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才子的怀古佳作,很少有人读过,不落窠臼,引人追思
发布时间:2025-07-31 15:40 浏览量:1
朝代兴亡令人遐想,沧桑古迹催人沉思。文人墨客们面对残垣断壁、野花蒿草,不禁悲从心起、思绪万千,也留下了无数吊古凭今的传世名作。
李白越中览古,回忆越王破吴,不禁悲慨地高歌只今惟有鹧鸪飞;刘禹锡立足废墟,遥想东吴覆灭,曾经深情地吟诵金陵王气黯然收。
才子们通过古今对照,突显尘世巨变,同时又融入历史典故,并利用生动的意象,营造出苍茫和深沉的意境,从而激发读者的共鸣。下面一起读诗:
春日秦国怀古
唐末 ·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周朴,唐末诗人,早年隐居嵩山,后来避乱入闽,黄巢起义时不幸遇害。他喜欢吟诗,尤尚苦涩,每得一句便焚香再拜,捻须浩叹。当盛唐的恢弘与中唐的锐思,都在战火中纷纷碎裂,才子只能在锤炼字句中,守住内心的一点微光。
秦国故地位于陕西中部,曾是大秦帝国横扫六合的起点,也是汉隋唐等朝代的政治中心。周朴生活的时代,由于历经安史之乱、吐蕃入寇、以及藩镇割据,早已不复盛唐气象。周朴选择春日怀古,或许因为春天象征着新生,而秦国遗址却是草尽碑存,这种错位更能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唐僖宗乾符年间的一个春日,隐居在闽中的周朴踏上了秦国故地。当他站在泾水之畔的荒郊,望着被牛马啃尽的春草、被犁铧翻破的古碑,暮色中的苍山残阳忽然撞进眼底。
诗人感慨万千,赋诗抒怀,不过文中既不见盛唐诗人的激昂情思,也没有中唐才子的报国无门,他只是以瘦硬的笔触,铺展一片荒寒,读者却似乎触摸到穿透时光的一丝隐痛。
开篇仿佛一幅色调灰暗的画面,“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诗人在荒凉的郊野放眼望去,愁绪满怀,心神凄迷;泾水蜿蜒曲折,不停地依傍着远处村落静静流淌。
"消魂"二字,宛如重锤砸在心头,泾水见证了秦朝的漕运繁忙,如今却只能绕向远村,水流的曲线也把王朝的背影越拉越远。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颔联描述眼前场景。春日里牛马太多,青草都被啃食殆尽;原野上的田地被耕犁翻破,唯有古老的石碑还残留痕迹。
或许是流离的百姓弃农放牧,或许是藩镇的战马践踏田园,原田耕破着实耐人寻味:犁铧翻起的不仅是泥土,更是被掩埋的历史。
"古碑存"三字,带着倔强的重量,虽然在战火硝烟中得以幸存,却早已字迹模糊,就像一位失忆的老者,只能用残破的身躯,证明曾经的存在。
颈联又将思绪拉回到现实,“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云彩伴着残雪,暮色中的青山渐渐隐沉;炊烟随着夕阳,绿树笼罩在昏暗的暮色里。
冬的余威依然强劲,黄昏又悄然而至,暗示出诗人的心情极其沉郁。景物描写不着一个"悲"字,却又处处充满悲戚之意。云与雪纠缠,烟与阳依偎,就连绿树都在暮色中默然垂首,仿佛天地都在为秦原的过往默哀。
这种以景载情绝非简单的借景抒情,而是表达出苍山曾见证了秦军的出征,残阳也映照过阿房宫的火光,如今它们都以沉默的姿态,将千年前的喧嚣,酿成此刻的苍凉。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结尾抒发作者的感慨。黄沙是唐末战乱的典型意象,《旧唐书》中曾记载,自河西至长安,千里萧条,黄沙蔽日。诗人仿佛陷入了时代的迷途,当秦原的辉煌只剩下残碑,当秦王的豪情被黄沙掩埋,后人又该如何面对王朝兴衰?
唐末才子的怀古佳作,很少有人读过,不落窠臼,引人追思。周朴没有效仿杜牧痛斥秦国的暴政,也没有像李商隐那样讽刺亡国之君,而是跳出了怀古必然伤今的套路,在历史的碎片里触摸到永恒的主题。作者平静地呈现出"草尽、碑存,雪残、阳昏",让这些意象自己说话,反而更让人咀嚼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