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绀弩寄赠梁羽生的佳作, 开篇宛如奇峰突兀,颈联尤其引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5-07-21 14:54 浏览量:1
文学创作是眼与心的共舞,也是力与魂的同燃。作家需有捕捉微风燕子斜等创作素材的敏锐视角,寻常处见波澜,细微中藏丘壑;亦要有穿透感时花溅泪等表象的共情,让草木含情,山河有语。
才子们还要有非凡的气质,既要练就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沉潜,更需一语天然万古新的赤诚。一言以蔽,创作不过是用一颗滚烫的心,把人间烟火化为可以回甘的陈酿。下面分享聂绀弩寄赠梁羽生的佳作, 开篇宛如奇峰突兀,颈联尤其引人深思。
赠梁羽生
现当代 · 聂绀弩
武侠传奇本禁区,梁兄祝酒又茶余。
昆仑泰岱山高矮,红线黄衫事有无?
酒不醉人人怎醉,书诚愚我我原愚。
尊书只许真人赏,机器人前莫出书。
诗的大意是:武侠传奇原本是创作禁区,梁兄却利用饮酒品茶的闲暇时光,就完成了一部部鸿篇巨著。小说中的昆仑、泰山的高矮有何意义?红线女、黄衫客之类的故事是真是假?
酒本不醉人,人为何会醉?书本诚然可能愚弄我,我却甘愿被这样愚弄。您的大作只配可以理解的人群欣赏,在无知的机器人面前,根本不必拿出如此好书。
聂绀弩与梁羽生的交情,藏着太多不合时宜的默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左翼文人与通俗作家的圈子泾渭分明,聂绀弩却不时地翻阅《新晚报》,因为其中连载了梁羽生刚写完的《萍踪侠影》。
聂绀弩曾因一篇杂文而被批判,不过他却毫不在意,反而对被视为封建余孽的武侠传奇另眼相看。梁羽生刚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时,初衷是为了填补版面,没想到却在聂绀弩这里找到了第一个懂行的读者,后来便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开篇宛如奇峰突兀,立刻便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武侠传奇本禁区,梁兄祝酒又茶余。”聂、梁二人常聚在一个小茶楼,诗人一边喝着劣质米酒,一边饶有兴趣地倾听对方讲述写作过程。梁羽生后来回忆那段交往时曾说:聂公懂我,他知道我写江湖,原是写人间。
“昆仑泰岱山高矮,红线黄衫事有无?” 颔联引用了梁羽生小说里的场景和人物。昆仑是《白发魔女传》里练习霓裳纵马的雪原,泰岱是《七剑下天山》中侠客们议事的秘境。聂绀弩仿佛在告诉好友:山岳的高矮不是重要问题,关键的是它能不能托举为国为民的分量。
红线女是唐代传奇里的智侠,她深夜潜入节度使帐中盗走金盒;黄衫客是《霍小玉传》里的义侠,他气愤才子李益负心,当场绑了他去见垂死的霍小玉。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极具解纷息争的智慧,聂绀弩认为这些故事无论虚构与否,可是其中"义"却比史书里的"忠"更加实在。
颈联尤其引人深思,“酒不醉人人怎醉,书诚愚我我原愚。”聂绀弩生活的时代,正流行深刻与严肃的论调。武侠被批麻醉民众,读者仿佛都该捧着理论书籍才算清醒。聂绀弩则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让人感到陶醉,并能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作者又以一个"愚"字,反讽那些批评家,他们读不懂武侠里的"义",就说读者"愚";读不懂杂文里的"痛",就说作者"狂"。梁羽生也说:最好的读者甘愿被故事欺骗,因为他们懂得其中藏有真情。
“尊书只许真人赏,机器人前莫出书”,结尾富有远见。当时一些言行举止类似机器的评论家拿着教条当圣经,他们批评武侠小说宣扬封建,还说杂文不够革命,眼里只有标签,没有人心。聂绀弩偏要划一条线: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不必多费口舌。
读罢全诗,想必各位都会有所感悟。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绝非流于表面的抱团取暖,而是以各自独运的笔墨,在同一片精神沃土上深耕细作。待到枝繁叶茂时,于笔墨耕耘处相逢一笑,举盏共饮,并一起怀念最初的赤诚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