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高考前后,为什么都喜欢去青楼?风花雪月的背后另有玄机

发布时间:2025-07-24 04:07  浏览量:1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每当提起古代科举,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寒窗苦读的书生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考生在经历严苛考试后,竟然有一个共同的去处,青楼。

更令人惊讶的是,青楼往往就开在考场附近,生意最兴隆的时候恰恰是科举考试期间。

这个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重视礼节的读书人会去光顾风月场所?

说起青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烟花柳巷,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青楼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候,跟风月场所半点关系都没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楼指的就是字面意思,用青色油漆装饰的楼阁,那是达官贵人家里最豪华的建筑。当时的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提到青楼都是在形容富贵人家的气派宅院。

这个词的含义在南朝梁朝发生了变化,有个叫刘邈的诗人写了句诗:"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青楼和歌舞伎联系在一起。

从那以后,青楼的含义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唐朝,青楼已经彻底成了风月场所的代名词。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青楼变成了娱乐场所,它跟一般的妓院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青楼里的女子个个都是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张口就来。

她们卖艺不卖身,想见她们一面,光有钱可不行,还得有真才实学。青楼的消费水平也是高得吓人,一般人家的子弟根本消费不起。

在古代社会,能进青楼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不风流枉少年"这句话在当时特别流行,年轻的读书人如果没去过青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才子。

但这种风流可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对于那些连赶考路费都凑不齐的穷书生,只能望而却步。

至于为什么考生们考试前非去青楼不可,得先了解一下古代科举考试有多变态。现在的高考再苦再累,跟古代科举比起来简直就是没得比。

首先说说考试前的准备,考生进考场之前,必须统一换上羊皮做的白衣服,看上去就跟剥了皮的羊一样,毫无尊严可言。

接下来的搜身环节更是让人崩溃,考官会把考生的头发全部打散,一根一根地检查,衣服的每个夹层都要翻个底朝天。

带进去的食物、笔墨都有严格规定,稍有不符就是一顿毒打。运气不好的还会被捆起来示众,最惨的是终身取消考试资格,十年寒窗付诸东流。

进了考场更是噩梦的开始,考生被关在一个两平米左右的号房里,这个小格子就是接下来三天的全部活动空间。

吃饭、睡觉、答题、上厕所,全都在这里解决,想想看,夏天的时候,几千个考生挤在一个大院子里。

各种味道混在一起,那场面简直没法形容。有的考生实在受不了,当场就晕过去了。考试的残酷还不止于此,科举的录取率低得吓人,往往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

大部分考生辛辛苦苦准备了十几年,最后连个举人都考不上。有的人考到头发都白了,还在为一个秀才的名额奔波。

这种高压环境对考生的身心摧残是巨大的,很多人考完试出来,整个人都是恍惚的,跟大病一场没什么两样。

在考场里憋了三天,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找个地方好好放松一下。酒楼太吵,寺庙太冷清,想来想去,只有青楼最合适。

更重要的是,古代书生们在青楼里能找到一种特别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不是简单的吃喝这类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经历了如此残酷的考试,身心俱疲的考生们,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理解他们的苦楚,倾听他们的心声。

青楼对考生的吸引力,远不止是一个放松的场所那么简单。对于这些十年寒窗的书生来说,青楼更像是一个精神避风港。

要知道,古代的读书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从七八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二三十岁,这期间基本上与世隔绝。

家里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连婚事都给耽搁了。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连个说话的异性朋友都没有。

考试一结束,离开了家族的监管,这些压抑已久的情感需求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了出来。

青楼里的女子恰好满足了考生们的这种需求,她们不仅长得漂亮,更重要的是有文化、懂诗词。

考生可以跟她们谈论诗词歌赋,可以倾诉心中的苦闷,甚至可以找到知音般的感觉。在青楼里,只要书生有才华,写得了一手好诗,就绝对能得青楼女子的青睐。

这种以才华论英雄的氛围,对考生来说简直是天堂。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因为家境贫寒而处处碰壁,但在青楼里,才华就是通行证。

有的考生因为一首好诗,就能让整个青楼的姑娘为之倾倒。这种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是他们在别的地方很难体会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青楼女子往往比一般人更懂得察言观色,更会安慰人。

考试失利的书生来到青楼,她们会用温柔的话语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考试成功的,她们会陪着一起庆祝,让喜悦加倍。这种贴心的陪伴,让很多考生把青楼当成了第二个家。

不少考生和青楼女子之间还发展出了真挚的感情,历史上有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是从青楼开始的。

虽然这种感情往往没有好结果,但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收获。

青楼对考生的意义,可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在古代,青楼其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交场所,甚至可以说是官场人脉的集散地。

想想看,能去青楼花销的绝对不可能是穷人,除了有钱的商人,就是当朝的官员和即将入仕的新科进士。

这些人聚在一起,喝酒作诗是表面,真正的目的是拓展人脉。一个刚考中的进士,如果能在青楼里结识几位朝中大员,那他的仕途可就顺畅多了。

青楼女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微妙,她们见多识广,消息灵通,知道哪位大人最近升官了,哪位大人失势了,哪个部门有空缺。

这些信息对于初入官场的新人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有的青楼女子还会主动为自己欣赏的才子牵线搭桥,介绍她们认识的达官显贵。

更绝的是,青楼还是官场潜规则的练习场。在这里,考生们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怎么跟上级打交道,怎么察言观色,怎么在酒桌上说话,这些官场必备的技能,都能在青楼里得到锻炼。

有的考生甚至把去青楼当成了一门必修课,不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是为了学习社交技巧。

当然,青楼的这种功能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有的考生为了巴结权贵,在青楼里一掷千金,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

还有的人沉迷于青楼的纸醉金迷,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青楼确实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这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里,他们能够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人,学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这种经历对他们日后的仕途发展,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古代考生与青楼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青楼不仅是考生们释放压力的场所,更是他们寻求精神慰藉、拓展社交圈子的重要平台。

时过境迁,古代的科举和青楼都已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十分值得品味。

信源:北青网 古代男子逛青楼都去做些什么?

信源:正北方网 揭秘古代青楼独特的“套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