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尾之“贾家起复委用,发还家产”,大违曹雪芹原意
发布时间:2025-07-30 07:19 浏览量:1
《红楼梦》虽是曹雪芹的自传,构思却极是精妙,通过姻缘前定、盛极必衰、因果报应的神仙预言和自然规律,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三角恋情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经过,写的虽是闺阁日常生活琐事,内容却是包罗万象,鲁迅评价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比《哈姆雷特》不知又博大精深了几倍!
先说《红楼梦》中的《易》理。
一、孽缘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书中开篇说,女娲炼石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最后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遗下一块。此石自经锻炼之后,有了灵性,见众石都有了用处,唯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于是自怨自艾,日夜悲号。
一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从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此石便口吐人言,央求二位真人将自己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游历一番。二人架不住它的央求,便使出法术,将顽石变成一小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然后携往红尘。这便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含的那块“通灵宝玉”。
再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日日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浇灌,吸收日月精华,于是脱去草木之质,修行成了女儿身。她发誓要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恰好遇上神瑛侍者动了凡心,也想到尘世间历造一番,正好趁此了结这段因缘。绛珠草对警幻仙子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绛珠草便是林黛玉,这便是“木石之盟”。预示了这是个悲愤爱情故事。
人间的姻缘、孽缘早已前世注定,非人力所能更改。男欢女爱,顺利喜结连理的,就叫姻缘,这是平凡的大多数;痴男怨女,爱得死去活来,却为现实中种种因素所阻挠,最终不能走到一起的,就叫孽缘。
无论该书叫什么,全书主题就一个字:情。由“情”带出宫闱秘事、家族盛衰、人情冷暖、民族立场等。
这块顽石乃曹雪芹自我譬况也。曹家三代为清朝江陵织造,深受康熙皇帝信任,圣眷优隆。曹雪芹从小生于王侯之家,锦衣玉食,倚红偎翠,享尽荣华富贵。雍正继位后,厉行整顿吏治,曹雪芹之父曹頫因事获罪,被罢官夺职、抄没家产,曹家一夜之间从贵族沦为寒门。如此巨大的反差,而曹雪芹却无力重振祖上荣光,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昔日和众多堂表姊妹和侍婢丫环的种种纯真友情、恋情形诸于笔端,让世人知道自己家族的辉煌过去,九泉之下,庶几可以安慰自己生平。
二、真假
《红楼梦》有一句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思是,当把假的当作真的时候,真的也就变成了假的;当把无当作了有,有也就变成了无。这是中国哲学中著名的“二元对立”辩证观点。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职官、服饰、风俗、饮食等。清朝大兴“文字狱”,许多读书人因此获罪,《红楼梦》中有许多满清禁忌的内容,故而曹雪芹采用了将真情隐去,以假语村言的方式叙事,书中的朝代背景、服饰、职官、饮食、风俗等都是模糊的,无法确定其确切朝代,不仅如此,就连书中的人物也作了隐晦的安排,有甄士隐(真事隐)与贾雨村(假语村)、贾(假)宝玉与甄(真)宝玉等。
此外,曹家由盛转衰,昔日的荣华富贵一夜之间烟消云散,有过的东西仿佛就像没有过一样,这也是真假变化的另一层含意。
三、盛衰
贾家数百口人,日日过着奢侈腐朽、钟鸣鼎食的生活,单是一道“茄鲞”,就要用几十只鸡来配它,看似家大业大,实则其荣华富贵仅系于贾珍、贾赦、贾政三人之身,而三人又系于皇上一人的喜怒之间,从来是“君恩难测”、“伴君如伴虎”,一旦皇上生气,贾家的荣华富贵就会瞬间消失。可悲的是,贾家数百人,除了王熙凤一介女流操持家务、暗营生意以维系家族奢华生活运转之外,竟没有一个须眉男子顶替她!贾珍荒淫无耻,只知窝里横;贾赦、贾政二人虽然正经,却是迂腐老儒,吃饭不知油盐贵。尽管王熙凤费心尽力,家中还是入不敷出。所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是必然的。
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前八十回就贫病交加而死,后四十回乃是程伟元或高鹗所续。然而,结尾大违曹雪芹原意。
贾赦、贾政和贾珍等人被罢官夺职并抄家之后,贾家就垮了。然而,当贾宝玉、贾兰中了举人之后,贾宝玉走失了,皇上传旨贾兰进宫问话,想起贾氏功勋,于是大起怜恤,不仅免了三人的罪名,仍让贾珍袭了宁国三等世职;贾赦、贾政官复原职;所抄家产,全行赏还。这既违背了曹雪芹原意,也违背了易理。须知,一个家族的兴衰不是突然的,中间至少要经历几十年的时间。贾家自宁、荣二公发家后,已历三世,至少有一百年了;一旦衰落之后,岂能在一年之内又再次兴起?皇上金口玉言,朝令夕改,岂不是太儿戏了?
贾宝玉中举后就出家了,随那一僧一道去了,这倒是符合原书旨意,因为《红楼梦》又叫《情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