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鲜为人知的六言佳作,以景衬情,余味绵长
发布时间:2025-07-21 14:54 浏览量:1
人生天地之间,各种景物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落花无意,才子多情;细水长流,生命短暂。秋风起兮白云飞,古人笔下的秋景,从来不是单一的萧瑟气氛,它仿佛是时光精心酿造的陈年老酒,浓香里藏着岁月的回甘。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张扬,也难忘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温软。他们渴望海阔凭鱼跃地四处闯荡,同时还眷恋着柴门闻犬吠的安宁。唐末一位诗人就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首鲜为人知的六言佳作,以景衬情,余味绵长。
秋日思旧山
唐末 · 子兰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
十点五点残萤,千声万声秋雨。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诗的大意是:人说京城何等繁华热闹,谁知我竟在帝都客居漂泊。几点稀疏残萤,伴着淅沥秋雨,发出万千声响。
故乡远在白云缭绕的江边,那里曾是在风前月下吟诗的场所。想要返回却又迟疑不决,平生的抱负终究难以施展。
子兰,唐末五代诗僧,主要活动于唐僖宗以及其后的时期。他工诗善文,客居长安多年,后因战乱漂泊江南。子兰亲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分崩离析,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以及其后的朱温篡唐,让昔日繁华的帝都屡遭兵燹,几乎沦为废墟。
盛世不再、乱世漂泊的经历,成为子兰诗歌作品的主要特色,既有僧人的空寂之思,更有文人的家国之痛。这首诗层层递进,以秋日的残萤、寒雨等萧瑟意象,反衬出作者客居京城的羁旅愁思,更交织了思乡之情与怅惘之意,读之深感余味绵长。
起笔采用对比,“上国”即帝都长安,昔日繁华是世人共赞的盛景;“岂谓”二字陡转,道破残酷现实,帝都早已不是建功立业的乐土,而是困住身心的羁旅之地。
这种反差不仅让诗人从憧憬变成失望,更隐喻了盛唐气象已碎,乱世中的“繁华”不过是残存的幻影,而漂泊才是文人无法逃脱的宿命。
第二联转向景物描写,细腻地描绘了秋日萧瑟。“残萤”是秋夜将尽的微光,“十点五点”,极写其稀疏零落;“秋雨”是连绵不绝的愁绪,“千声万声”以听觉的密集,强化一种压抑感。雨声敲打着客居的窗棂,更敲打着漂泊者的心扉。
清人乔亿在《剑溪说诗》中评子兰:善以微物写大愁。此处的残萤、秋雨不仅写景,更是以具象景物承载抽象愁思,达到景语即情语的境界。
第三联由眼前场景转入回忆,乃是乡愁的具体投射。“白云江上”刻画出故乡的轮廓,或许是江南水乡,白云缭绕,江水悠悠,那里是诗人魂牵梦萦的安宁之地;
“月下风前吟处”,则是记忆中的诗意场景。曾在故乡的月下临风吟咏,何等自在。作者以虚景对比残萤秋雨,以往昔之乐对比今日愁苦,乡愁便在虚实交错中,显得愈发浓烈。
结尾展现出诗人心中的矛盾抉择,点出其深层隐痛。“欲去”是对故乡的渴望,是逃离乱世的本能;“不去”是对理想的执念。“平生所伫”即平生所期盼的抱负,或为建功立业,或为以文济世。
“迟迟”二字,写出一种无奈的挣扎,乱世中既无实现抱负的土壤,又无法洒脱归去,传达出一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困境。作者不仅写出了一个漂泊者的乡愁,更映照着唐末乱世文人所处的困境,在繁华落尽的废墟上,他们既放不下对理想的执念,又割不断对安宁的渴望。
六言句式介于五言的紧凑与七言的舒展之间,适合表达绵长、沉郁的情感。全诗八句,两句一换韵,采用仄声韵脚,宛如秋雨一般连绵却不显滞涩,更与思乡的悠悠心绪契合。
全文意象丰富,运用合理,“残萤”象征残存的希望与生命的微弱,“秋雨”代表无尽的愁绪与乱世的阴冷,“白云”暗示故乡的纯净与安宁,“风月”表达往日的诗意与自由。这些意象共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