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战神戚继光④> 戚继光浙东抗倭 | 卢如平
发布时间:2025-07-24 03:02 浏览量:1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更加猖獗。当时朝廷政治黑暗、官吏贪腐,阶级矛盾激化,倭寇与海匪、山贼、叛兵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势力大增。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在山东备倭颇有建树的戚继光得到重用,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正三品官衔。次年七月,他改任宁绍台参将,一代名将走上了东南抗倭前线。
浙东倭患
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始于元末,至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出没海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倭寇频繁在海上出没,北起辽东、山东,南至闽、浙、粤东,无不受到倭寇的侵扰。
正统四年(1439)五月,数千倭寇分乘40多艘战船进犯桃渚,他们攻破城池后大肆掠杀。一时之间,官方粮仓和百姓房屋都被倭寇烧毁洗劫一空。倭寇罪行灭绝人性,他们将婴孩绑在竿上,泼上滚烫沸水,在孩子痛苦啼号声中拍手狂欢,以此为乐。他们甚至用抓到的孕妇赌酒做乐,猜测腹中是男是女,然后破腹验证。
至嘉靖中后期,因海防废弛、卫所空虚,明军毫无战斗力,无法抵御倭寇的进犯,这使得倭寇愈发肆无忌惮。明朝官兵既无进攻之勇、又无防守之能,战场上即使数倍、数十倍于倭寇,也是十战九败。
以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战事为例:
区区百余倭寇从上虞爵溪所登岸后,深入东南沿海腹地,流窜打劫一个多月,居然如入无人之境。当这支流寇窜到南京城下时,仅剩53人。当时南京城驻有官兵12万人,可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侍郎陈洙却畏敌如虎,闭门不战,听任倭寇四处劫掠两个昼夜,抢够了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
其时,浙江东部台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府,无一例外地受到倭寇的侵扰。倭寇在烧杀劫掠财物的同时,还大量掠夺人口,“男则导行,战则令先驱。妇人昼则缲茧,夜则聚而淫之。”“每掳妇女,夜必酒色酣睡。劫掠将终,纵之以焚,烟焰烛天。”
台州府更是倭患的重灾区,辖区六县经常遭到倭寇的蹂躏,倭寇一旦登陆,如入无人之境,任意烧杀劫掠。
三箭退敌
在倭患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年轻的戚继光调任浙江,他追随浙直总督胡宗宪参加抗倭斗争,积极提出极具卓识的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戚继光就赢得了胡宗宪及其幕僚、明朝才子徐渭(字文长)的赏识。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经胡宗宪提议,29岁的戚继光担任宁绍台参将,就此肩负起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抗倭重任。
台州市博物馆里的戚继光塑像(右)资料图
宁、绍、台是倭寇入侵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宁波、绍兴二府,向来被称为浙江的咽喉。戚继光作为将门之后,不但胸怀报国热情,还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和高超的军事技能,他坚定地走上了抗倭前线。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800余倭寇进犯龙山所(今慈溪龙山镇),副总兵卢镗、副使许东望等率14000名官军迎战。官兵与倭寇的兵力比约为17:1。
两军在高家楼狭路相逢,倭寇分三路,由三个头目带领,挥舞倭刀肆无忌惮向十余倍于己的明军发起冲锋。万余官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
这奇葩画面,让戚继光既惊又怒,他心急如焚。“擒贼先擒王”,戚继光飞身登上高石,连发三箭,箭无虚发,直接射杀了三路领头的倭酋。剩下的倭寇大骇,这突发事件出乎他们意料,但是没有谁想再试试明军将领的箭法,倭寇掉头就跑。明军士气大振,纷纷掉头追赶,此战一举擒获倭酋辛五郎(日本大隅岛主之弟)等数人。胡宗宪大喜,将辛五郎等倭酋解送朝廷。
九月,前期逃跑的倭寇不甘此败,纠集千余人再犯龙山。另一名抗倭名将、浙江巡抚阮鹗亲督总兵俞大猷率官军2万余人迎击,官军倚仗兵力上的优势,击败了这批倭寇,并乘胜追击,接连取得缙云、桐岭二战胜利。
不料,明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追敌到雁门岭时中了埋伏,遭到前后夹击。各部明兵又犯了老毛病,纷纷抛下武器逃走。只有戚继光和台州知府谭纶所部没有退却。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定,使倭寇不敢轻举妄动。但因没有援兵,谭纶和戚继光所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经由乐清逃出海去。
在这次保卫龙山的战斗中,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第一次并肩作战。他们一见如故,结下了亲密的战斗友谊。从此他们同心御敌,转战东南十多年,直至最终荡平倭患。
初露锋芒
