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属于中国历史吗?在忽必烈写给日本的一封国书中,找到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19 03:27 浏览量:1
有意思的事很简单,元朝存在与否、属于中国历史与否,好像从来不是难题,偏偏时至今日却时不时被人翻出来争个不停!谁都耳熟能详,元朝乃成吉思汗之后所建,大漠铁骑,席卷欧亚,横扫汴梁。但到底元朝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有些人铁口直断说,那不过是蒙古人跨国的大殖民地,哪里谈得上传承中华?可细看历史,每次都不大一样,总有点让人琢磨不透的小细节躲在尘封的国书、泛黄的史载中,让人琢磨着怪有意思的。
有一封国书,忽必烈写给日本幕府。他站在帝国巅峰,纸上的自称是“中华皇帝”。这种表述要放在今天,没准还有人觉得武断,可在当时,蒙古统治者为何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把自己盖上“中国”这层印记?他是真的认同了中华,还是另有深意?要说忽必烈,他可不是第一个在官方文书用“中国”这个词的蒙古人。自成吉思汗西征之后,蒙古诸王对于“中原”、“中国”的称呼,其实已经成了他们对所占地区的统称,但忽必烈的身份转换,可比以往更不含糊。
1260年,忽必烈刚上台时,汉儒学校就立了起来。他连哄带劝亲自听课,不止是显示“皇帝爱儒”,连子孙后代都要跟着学汉语、背儒家经典。蒙古贵族暗地里骂归骂,最后也只能由着他去。那时候,他们更喜欢以鞭策为贵,自由豁达。让孩子坐塌实了背书?想都别想吧!不过忽必烈实在是太倔,他顶着压力坚持汉化,一路搞孔庙、选汉臣,什么刘秉忠、许衡都扶上高位,非但没弱化政权反而越做越稳。
问题在于,他并没有完全放下蒙古调调,比如蒙古语还是朝廷里的官方语言。大部分大事要决策,也还是自己的老亲信先说了算。汉官跳得再高,也很难真入权力的核心。也不奇怪,毕竟脚下疆土实在太大,非汉族的官员、商人和士兵遍地,文化断层挺严重的。可是慢慢的,忽必烈似乎开始琢磨,光靠打铁骑压服中原,服不了百姓。要讲长治久安,心里不得不多装进点儒家那一套。那种“家天下”的认同感,真不是靠马鞭挥出来的。
往外看,很有趣。他的国书里直接说:“时通中国。”看起来早早就把自己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放一块了。他的孙子仁宗后来干脆明说:“我虽是胡人,实则是中国天子。”可见元朝后段,蒙古贵胄们对“中华正统”的认同,已经成了自身定位的一部分。
不过有点矛盾的是,虽然嘴上这么讲,元朝很多制度又不像传统华夏那么规整。科举搞是搞了,但给蒙古、色目人开的绿灯远大于汉人。真要说平等,肯定也谈不上,倒有点像一锅混杂的百味粥。可能这就叫过渡吧?谁一年就能扭转人心呢?
