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学大师,婚后7年后爱上妻子的闺蜜,晚年再娶20多岁女学生
发布时间:2025-07-29 09:58 浏览量:1
1928年盛夏,杭州火车站蒸腾着湿热的水汽。37岁的国学大师、清华教授吴宓攥着去广州的车票,却转身跳上一辆黄包车直奔湖滨路——那里住着他苦恋的毛彦文。
此时,他的发妻陈心一正在北平抚养三个女儿,对丈夫的背叛浑然不知。
更讽刺的是,七年前正是毛彦文亲手促成吴宓与陈心一的婚姻。
这场始于“代友相亲”的孽缘,终将三人卷入半生爱恨漩涡,成为民国学界最唏嘘的情殇。
代相埋祸:十三天定终身
1918年,留学哈佛的吴宓收到清华同窗陈烈勋的来信,欲将妹妹陈心一许配给他。谨慎的吴宓委托挚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相亲”——因毛、陈皆是杭州女子师范校友。毛彦文考察后如实相告:“陈女士系旧式女子,皮肤稍黑但堪为良配;若求善交际、通英文的时髦女郎,则另觅他人为宜。”
这番中肯评价却被热血上涌的吴宓忽略。1921年8月他回国抵杭,与陈心一泛舟西湖十三天便仓促成婚。新婚宴尔时,他尚不知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早已在自己心底埋下火种——清华同窗六载,朱君毅每收到表妹情书必与吴宓共赏,那些娟秀字迹里的才情早已让吴宓暗生倾慕。
双生裂变:七年婚姻崩解
婚后的陈心一堪称贤淑:操持家务,连生三女,将教授宅邸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吴宓日益感到窒息。在他心中,理想的妻子应如毛彦文般“中英文俱佳,能吟诗唱和,善交际周旋”,而陈心一的沉静木讷被视作无趣。
当他在南京东南大学与朱君毅共事时,常目睹毛彦文来探望未婚夫,那份明媚洒脱更刺痛了他的心。
1924年,朱君毅突然以“近亲结婚危害后代”为由撕毁与毛彦文的婚约。毛彦文悲愤求助吴宓夫妇,吴宓虽竭力调解未果,却在安慰中情难自禁。某夜暴雨困居旅舍,他与毛彦文同榻而眠,竟效仿《红楼梦》贾宝玉“非礼勿动”,还将此事郑重写入日记。
此后他公然追求毛彦文,甚至向友人提出“一夫二妻”荒唐设想,遭陈寅恪痛斥:“此乃道德败坏!”
孤注一掷:登报离婚成笑柄
为扫清障碍,吴宓在1929年秋与陈心一离婚。三个幼女随母迁居,陈心一靠缝纫独自维生。更惊世之举是他将苦恋公之于众——在《大公报》发表情诗:“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甚至课堂朗诵情诗,引得学生窃笑。
毛彦文初时坚决抗拒:“你每封信都提朱君毅的情书,是在撕我的伤疤!”
但经七年软磨硬泡,尤其1931年赴美获硕士学位后,她终被吴宓的执着打动,赴巴黎与其相会。谁知吴宓临场变卦,将结婚改为订婚。面对毛彦文的泪水,他冷言:“人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无可奈何。”
更令毛彦文心寒的是,吴宓同期竟向燕京大学女生陈仰贤及外国女子示爱。
覆水难收:嫁作总理妇
1935年2月9日,被反复辜负的毛彦文做出惊世抉择:以33岁芳龄嫁66岁前国务总理熊希龄。证婚现场,她凤冠霞帔,熊希龄长髯飘飘,满堂宾客窃语不休。
吴宓闻讯如遭雷击,连写38首《忏情诗》痛泣:“焚身岂止因一错,赎罪终难解百结。”可当他把诗作拿到课堂讲解时,连得意门生钱钟书都看不下去,赠诗讽其“有尽浮生犹自苦”。
熊希龄三年后病逝,吴宓再度纠缠毛彦文,但回应只有退回的信件。晚年的毛彦文在回忆录《往事》中刻骨铭心:“我毕生只爱朱君毅。吴宓?不过是书呆子的单相思。”
1999年学者沈卫威赴台拜访百岁毛彦文,提及《吴宓日记》中的痴情记载,她漠然摇头:“好无聊。”
暮年错局:师生婚的代价
1953年,59岁的吴宓在重庆大学执教时,娶了学生邹兰芳。此女出身地主家庭,为求庇护主动接近老师。这场婚姻被讥为“梨花压海棠”,实则互为利用:吴宓贪慕青春,邹兰芳求生。
婚后邹兰芳肺病加重,吴宓需变卖藏书支付医药费。
1956年邹兰芳病逝,他独坐空房在墙上贴“兰室”二字,用餐时仍为她摆碗筷,看电影买双座——看似深情,更像对半生情债的忏悔。
孤灯残卷:情债终成空
吴宓晚年众叛亲离:长女怨其抛妻弃子断绝往来;学界讥其多情无行;文革中被批斗致残,蜷缩病榻仍喃喃“彦文”。
1978年临终前,他盯着天花板恍惚道:“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等毛彦文来看我……”而此刻的毛彦文正在台北整理熊希龄遗稿,窗明几净,岁月静好。
这场纠缠半生的情殇,实为两种婚恋观的剧烈碰撞:吴宓向往才子佳人式的浪漫传奇,却用轻率闪婚埋葬陈心一的青春;追求毛彦文时又患得患失,终将深情演成闹剧。而两位女性以不同方式完成自救——陈心一离婚后育女成才,彰显旧式女子的坚韧;毛彦文两度逃婚(15岁逃包办婚姻,37岁逃吴宓纠缠),终以清醒头脑掌控命运,活成民国最传奇的慈善家与教育家。
【参考资料】:
吴宓:《吴宓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毛彦文:《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
沈卫威:《情僧苦行:吴宓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世进:《吴宓的情感世界》(重庆出版社)
韩石山:《吴宓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东南大学校史资料选辑》(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