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晨与汪苏泷《年轮》版权之争:一场由网红言论引爆的行业地震
发布时间:2025-07-26 04:49 浏览量:1
近日,华语乐坛掀起了一场关于《年轮》"原唱"身份的激烈争议,事件主角张碧晨与汪苏泷从曾经的黄金搭档变成了舆论场上的对立双方。这场风波始于一位网红的言论,却迅速演变为涉及音乐版权、行业规则与艺人形象的全面冲突。随着事件的发酵,张碧晨过往的"私生饭"传闻和"未婚生女"旧事也被重新翻出,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本文将全面梳理事件始末,深入分析争议焦点,并探讨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音乐产业深层问题。
2025年7月,一场看似与两位歌手无关的网络争议,最终却将他们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在直播中的一番言论——她斩钉截铁地表示《年轮》的"原唱只有张碧晨",完全否认了汪苏泷的原唱身份,并强调"认定的事绝不改"。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尤其是激怒了汪苏泷的粉丝群体。
旺仔小乔并非首次因版权问题引发争议。此前,她翻唱鞠婧祎的《恋爱告急》时就曾因未规范标注原唱而受到批评。更为讽刺的是,在她翻唱《年轮》时,甚至将"汪苏泷"的名字误写为"汪苏龙",这种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态度让她的"原唱只有张碧晨"言论显得尤为刺眼。
平台反应加剧争议:事件发酵后,网友发现QQ音乐平台移除了张碧晨版《年轮》的"原唱"标识,仅标注为"演唱者",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原唱"标签。这一变动被广泛解读为"张碧晨原唱身份被取消",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虽然QQ音乐随后恢复了张碧晨的"原唱"标识,但这一短暂的操作已经点燃了双方粉丝的战火。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音乐平台对《年轮》的标注本就存在差异:网易云音乐长期标注"双原唱:张碧晨/汪苏泷",而酷狗音乐此前仅标张碧晨为原唱。这种平台间的不统一,为日后的争议埋下了隐患。
随着争议不断升温,张碧晨与汪苏泷双方的态度逐渐明朗化,事件也从最初的网红言论风波升级为两位歌手之间的直接对抗。
汪苏泷方的克制回应:2025年7月25日凌晨,汪苏泷方发布声明,宣布正式收回《年轮》的使用授权,声明中称:"在《年轮》发行十年之时,我们决定收回《年轮》授权,暂不授权该作品做任何演唱。"这份声明被普遍解读为汪苏泷方希望平息争议的举措,声明中并未直接否定张碧晨的原唱身份,而是选择以收回授权的方式维护自己作为版权方的权利。
张碧晨方的强硬立场:出乎意料的是,两小时后,张碧晨工作室发布声明,直接宣称张碧晨是《年轮》的"唯一原唱"。声明中附上了详细的时间线,强调张碧晨在2015年6月15日就发布了这首歌,而汪苏泷的版本是在6月30日才上线。声明还引用《著作权法》和行业惯例,指出原唱的定义是"首个公开发行或表演的版本",试图从法律角度确立张碧晨的"唯一原唱"地位。
这一强硬声明彻底激化了矛盾。汪苏泷的老板随即在社交媒体上回应:"事已至此,《年轮》回家!"表明了对汪苏泷立场的全力支持。音乐平台也迅速做出反应,移除了张碧晨在《年轮》上的"原唱"标签。
行业惯例与法律界定: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对"原唱"概念的理解分歧。根据行业惯例,《年轮》采用的是OST领域常见的"双版本推广"模式:张碧晨演唱女声版作为《花千骨》电视剧插曲于2015年6月15日发行;汪苏泷作为词曲创作者演唱的男声版则在6月29日发行,两版本均收录于官方原声带。这种"双原唱"模式在华语乐坛并非孤例,如《知否知否》的胡夏与郁可唯同样被认可为双原唱。
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原唱指"作品首次公开发行时完成首个录音版本的主体"。张碧晨版本虽首发在先,但汪苏泷版本14天后发行且为创作者本人演绎,因此双原唱在法律上成立。而汪苏泷作为词曲创作者及版权方,拥有核心著作权,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年轮》版权之争的白热化,公众讨论的焦点逐渐从歌曲本身转向了张碧晨的个人形象,她过往的争议事件被重新翻出,使其陷入全面的舆论危机。
"未婚生女"事件再被热议:2021年,张碧晨与华晨宇突然公开承认育有一女的消息曾震惊娱乐圈。张碧晨在长文中描述,自己在2018年得知怀孕后选择不告知华晨宇,独自赴美生子,直到孩子需要上户口才联系华晨宇。这一"带球跑"的剧情虽然为她赢得了一些"独立女性"的支持,但也引发了诸多质疑。
如今,这一事件在《年轮》争议中被旧事重提。网友指出张碧晨的声明存在逻辑漏洞:为何在决定生育时不考虑孩子的户口问题?为何选择以公开方式处理这一私事?有猜测认为,张碧晨可能是为了借助舆论压力确保华晨宇承认孩子。更有传言称,华晨宇最终以价值2亿的豪宅和抚养费解决了这一风波9,虽然这些传言未经证实,但已经对张碧晨的形象造成了二次伤害。
"私生饭"传闻甚嚣尘上:更严重的是,张碧晨早年作为EXO粉丝时期的"私生饭"传闻再次被广泛传播。有爆料称她在韩国当练习生时曾长期蹲守EXO宿舍,甚至涉嫌拿走过成员张艺兴的私人物品26。虽然张碧晨已对这类造谣行为提起诉讼,但在舆论场中,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已经与她"不尊重原创"的当前形象产生了微妙的关联。
