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转}

发布时间:2025-07-24 17:51  浏览量:1

都说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巅峰时期,所以到了明清年间,“唐宋八大家”逐渐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纷纷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诗词文章。

“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一时间,柳、韩、欧阳、王、曾和三苏成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一把尺。

但两代盛世王朝赫赫有名的绝不止这八位,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中,范仲淹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黄庭坚等人公认的宋朝“文武第一人”。

朱熹称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是宋朝三百年以来的第一人,冯梦桢称赞“为殊绝人物”。

今天的学生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学,你背完《岳阳楼记》了吗?”

1、苦读及第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10月1日,是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祖籍陕西邠州,后来中原兵荒马乱,他的高祖范隋就移居到了苏州吴县。

范仲淹的祖上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但是辗转经历数代人后,到范仲淹这时,范家已经没有什么显贵之人。

他的父亲在五代时曾在吴越王手下做官,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又归降宋朝,做徐州节度掌书记,相当于军政、民政的机要秘书。

但可惜的是,范仲淹出生一年后,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两个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

无奈之下,母亲谢夫人就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一个山东的官员,跟着继父朱文瀚,改名为朱说。

因为很小就跟着继父生活,继父对自己也很好,范仲淹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朱文瀚的亲生儿子。

二十二岁那年,范仲淹看见几个堂哥乱花家里的钱,就上去劝说他们节约一点,可谁知道两个堂哥非常不屑地对他说:“我花朱家的钱,和你这个外人有什么关系?”

被两个弟兄嘲讽,范仲淹倍感迷茫,于是赶紧跑去询问自己的母亲,母亲这才告诉他,他其实不姓朱。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范仲淹离家出走了,母亲谢夫人追着他跑出来,范仲淹拉着母亲的手一直哭,这件事情让他备受打击,他只给母亲留下一句“待日后我进士及第前来接您”,便又转身离开。

范仲淹十几岁时曾在山寺僧房里寒窗苦读,当时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和学习时间,他每天夜里都煮上一锅小米粥,放到第二天早上凝固后切成四块,早晚各两块。

有同学看他吃得苦哈哈的,就想着送他一点菜吃,范仲淹拒绝了,表示“君子固穷”,他能够坚守节操。

范仲淹在应天府求学读书时,皇帝曾亲临此处祭祖,当时听说皇帝要来,全城的人都跑去围观,只有范仲淹没有兴趣,也没去凑这个热闹。

他表示:“就眼下看来,还是读书要紧,等到功成名就时,总是能见到皇帝的,现在没空。”

果然,寒窗五年后,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参加了科举,中乙科第九十六名,成功成为了一名进士,在扬州当司理参军,主要管理讼狱和案件。

这个时候,除了把母亲接过来奉养,范仲淹还跑到了苏州老家,表示想认祖归宗,改回范姓,毕竟他已经进士及第,虽然是九品小官,但起码也能光宗耀祖。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苏州的范家人竟然拒绝了他,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几个兄弟认为他图谋不轨,想分走家产。

一直到两年后,范仲淹因为“清廉有功”升了官,在多次协商下,苏州范氏才同意让他恢复了范姓。

2、秉公直言

范仲淹和大多数志存高远的书生学子一样,初入朝堂时都是从芝麻小官做起,但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范仲淹不论官小官大,只要存在不公正或是不合理的地方,他统统点名批评。

虽然这样的行为确实令人尊敬,但是在官场中,他的行为完全就是在给自己的仕途“添堵”,以至于招惹无数人记恨,得到重用后又被一贬再贬。

那时刘娥太后掌权,要皇帝带着文武百官上前给她庆祝生日,四十岁的范仲淹刚刚进京,成为秘阁校理,工作内容就是校勘和整理皇家图书馆的书籍。

头铁的范仲淹跳出来表示,皇上虽然有心尽孝,但是这个事吧,他不合规矩,混淆了家礼和国礼。

他直接上疏仁宗说:“你想尽孝心,你自己在内廷里拜一拜就算了,要拉着文武百官都去拜太后,只怕会丢你的脸。”

