊香。

辟寒同曲蘖,解渴胜茶汤。有客常先馈,无风亦自扬。


女子们抽烟,也不让须眉。

女诗人沈彩《食烟草自哂》,大赞抽烟乃神仙的享受:

自疑身是谪仙姝,沆瀣琼浆果腹无。

欲不食人间烟火,却餐一炷淡巴菰。


女词人沈蕊的《一枝春 淡巴菰》,描绘了烟具、烟景的雅致,又惆怅美好易逝。

让人欢喜的,是小丫鬟很懂事,频频递来烟具:

吹兰吐麝,更销尽、薄寒残醉。

多只恐,万缕成灰,剩有断纹心字。

氤氲绣屏香细。

罥窗纱袅袅,未输沉水。

瑶阶伫立,散作半帘花气。

熏炉夜暖,倚珊枕、几回曾记。

偏喜得、频递春纤,小鬟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