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秒联救命

发布时间:2025-07-27 17:15  浏览量:1

清康熙年间,贵州青岩出了个名震江南的才子,姓周名起渭,字渔璜。此人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能诵《三字经》,七岁熟读《论语》,十岁时已能将《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那年春闱,他一举高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编修,成为贵州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翰林。

这年春分刚过,京中公务暂告一段落,周渔璜告假还乡。行至湖广地界,听闻当地有座十佛寺,寺中藏有前朝名僧手书的《金刚经》真迹,便起了游兴。这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渔璜青衣小帽,只带一个书童,沿着蜿蜒山道向十佛寺行去。

"公子请看,那就是十佛寺了。"书童指着半山腰处一片金碧辉煌的殿宇。周渔璜抬眼望去,但见青山环抱中,十座佛殿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果然气象不凡。

入得寺来,知客僧见周渔璜气度不凡,忙迎上前来。周渔璜合十行礼:"学生途经宝刹,想借宿一宿,不知可否?"

"施主远来是客,请随贫僧来。"知客僧领着二人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后院一间清净禅房,"此处虽简陋,却最是幽静,适合读书人居住。"

是夜,月华如水,周渔璜在灯下翻阅寺中珍藏的《金刚经》摹本,正看得入神,忽闻隔壁传来微弱人声。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是僧侣夜课,但那声音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始终只有一句:"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搁下经卷,侧耳倾听。那声音嘶哑虚弱,却执着地重复着同一句话,仿佛魔怔了一般。他心生好奇,披衣出门,正遇巡夜的僧人。

"大师,隔壁住的是何人?为何深夜反复吟诵此句?"周渔璜问道。

僧人合十叹道:"阿弥陀佛,那是黄施主,长沙来的举人。三日前游寺时想出这句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如今茶饭不思,已是三日未进粒米了。"

周渔璜闻言一惊:"竟有此事?可有人试着帮他对出下联?"

"这上联暗含'万、千、百、十'四个数字,且是十倍递减,要对得工整极难。"僧人摇头道,"寺中几位擅长诗词的师父都试过,连方丈也苦思不得。黄施主心思郁结,大夫说若再不解开,恐怕..."

周渔璜心头一紧,忙道:"可否容学生一见?"

僧人面露难色:"黄施主现在神思恍惚,怕是不便见客。不如施主先试着对出下联,若能成,或许能救他一命。"

回到房中,周渔璜在灯下铺开宣纸,提笔写下"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十一个字。他反复吟诵,试图找出其中规律。

"万、千、百、十..."周渔璜手指轻叩桌面,"这四个数字确是十倍递减,且'瓦、砖、匠'都是建造寺庙所需之物,'十佛寺'又点明地点..."

烛火摇曳,映得他眉间皱起深深的川字纹。窗外传来更鼓声,已过三更,周渔璜仍未有头绪。他起身踱步,忽然想到:"数字对数字最为工整,但如何能找到递增的四个数字,又能组成通顺语句?"

天色微明时,周渔璜终于搁笔长叹。他揉了揉酸涩的双眼,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草稿,竟无一对仗工整的下联。

"公子,该启程了。"书童在门外轻声提醒。

周渔璜无奈,只得收拾行装,临行前又去询问黄书生状况。知客僧摇头叹息:"更不如前了,今早连话都说不利索,只是气若游丝地念叨那上联。"

带着满心遗憾,周渔璜离开了十佛寺。山脚下有条小河,主仆二人雇了艘小船顺流而下。船夫是个健谈的老者,一边摇橹一边道:"客官可要看看我们这有名的八仙桥?相传八仙曾在此显圣呢!"

周渔璜本无心观景,但听"八仙桥"三字,忽觉心头一震。抬眼望去,一座古朴石桥横跨河上,桥头石碑赫然刻着"八仙桥"三个大字。

"停船!"周渔璜突然高喊,吓得书童一哆嗦。只见他双目炯炯有神,手指微微发抖,"快,调头回十佛寺!我想出下联了!"

船夫虽不明所以,但见客人神色激动,连忙调转船头。周渔璜在船上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一船二桨四人摇过八仙桥...数字是一、二、四、八,二倍递增,正合上联的十倍递减!"

回到十佛寺时已近黄昏。周渔璜顾不上礼节,直奔黄书生住处。刚到院外,就听见里面传来微弱的吟诵声:"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周渔璜深吸一口气,朗声对道:"一船二桨四人摇过八仙桥!"

屋内突然寂静无声。片刻后,传来一阵窸窣声,接着是踉跄的脚步声。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面容憔悴、形销骨立的青年扶着门框,眼中却闪着异样的光彩。

"妙!太妙了!"黄书生声音嘶哑却充满激动,"'一、二、四、八',二倍递增,对'万、千、百、十'的十倍递减;'船、桨、人'对'瓦、砖、匠';'摇过'对'造成';'八仙桥'对'十佛寺'!字字工整,意境相合,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下联!"

周渔璜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黄书生:"黄兄过奖了,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

原来黄书生名黄宗羲,长沙人士,去年秋闱中举,今春北上赴考途中慕名来游十佛寺。那日见寺庙宏伟,忽得此上联,却苦思下联不得,竟至走火入魔般废寝忘食。

"周兄此联不仅救了在下性命,更让在下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才学。"黄书生说着便要下拜,被周渔璜急忙拦住。

次日清晨,黄书生已能下床行走,面色也红润了许多。两人在寺中菩提树下品茶论道,相见恨晚。

"周兄此联妙处,不仅在于数字对仗工整。"黄书生细细品味,"更妙的是将你得到灵感的经历融入联中——乘一船,用二桨,带四人,过八仙桥,这才得以下联救我。此中因果,冥冥中自有天意。"

周渔璜笑道:"黄兄过誉了。倒是我有一事不解,以黄兄之才,为何对此联如此执着?"

黄书生神色忽然黯淡:"实不相瞒,家父生前酷爱对联,临终前嘱我若遇绝对,必要对出下联祭于他灵前。那日见此上联,便觉是天意..."

周渔璜肃然起敬:"原来如此。黄兄孝心可感天地,令尊在天之灵,必已欣慰。"

三日后,黄书生完全康复,二人结伴离寺。临行前,方丈亲自相送,感慨道:"一副对联救一命,此乃佛门善缘。二位施主才德兼备,老衲已命人将此联刻于寺门,以警后人。"

下山路上,黄书生忽然笑道:"周兄,不如我们以眼前景色再对一联?你看那远处——"

只见青山如黛,白云悠悠,两只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周渔璜会心一笑,已然成竹在胸。

从此,中国对联史上又多了一对知音佳话,而"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一船二桨四人摇过八仙桥"这幅妙联,也随着两位才子的故事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