公众形象的全面崩塌:在《年轮》事件中,张碧晨工作室"唯一原唱"的强硬声明被普遍视为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法律专家指出,根据《著作权法》,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拥有作品的完整版权,而"原唱"更多是表演权范畴的概念。张碧晨方的立场被批评为"分不清大小王",即混淆了表演者与创作者的权利界限。
随着舆论发酵,张碧晨社交媒体评论区彻底"沦陷",网友纷纷留言讽刺:"把内裤还给张艺兴,把孩子还给华晨宇,把年轮还给汪苏泷"。这种全方位的舆论反噬,使得张碧晨从"OST女王"的形象迅速跌落,面临职业生涯的重大危机。
张碧晨与汪苏泷的《年轮》之争,表面上是两位歌手之间的争议,实则暴露了音乐产业在数字时代的诸多深层问题。
"原唱"定义的行业混乱:当前音乐行业对"原唱"缺乏统一的法律界定,尤其在OST多版本推广模式下极易产生纠纷。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相关人士表示:"若合同未明确约定,创作人与首唱者均可能被认定为原唱,具体需结合授权范围判定。"这种模糊性导致平台、歌手和公众对"原唱"概念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
平台标注规则的不一致:不同音乐平台对同一歌曲的版权信息标注存在显著差异。在《年轮》案例中,网易云音乐长期标注"双原唱",酷狗音乐此前仅标张碧晨为原唱,而QQ音乐则在争议期间临时调整标注710。这种不一致不仅加剧了公众认知的混乱,也反映了平台在版权标注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网红翻唱经济的版权盲区:旺仔小乔事件暴露了网红翻唱领域的版权意识薄弱问题。她的翻唱直播间明码标价《年轮》点唱服务(288抖币/次),却未规范标注创作信息。这种"商业化翻唱"模式在短视频平台普遍存在,创作者权益常常被忽视。数据显示,旺仔小乔直播间翻唱《年轮》单次收费高达288抖币,而版权方未直接获益。
行业应对与进步:争议发生后,音著协迅速发布《短视频翻唱标注指南》,要求未标注原作者的作品下架整改110。抖音也发起#标注创作者挑战#,推动翻唱版权规范化1。这些举措显示行业正在尝试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汪苏泷工作室的危机处理方式也值得关注。他们没有直接起诉旺仔小乔,而是通过扩散创作手稿、版权登记证书等方式巧妙维权,既保全了张碧晨颜面,又强化了创作主权,被业内称为"教科书级危机公关"。
随着汪苏泷收回《年轮》授权和张碧晨"唯一原唱"声明的失败,这场风波看似已经告一段落,但其对相关各方和整个音乐产业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张碧晨的艺术损失:《年轮》无疑是张碧晨音乐生涯的代表作之一,QQ音乐收藏量高达1400万+,酷狗音乐2100万+。失去演唱这首经典作品的权利,对她的艺术生涯是一个重大打击。更严重的是,她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从实力派歌手转变为"不尊重创作"的艺人,这种声誉损害可能影响她未来的合作机会和市场价值。
汪苏泷的创作者形象强化:相比之下,汪苏泷通过此次事件进一步确立了作为词曲创作人的专业形象。他曾在节目中幽默表示:"这首歌除了张碧晨,其他都是我的",这种既坚持创作主权又承认表演者贡献的态度,赢得了业内外的尊重。收回授权的决定虽然强硬,但作为版权方的权利行使,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无可指摘。
行业规范化的推动:这场争议最积极的影响或许是推动了音乐产业版权标注的规范化。事件发生后,音著协出台《短视频翻唱标注指南》,各大平台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版权标注系统。网易云音乐在保留"双原唱"标注的同时,新增了"创作:汪苏泷"的醒目标注,这种既尊重表演者又明确创作归属的做法,可能成为行业的新标准。
公众版权意识的提升:争议促使大众更加关注"原唱"与"版权"的区别1。许多网友开始理解,一首歌的市场热度可能由演唱者带动,但其创作本源和长期价值仍归属于词曲作者。这种认知的提升,对于建立更健康的音乐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合作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回望《年轮》的成功,正是汪苏泷的创作才华与张碧晨的演唱实力共同造就了这首经典。张碧晨版的"密密麻麻是我的自尊"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汪苏泷的旋律创作同样不可磨灭7。这场争议的悲剧性在于,艺术上的完美合作最终因"名分之争"而破裂。这提醒业界,在商业合作中明确权益分配的同时,也需要保留对艺术共同成就的尊重与珍惜。
正如乐评人所言:"《年轮》的真正价值,在于汪苏泷的旋律与张碧晨的嗓音共同编织的回忆,而非冰冷的标签定义。"10这场风波最终没有赢家——张碧晨背上"忘恩负义"骂名,汪苏泷被嘲"才子变商人",而《年轮》这首承载无数人青春记忆的作品,则成为了版权战争的牺牲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