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持平:我画我书我说钱起和他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
发布时间:2025-07-21 19:40 浏览量:1
我画我书我说钱起和他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
陈持平
唐朝诗人钱起,字仲文,吴兴人。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他在唐朝天宝十年登进士第。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出现在应考进士的「省试湘灵鼓瑟」答题中,因此一举成名。唐代宗大历年间,有韩翃﹑卢纶﹑钱起﹑司空曙﹑吉中孚﹑耿讳﹑夏侯审﹑崔峒﹑苗发﹑李端十人,都有诗名,号称「大历十才子」。其中钱起年辈最高,名气最大。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
白话文的大意如下:
人们常常听说湘水的女神「湘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那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而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其穿透力是如此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这首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山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哀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号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瀚的洞庭湖。
曲终乐声寂静,却不见鼓瑟的湘灵女神,反见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峯,山色苍翠迷人。
钱起在「湘灵鼓瑟」诗歌中描绘了湘水女神在月夜中鼓瑟的情景。在诗中,「湘灵」在明月照耀下,面对湘江之水,优雅地弹奏瑟琴。琴声悠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江水也因此而停滞。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现出神秘又宁静的气氛。该诗中不仅描写了「湘灵鼓瑟」美妙的情景,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优雅的意象,表现出他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浪漫神话的想象。这首诗表达钱起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乃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之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即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他的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湘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钱起在开头两句就概括尚书省省试的考题旨意,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湘灵」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湘灵」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诗中的「空」字却表明「冯夷」并不了解「湘灵」的哀怨,反而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们,曾经领略过「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不禁悲从心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钱起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说明瑟声哀婉悲切,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之中。瑟声传到苍梧山野,感动了寄身苍悟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真是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
最后四句,钱起施展想象魔法,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方,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出「湘灵」弹奏的乐曲,随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漫漫洞庭湖。
最后终于出现全诗最精采最光辉的是二句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旧唐书·钱征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直指钱起的神来之笔。一是突然转折,使乐曲在高潮中突然中止,这是从全诗以湘水女神「湘灵」出现开始,又以湘水女神「湘灵」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
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峯青」如同横空出世,堪称「绝唱」。该诗前段运用想象力抒写「湘灵」女神的哀怨之情。之后又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画面上又还原一川江水,数峯青山。这极其简单的画面,给听诗的人留下了一个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是否「湘灵」的哀怨已完全融入了湘江漫漫的流水?是否「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身江上数峯青山?是否「湘灵」已经和大自然合为一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湘灵鼓瑟」的诗歌,随着湘江流水,给中国人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我也不知不觉,身入其境,有感而发,又书又画,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敬请欣赏。
流水传潇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The music flows with running water to the riversides of Xiang River.And It flies with saddened breeze through the Dongting Lake .
The music is over but the women do not appear .
And only several green peaks can be seen over the river.
(An examination paper of Xiang Spirit and Yun He Zi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