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日记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6 浏览量:1
昨天下午,趁外孙女睡着了的间隙,匆匆忙忙地涂鸦的日记谈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仕途顺遂的似乎极少”,并指出: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不论是当官还是为僚,他既要固守道统,又要服从正统。而道统与正统所讲究的东西又大不同的,道统讲究的是德,而正统讲究的是威权。于是乎,当官或者为僚的文人士大夫内心始终难以统一,撕扯是必然的。一个内心始终处于撕扯状态的文人士大夫的官僚,他们的仕途很难顺遂。
昨天的日记发微信朋友圈不久,沪上作家、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先生就提出不同的意见,他点评道:
中国文人士大夫仕途顺遂的很少,这是一个统计偏差,或者说是一个错觉。人生漫漫,受自身成长和外界环境诸多影响,顺遂本身就不多,谁能没个挫折,农途、工途、商途,还有更为复杂的仕途,不管什么“途”,都很难一帆风顺。
仕途顺遂不顺遂的,是相对的。在“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那些仕途相对顺遂的,也是文人士大夫。只不过因为他顺遂,写的诗文缺少苦难,少流传、少被人记住罢了。所谓“苦难出诗人”,一个人不苦难时,写的东西往往轻巧,感人程度就差许多。苏轼没有乌台、未到黄州之前,也是诗人、也是文人士大夫,只不过不是伟大诗人东坡罢了。顺遂的诗人天天忙于政务,时间也少许多,自我观照内心的机会也少许多,偶尔写写,那得意之情、富贵气象,也很难打动人。然而,他们依然是文人士大夫。
可胜君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深厚,不像我就那么一想,也就那么一说。我回复:“领教了可胜的高见。谢谢!”
可胜君可能仍觉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他说:
说白了,您我也可以说是文人士大夫,但是侥幸人生顺遂,所以您我的文章都是小我、小人生、小确幸,包括外甥女的奶瓶。好吗?好。会很流传或传之久远吗?难。人们只记得那些苦难作品的苦难写手。
怎么说呢?他对我的个人经历不见得就清楚,我的人生肯定谈不上顺遂。当然,在问题面前,个人的人生都是次要的。尽管可胜君的看法貌似非常中正,但我仍难苟同。只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难谁说服谁,我也就此打住,没有继续讨论下去。
堂兄国太君看了我的日记后,对我大加夸奖。他说:“贤弟到底是江北才子!回归家庭后不仅育婴师当的好,把控的精准,给外孙女的照片也拍的好,不亚于我这个中国摄协会员。更令人称奇的是,对宝宝的教育有秘方,几个月的婴儿,竟能听懂李白的诗句,将来一定是大文学家!”我们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也常互相夸赞。当然也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但是,即便是指出对方的不足,彼此也是开诚布公的,其中的真诚彼此心里都是明了的。所以,我们那个家族的团结,在我们老家当地也是有口皆碑的。
外孙女今天醒得晚,8:30才醒,我把午餐的食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这些午餐的食材指的是我们三个大人的午餐,她的食材倒是简单,美国产的一种水奶为主,女儿的母乳为辅。我看女儿那么辛苦,劝她早一点给孩子断奶,她舍不得。
女婿也是中国人,所以,在家里,我们都说中文。我不无担心地问女儿:“我们都讲中文,娃儿以后的英文怎么办?会不会有影响。”“只要一上学,她们的英文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担心的是以后她不说中文,对掌握中文有影响。”女儿说。
女儿这样的家庭还是算简单的,我了解一位女士16岁从中国来美国读本科,母语是自然汉语。她老公在美国长大,但他5岁以前一直住在巴拿马,和他妈妈现在还用西班牙语交流。所以,可以说,他的母语是西班牙语。他们小两口平时在家用英语交流,现在也在努力学对方的语言。孩子出生后,他们面临一个“语言大难题”——大人该和她说什么语言?
他们最初的希望是,她在学校和小朋友能用英语顺利交流;也能听懂并且说会爸妈各自的母语,即汉语和西班牙语。
但是,他们最终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分配方式:母亲和她相处时尽量用中文,尤其是单独在一起时;父亲主要和她说英语;奶奶则和她说西班牙语;在学校主要说英语。最终的结果,英语是她孩子目前最熟练的语言。孩子主要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但基本能听懂汉语,自己主观上说得不多,但是在慢慢积累词汇。他们夫妇的感受是:多语环境真的挺挑战的,但也非常值得。孩子能自然地在不同语言之间切换,虽然表达还有待加强,但理解力很强,超出他们的预期。
其实,在美国,不少的家庭都面临多语种的挑战,尤其是新生的第二代。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掌握他们的母语。
对了,昨天熬到深夜,七卷本《归来集》之第三卷《痛苦了,你就呻吟》,终于修改、校对完毕。从今天开始,我得挤出时间修改、校对第四卷《失语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