这件事情没有得到内廷的答复,可谁知范仲淹还把信写到了刘太后那里,直接让刘太后把政权还给皇上,随即被非常有野心的刘太后贬出京城。

范仲淹的这波操作给晏殊吓个半死,因为范仲淹能进京城,是由他面圣陈述他的政绩的,他这样轻率的行为,不仅会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到曾经举荐范仲淹的宰相王曾。

范仲淹从不怕死,不然也不会惹了皇帝又敢惹太后,在地方工作时,他也常常和上级产生争执。

当官的总喜欢以大欺小,但是他每次都不屈服,案子结束后他就将他们的争论过程一字不落地写在屏风上公示,就好像你和老板吵架后,把聊天截屏放在朋友圈一样。

范仲淹经常上疏治理主张给朝廷,虽然大多数都没有被朝廷采纳,但是仁宗一直将他忧国忧民的忠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辗转多年后,刘娥太后终于死了,仁宗等到了亲政的时候,在明道二年便紧急召范仲淹进京,然而右司谏的位子还没坐热,范仲淹又开始向宰相吕夷简开火。

这年冬天,郭皇后不小心弄伤了仁宗,宰相一直和郭皇后不和,就趁机联合几个内侍,建议仁宗废了皇后。

消息传出去,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不妥当,范仲淹本想向皇帝进言,但因宰相先令不让见皇帝,于是他就带着一队朝臣去求见仁宗。

仁宗头痛,派出宰相出来解释,但是宰相一个人说不过一群人,词穷了,到了第二天,范仲淹还留下百官,准备再和宰相谏争。

但宰相毕竟是宰相,一行人刚刚走到待漏院,范仲淹和几位官臣就被下贬被罚了。

范仲淹一直不满吕相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三年后,他向仁宗进献《百官图》,指出吕相任人唯亲,气得吕相直接发飙说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两人吵得很凶,最后的结局是范仲淹被罢黜,在这次被贬过程中,范仲淹的妻子离世,他自己也得了重病。

好友梅尧臣曾写诗送给他,劝他做官不要像个啄木鸟一样清廉,眼里容不下任何沙子,他官微势小,啄了虫子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范仲淹一向秉公直言,刚正不阿,他回了梅尧臣一首诗,说做官不能学乌鸦因为大家都不喜欢乌鸦,一天到晚只会叫,让人觉得不吉利。

这首诗给梅尧臣干沉默了,他希望范仲淹能闭上他那直来直去的嘴,懂得和光同尘,不露锋芒,随波逐流。

范仲淹最后只回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戍边西北

时间又过去两年,原本对宋朝称臣的西北李元昊突然称帝,国号“大夏”,与宋朝决裂,同时,为了让宋朝同意他们的地位,李元昊多次侵犯宋境,震惊朝野。

打了两年仗后,边疆战事吃紧,这个时候皇帝突然想到了在边边角角工作的范仲淹,于是就将他召回京师去参加战争。

说打就打,范仲淹不仅是个颇有造诣的文人,更是一代狠人,要不然也不能成为众人夸赞的“文武第一人”。

刚到陕西,范仲淹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军队旧制,带领军队击退西夏,修复了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

在整场对西夏的战争中,大宋所有的边境城池都是破破烂烂的,唯有范仲淹的防线固若金汤,不仅如此,他还以少胜多,抢回十数城寨,逐渐培养出狄青、郭逵等无数北宋名将。

狄青虽然一直武力惊人,会行军打仗,但是在遇到范仲淹以前,他只是一介莽夫,没有成名的机会,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时教会了他读书和兵法后,狄青视他为终身之师。

仁宗感慨:“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西北边外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李元昊被北宋打怕了,请求议和,范仲淹也被仁宗召回京师,授正二品枢密副使。

谏官曾上言说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这时候也非常喜欢范仲淹,打算让他当个宰相副职,但是范仲淹拒绝了。

这一年,仁宗推动范总演发动了史书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想要用一场运动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

新政的最主要的行动,就是要淘汰一些没用的官臣,但这也意味着范仲淹和欧阳修、富弼等人即将得罪一大堆利益集团。

但皇帝都曾经敢得罪,范仲淹又怎么会在乎这些?