说到国号,“元”绝非随便起。据史书记载,刘秉忠等一帮大儒都参与了讨论。“大哉乾元”,这个词出自经书,几百年前被宋儒奉为圭臬。忽必烈选它,多少也有点向汉地儒生招手——我们不是要推翻所有传统,只是要装上新的发动机。
但这也不全然是心甘情愿。哪有人不想以自己的名字开辟新世界?可现实里,借古训行新政,往往才是最便宜有效的招。元朝重用程朱理学,内容上没什么新花样,却让新旧知识分子都能安心,平稳地坐到官场里,也好维持秩序。这一点似乎不容置疑,倒像是在拿明面上的正统来给自己背书。
元朝官员编《宋史》,脱脱为首。这个举动也真是妙,把宋朝“正统”明明白白拉到自己账下。不但没有怎么涂改粉饰,连对蒙古不太好的内容也照录不误。这种自信,要么是自大到极点,要么是真心觉得谁规定只有汉人才配当正统?史官照录了,前朝留名了,后人舒服了。
工夫做到了理论上,再落到细枝末节,有时又不那么理想。科举还行,经常被控制着名额。蒙古贵族和色目官员明显高人一等。倒也有汉人入仕,一抓就是一大把,比如元曲四大才子,谁敢说他们不是自己人?但别忘了,某些行情却都还是让蒙古语、波斯语那些占了优势。好像文化认同就像翻硬币一样,时而正面,时而反面。
地方政令方面值得琢磨。三省六部制挂羊头卖狗肉。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缝缝补补全用了,但权力分配偏偏向着外来统治者。这叫啥?理论一套、现实一套,瞧着和前朝一脉相承,实际上深藏门道。但不得不说,行省制算是一大发明,后来明清都离不开这个模式。实际效率提升了,但某些汉人精英可能感情上不大舒服。
经济上,茶马互市、纸币,宋代怎么搞的,元朝就怎么延续着。交子变成中统钞、至元钞,听着还挺新鲜。但印得太多,通货膨胀还是收不住闸。学会一个经验教训?骗谁啊。明朝初年,朱元璋看起来吸收了教训,纸币、银两并行。搞法虽然变了,元朝的试错精神也是掰不掉的格式塔。
元朝医学、天文方面也有拿得出手的。郭守敬弄出来的《授时历》,比欧洲同行快上不止一筹。太医院搞出来,回回药物院也开张。医学理论、回回药材进口混在一块,比宋朝还国际化。你说继承,也说得过去;你说创新,似乎也不假。
类似元曲,明明杂剧基础在宋,到了元朝成了巅峰。赵孟頫画画,山水里藏着蒙古草原的影子。你要咬定这不是中国的诗画,那明代董其昌怎么看都该“另起炉灶”,可是偏偏就受影响。从这点说,文化传承就像接力赛棒子,换了手,可路还在向前。
元朝其实多元得不像话。朝堂一堆多语言,蒙古语、汉语、波斯语、回鹘文混一起。宗教也是,《萨迦八思巴》入主,藏传佛教吃香。官方不是汉人一个大锅饭,谁都能勺上一瓢。这是主动策略还是没办法?估计都有点。
说到饮食也是,涮羊肉、葡萄酒、香料炒菜,胡风汉俗搅在一锅。服饰也有蒙古袍子、皮靴混搭,“东拼西凑”出元代时髦。城建更绝,大都(北京)的格局,蒙古理念和汉式对称混合起来。游牧人和定居人风水轮流转,这风格一直传到后来的城市规划里。
其实,好多制度、文化传下来,到了明清照用不误。行省制变布政使司。十三布政司就是从元朝行省借来的腰牌。云南土司制度延续几百年,元朝收编西南多民族地区,扩张出来的版图一直在。
钱币政策走了弯路,后人看笑话居多,但明朝用并行制吸收了元末的教训。泉州成最大港口,海丝路线越走越宽,郑和的船队不就是在元朝的旧航路上顺势起航的吗?可话说回来,元末乱了,纸币崩盘,大批百姓依旧苦不堪言。
戏曲、画法、天文、官制,哪一项都和前朝沾边。别以为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和中国正统没关系。明明元朝自己最清楚,硬生生地要打上“中华”的标签。可是,是不是做了这些就是认同呢?有些地方他们只是在装样子,习惯留一点蒙古人的自豪和疏离感。表面努力认同汉文化,骨子里还是有隔阂。可谁又能说这就不是一种融合方式了呢?老实说,谁也不能彻底给元朝下定义。
总是有人说,元是外族,没资格拽“正统”。可对照真史实,没那么简单。蒙古统治者的脚步,真真切切迈进了中国历史的主线,留下的影子和沟壑都无法抹去。
元朝时代,冷不丁夹杂出许多前后不一的表现。比如,朝廷比谁都爱提正统,现实里又少不了歧视和壁垒。正因为矛盾、繁杂,反倒更显真实。其实,哪个王朝不是边学边改、边融合边抗拒?越细翻历史,越能体会到元朝既具“外来”气息,又根植于“中华”泥土,这种迷离的双重身份,是它强大与脆弱并存的见证。
如今那些争论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的说辞,大都隔着时间迷雾。真正重要的,其实是:谁能否认元朝的一砖一瓦没有留在今日大地、画卷、制度、甚至名字里?没人能抹平这些痕迹,这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