在实践中,戚继光认识到“倭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而卫所士兵战斗力低下,客兵军纪差,要想“大创尽歼”,就要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一月,戚继光起草了《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第一次正式向上司提出练兵的建议,认为“杀贼、练兵可以并行不悖”。可惜,他的这一建议并未引起上司的重视。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他再一次提出《练浙兵议》,他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说服上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
这一次,戚继光得到浙江巡抚阮鹗的大力支持,说他一直也想这么做。胡宗宪开始不认可,后来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于同年十二月将兵备佥事曹天佑所部 3000名绍兴籍士兵拨给戚继光训练。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台州沿海出现大批倭寇登陆。戚继光奉命从岑港回援台州,途中得悉,由于谭纶率军民顽强抵抗,倭寇转犯温州。戚继光马不停蹄,率部向温州推进,六战六胜,倭寇遁海而逃,戚继光回兵岑港战场。
次年四月,数千倭寇再度集结,从台州登陆,其中一股倭寇猛攻桃渚城。桃渚是从海上进入台州的咽喉之地,也是台州抗倭的主要战场。戚继光接胡宗宪之令,与时任浙江海道副使谭纶自宁波冒雨带兵启程,以柿枣充饥,沿途歼灭在桑洲、涌泉、章安的小股倭寇,急行军三百里于十六日夜赶到桃渚。
当时,桃渚军民在千户翟铨的指挥下,已坚守了七昼夜。戚继光暗中派数十名鸟铳手趁黑夜潜入桃渚城,加强防卫力量,大部队则埋伏于城的四周。次日一早,倭寇再次拼命攻城,城上突然旌旗蔽日,鸟铳齐发,四面伏军齐出,杀向倭寇。倭寇阵脚大乱,败退而逃,桃渚之围遂解。
四月十九日,300余名倭寇偷袭肯埠,戚继光率兵将其击溃。溃败的小股倭寇又逃至章安,隔江放火,企图招呼南岸栅浦的同伙来接应。戚继光命令部队分三路埋伏,待栅浦来的倭寇一登岸,他亲自击鼓组织冲锋,明军所向披靡,三战三胜。倭寇四散溃逃,一部分奔到江边,抢船逃往南岸,船少人多,溺死不少。另一部分逃往黄礁山,戚继光率兵追围黄礁山下,一鼓作气全歼此股倭寇。
此役,处州(今丽水)义士胡元伦冲锋在前,手刃数贼,身中数创,血战不移,力竭而死。战后,戚继光脱下自己的战袍,覆盖在胡元伦的遗体上,涕泪厚葬。
再追穷寇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二十三日,戚继光与谭纶等根据敌情商议,由分巡佥事曹天佑带兵屯黄岩,由谭纶带兵屯海门,而戚继光则带一部再解桃渚之围。
二十四日黎明,戚继光率兵至桃渚,在桃渚、菖埠、梅岙等处接连挫败来犯小股倭寇,擒斩上百人,并解救被掳百姓1000余人。残余倭寇无力再战,不得不冒雨乘夜逃往外海。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一日,戚继光与谭纶会师海门卫。戚继光根据情报分析,3000 余名倭寇屯巢在贾子(葭芷)、栅浦等地,这股倭寇出海必过海门,他要求海门卫守军严加防备。然而,守卫官兵却对这一指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及至夜半,数百倭寇趁着狂风暴雨偷袭卫城,待哨兵发现,已有30多人爬上城头。
戚继光闻警,飞奔上城,手挥双剑连杀数倭。随从大声疾呼:“主帅亲自冲锋了!”众将士受到感召,云集登城,谭纶也亲率卫士督战,众倭慌忙跳城逃回原巢。
戚继光判断,既然海门出路已堵上,且连日大雨,倭寇只有经新河从金清港出海一条路。于是,他请曹天佑率部驻扎新河城,自己与谭纶率兵预先埋伏于金清港。
倭寇大部果然乘船至新河金清港,结果被明军预先打在河里的木桩所阻。戚继光见机行事,一声令下,鸟铳、弓箭齐发,倭寇舍命登岸,又被赶入船中。几番拉锯战后,倭依船为险拒守,官兵施以鸟铳、火攻。经此一战,共计烧毁倭寇双桅巨船32艘,焚溺1000余倭寇,解救被掳百姓300多人。
部分倭寇舍船从南岸逃跑,戚继光对谭纶说:“贼胆落矣,宜急追之!”他与谭纶带兵冒雨涉水,一路追击倭寇,三天后追到了南湾。倭寇倚海岸高山而守,官军一番猛攻,俘贼首2人,斩首279级,部分倭寇逃到海涂,溺死不少。
五月十六日,余倭劫渔舟,欲趁夜入海,被戚继光派遣的把总任锦所率水军全歼。
五月十九日,戚继光率部会剿入侵宁海的倭寇,众倭不敌,纷纷奔船出港。戚继光督舟师出海追击,在猫头洋、清门洋前后二战,犁沉贼舟11艘,烧毁4艘,生擒9人,斩首数百级,救出被掳百姓5060余人。余倭又登岸逃到海游,屯聚海滨民房负隅顽抗,戚继光与牛天赐等率部全歼之。是年,倭患始平。
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二十四日再次解桃渚之围后,进驻桃渚城,看到城池破败,立即动员军民大规模修复城墙。他以军事家的眼光发现东北角和西北角“为薮泽,蔽塞不通”,成了死角。于是,他用官府空基易价作为费用,在两角创造性地各修筑了一座空心敌台,使桃渚“城上有台,台上有楼,高下深广,相地宜以曲全,悬瞭城外,纤悉莫隐”。
空心敌台的修建,大大增强了桃渚城的防御能力。这是戚继光军事实践的一个创举,是对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学的巨大发展,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为其晚年大规模建造北方长城空心敌台开启了先河。
本文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史料——
(明)《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二·国朝典汇》,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明)《倭变事略》,上海书店1982年版;
(明)《筹海图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明)《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
(明)《戚少保奏议》,中华书局2001年版。
本文由烟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提供,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