就在庆历二年,也就是新政的前一年,一位大才子以二甲第一的成绩拜欧阳修为师,他就是王安石。

虽然刚刚步入仕途,在别处当小官,但王安石一直都在关心新政的施行,对范仲淹等人非常敬佩,不知不觉间,“变法”深入王安石心中。

或许范仲淹这时也没想到,他们为国为民的行为,正在积极地影响着下一代人。

但可惜的是,因为边疆再起战事和无数朝臣诽谤新政,“庆历新政”仅实行了一年多就逐渐被废止,改革因此失败。

于是在庆历四年,范仲淹写下千古诗篇《岳阳楼记》,吐说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政治理想。

范仲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过得很苦,后来当官了,也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将自己为官的所有钱财拿到苏州买下千亩良田。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开始享受人生时,他却在这片土地上开办了一个义庄,用以资助附近的孩子读书。

他给义庄设立了一套极为繁复的管理制度,一直到一千年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个义庄竟然一直存在。

到嘉庆二十年时,因为管理严密,运营得当,义庄增长到了约5000亩的地盘,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在运转。

可惜虽然闻名一时,再厉害的人物故事也会随风飘去,到今天,我们只能常在诗词与文章中了解到他的风气节操。

1052年,范仲淹带病上岗,该年6月19日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葬在洛阳万安山下,世宗赠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1126年,宋钦宗赠“魏国公”。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627766109863815&wfr=spider&for=pc

原文还有各个图。好佩服原作者,对于历史的系统整理。

再补充一下:

文坛宗师:流量与深度的完美平衡

当同行还在写风花雪月时,范仲淹已用笔杆改写文学史。当我们被“人生若只如初见”感动时,可曾想过范仲淹的《苏幕遮》早已写下“碧云天,黄叶地”的秋日绝唱?世人皆知其中的婉约柔美,却鲜少看到那个戍守西北边陲、写出“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范将军。

当西夏铁蹄踏破边境,正是这位文臣挺身而出,以“胸中有十万甲兵”的非凡气魄构筑防线。他的字句,从不是仅仅书斋里轻吟浅唱,而是刀锋之下、烽火之间,裹挟着边关霜雪和铁血之气的刚健呐喊。他写的不是字,是人间药方,在绝望里养浩然气。

范仲淹的诗歌存世305首,词作仅存五首,却首首经典。在西北战场,他的爆款词作《渔家傲》,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苍凉,开创豪放词先声。《江上渔者》的民生写实,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20字,道尽资本主义萌芽前的底层困境,比杜甫“三吏三别”更添现代性批判。他的人生经历不仅成就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铮铮铁骨,更让他日后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千古绝唱。

散文更是他的主场,在贬谪邓州时他写下《岳阳楼记》,使“先忧后乐”思想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图腾,堪称古代爆款文章范本:既有“衔远山,吞长江”的视觉大片,又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学金句,最后升华到“先忧后乐”的价值主张,完美符合“痛点-共鸣-升华”的传播逻辑。《岳阳楼记》仅368字,却贡献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顶级金句,至今仍是中考必背篇目。更绝的是,他给贬官好友滕子京写的这篇《岳阳楼记》,竟然让一座普通城楼变身成为了当地的千年文化IP。

当后人站在岳阳楼前眺望浩渺烟波,可曾想过这巍巍名楼因何不朽?它承载的岂止是壮阔风景,更是范仲淹在宦海浮沉、贬谪流离中磨砺出的那副坚硬骨头。他把自己熬成了一帖苦药,治时代疮痍,也治后世人心。

孤勇者范仲淹:从寒门孤儿到帝国宰相的传奇人生

非妙笔想生花 2025-06-12 22:04 北京

【看完有种想哭的冲动,做男人就要做这样的男人。】附个图,在济南英雄山拍摄的雕塑。怎么做男人,怎么做母亲。

济南英雄山: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