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一个男人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性抹黑
发布时间:2025-07-30 23:01 浏览量:1
1923年7月19日,鲁迅收到一封来自弟弟周作人所写的绝交信,内容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承担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梦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阅读这封信,我们会发现周作人不愧是才子,给亲哥哥的绝交信都写得这么有文学色彩,一个劲拽什么“蔷薇”“梦幻”“人生”这些高端词,最核心的意思不过是后面那句:
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
这座院子是一个四合院,现在的北京三十五中里边,离天安门百十来步,院子大小为三进三十间,当初鲁迅卖了祖宅,加上自己的积蓄、同时借了些钱才买下这个院子。
因为买四合院的钱有卖祖宅的贡献,而祖宅家产有弟弟周作人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房子周作人有权居住。
事实上,这院子里住了鲁迅一大家子人:
鲁迅的妈妈;
鲁迅的妻子朱安;
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一家;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一家;
还有佣人若干。
鲁迅是家里的长子,素来很照顾弟弟们,所以在三进的院子里,他把最不好的部分留给自己,也就是刚进大门的第一进;最深的一进是最好的,由二弟三弟两对夫妇住着,第二进给了妈妈和自己的妻子朱安。
光从周作人绝交信里“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这句话,我们也能看得出,周作人一家住在四合院的深处。
周作人
按理来说,这么大的院子这么多的房子,一家三兄弟从小玩到大,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就算有矛盾,也不至于绝交,更何况,鲁迅对弟弟们极度照顾,他们的爸爸死得早,长兄如父,就连去日本留学,鲁迅都带着两个弟弟。
是什么事情让两兄弟决裂了呢?
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鲁迅先生偷看弟媳洗澡。
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当时的鲁迅和妻子朱安基本分居,平常没啥交流,从而认定鲁迅因为寂寞孤独而去偷看弟媳洗澡。
对这个说法,本人素来不信。一来,当时的鲁迅已经40多岁了,早就过了青春年纪,断然不至于那么饥渴;二来,当时的风月行业是合法行业,能买得起四合院的鲁迅有必要去穿越大院,在自己家里偷看弟媳洗澡吗?所以对这个说法,信不得。
问题在于,这种事情外人是否相信似乎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有女性言之凿凿的指认,男性想要自我脱罪相当困难。
很多人推测,鲁迅之所以被弟媳指控偷看洗澡,不过是因为家庭纠纷。
周作人的老婆羽田信子虽然在日本是个素人,出身也很一般,可是嫁给周作人后,觉得家里男人都是当时的大V,突然变得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作为家长的鲁迅于是跟羽田信子旁敲侧击,希望她能稍微节约一点,谁知羽田信子恼了,于是经常在老公周作人面前吹枕头风,最终使出杀手锏:性抹黑。
当一个女人在性道德上指控男人不轨,男人立刻就会居于博弈的下游。
其中道理也不难理解。
一个女人指控男人对自己不轨,环境往往封闭,且常常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缺少第三者证据。此时此刻,女人的证词和说法,有着天然的权威性。
其次,和男人相比,女人在传统文化中居于弱势,人的天性决定了大家会同情弱者。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些人认为女人看重名节,断然不会编造故事自毁贞洁。于是大家会倾向于相信女性。
此外,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男人在情事上带有先天的主动性甚至冲动性,吃瓜群众出于人性本能,往往会默认这一点,并不惜添盐加醋,让事情更有利于舆论传播。
综合起来讲,一个女人从性道德上抹黑男性,是成本最低且最能博取通同情的有力手段。
100多年前,鲁迅先生被弟媳如此抹黑,别说外人,就连自己一手带大的亲弟弟都选择相信,并要和他绝交。
鲁迅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虽然买四合院的钱自己出了大头,他还是气得从院子里搬了出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鲁迅搬家时候不仅带着妻子朱安,还带着老马鲁夫人。
只从这个细节看,周作人就不是个称职的儿子,难道照顾母亲只是大哥的责任?周作人缺乏道德底线最终成为汉奸,从这儿就能看出苗头。
本人硕士所读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坦白的说,周作文的散文的确别具一格,但是我总觉得,他的文章说到底是文人写作,技巧大于思想,缺乏道德的力量。
周作人为什么这么决绝?原因或许复杂,但是自己老婆的那一套说辞,肯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些年,网络空间发生过多起男性被性抹黑的事,诸如投诉男性偷拍、男性骚扰甚至强奸等等事件,先不说真假,这种事只要上网进入舆论空间,经常会成为热点话题。就算最后能证明男性清白,在话题传播和讨论的过程中,男性已经输了。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当事男性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社会关系中,男性或许处于强者地位,但是在男女关系中,女性往往居于强者地位。这种强势,首先就表现在性道德的指控权上。
指控虽然不代表事实,但奇怪的是,性指控有时候比事实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