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苏泷方呼吁“纷扰止于今夜”,一场音乐版权之争撕开行业隐痛
发布时间:2025-07-26 22:13 浏览量:1
7月25日凌晨,汪苏泷工作室深夜发文:“我们的词曲从未旁落,我们的初心也从未改变,希望纷扰止于今夜。”这句诗意的告别,却难掩《年轮》这场风波背后的复杂性。
争议的导火索是网红“旺仔小乔”在直播中的一句“发一百遍《年轮》也只会写张碧晨是原唱”。这句话迅速点燃了网友情绪——张碧晨工作室随即声明“张碧晨为《年轮》唯一原唱”,而汪苏泷方则宣布收回歌曲授权,暂停一切演唱授权。
《年轮》作为汪苏泷2015年为电视剧《花千骨》创作的金曲,曾由张碧晨演唱女声版,汪苏泷本人录制男声版。两版同期收录于原声带,成为经典。然而,版权归属的模糊性(如“双原创”标注)在此刻被放大,双方粉丝的激烈争论甚至让这首十年金曲沦为规则漏洞的牺牲品。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音乐版权中“原唱”定义的模糊性。张碧晨团队强调“永久演唱权”,而汪苏泷方则通过收回授权,试图重新定义歌曲的使用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QQ音乐等平台曾将张碧晨标注为“唯一原唱”,而网易云音乐则标注为“双原创”。这种平台规则的差异,间接加剧了争议。汪苏泷方收回授权后,张碧晨团队也不得不选择“告别《年轮》”,双方看似体面的退场,实则暗藏利益割裂。
汪苏泷作为华语乐坛的创作才子,曾为张碧晨写下多首代表作(如《年轮》《一笑倾城》),两人一度被视为“神仙合作”的典范。但此次事件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版权归属不透明:音乐创作中词曲作者、演唱者、制作方的权利边界模糊。流量驱动下的短视行为:平台为争夺用户,强行标注“唯一原唱”,忽视创作者的多重身份。法律执行的滞后性:现有法规对“二次创作”“翻唱授权”等场景缺乏明确界定。粉丝经济的副作用:从“站队”到“撕裂”争议爆发后,双方粉丝的激烈站队让事件脱离理性讨论。有人质疑:“张碧晨放弃演唱《年轮》,是否意味着粉丝支持的偶像失去了代表作?”也有人感叹:“汪苏泷收回版权,是否等于断了其他歌手的‘财路’?”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音乐作品早已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成为商业价值的载体。当“原唱”标签与流量挂钩,任何争议都可能被放大成资本博弈的战场。
汪苏泷在演唱会现场演唱《年轮》时,用一句“身正不怕影子斜”回应争议。这或许暗示着音乐人对版权问题的态度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争取。
归根结底,创作者的词曲从未旁落,但行业的规则却需要重塑。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音乐版权不是‘谁先唱’的问题,而是如何尊重创作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价值。”
要解决类似争议,需多方合力:
当《年轮》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或许更该思考:音乐的本质是传递情感,还是争夺利益?汪苏泷方的“纷扰止于今夜”,是希望回归创作初心,但行业的“体面”,终究需要规则来守护。
你怎么看这场争议?是创作者的正当维权,还是行业失序的缩影?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上一篇:从热爱到使命:一位文科生的科学外交人生
- 下一篇:雷劈负心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