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刘畅横尸街头,蒋长扬永不知,正直的张谦为何要临阵反戈?

发布时间:2025-07-15 16:35  浏览量:1

谁能想到,蒋长扬和圣人熬了这么多年,费尽心机布的局,最后竟栽在张谦手里?

这位被所有人看好的才子,反手一刀,不仅让大计彻底泡汤,连蒋长扬都差点丢了性命。

朝野上下全懵了:张谦明明有才又有骨气,怎么就背叛大义,投靠了宁王?

其实答案藏得并不深——就藏在刘畅倒在街头的那一刻。

那时候,宁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蒋长扬和圣人一直忍着,偷偷攒劲想扳倒他。可就因为下决心彻查户部贪腐,领头的陆楚一家就被斩草除根,满门鲜血淋漓。

圣人看着这惨状,知道不能再忍了。他打定主意,等春闱结束,必须把宁王势力连根拔起。

春闱考场里,张谦是最出挑的一个。

他看着温文尔雅,肚子里的墨水能淹死人,连圣人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徐祭酒都对他另眼相看,直说“这小子肯定能中状元”。

放榜前,宫里就有人跟圣人提:“得把张谦拉过来,是个好苗子。”可见他的名气有多响。

正因为这份才华,他被推到了扳倒宁王计划的正中心。

他知道何惟芳、蒋长扬偷偷给寒门学子送灯油、帮他们熬夜读书的事;烧尾宴那天,更是要带着众学子读经典,当众痛骂宁王的恶行。

可谁能料到,这位天天把圣贤书挂在嘴边的才子,早就在暗地里给宁王磕了头?

他亲手杀了把他当亲徒弟的徐祭酒,让圣人铲奸的大计瞬间碎成渣,多少忠良当场倒在血泊里。

一个读着“仁义礼智信”长大的读书人,怎么就走到这一步?

刘畅的结局,或许能说清几分。

宁王虽然暂时占了上风,给蒋长扬扣了“逆臣”的帽子,把圣人捏在手里,可终究没笑到最后。

宁王倒台后,刘畅想通了,打算抛开过去,跟李幼贞好好过日子。

可就在他跟李幼贞说“以后咱好好过”的时候,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影猛地撞过来——一把刀瞬间刺穿他的胸膛,血哗哗地流。

行凶的人看着他倒下,嘴里反复念叨:“奸佞死了……没人害我了……我肯定中状元……”

不少人猜,那疯子就是张谦。

早年刘畅曾用毒酒害他,他虽然没死,脑子却好像出了问题。

就算那不是张谦,那份扭曲的心思,也跟张谦一模一样:都是对科举功名魔怔了。

张谦是真有本事。

可他考了九次,九次都名落孙山。

为啥?因为科举的权柄,早被那些门阀大族攥在手里了。

世家子弟哪怕是草包,靠祖宗荫庇也能当官;寒门学子就算有满肚子学问,也只能在榜前哭。

张谦心里那股不甘,早就烧得像团火:难道生下来就注定了一辈子?

为了中举,他啥都愿意干。

哪怕跟恶魔做交易,哪怕把自己的骨气踩碎,哪怕脚下堆着别人的尸体——张谦早就被“中状元”这个念头逼疯了。

人活着总得有点奔头,可奔头要是变成了死心眼,路就走歪了。

张谦就是这样——考不上的挫败,早让他不信“凭本事吃饭”这回事了。宁王的人一威胁一利诱,他心里那点底线立马碎了。

那时候他眼里只有“中状元”,早忘了读书是为了“帮百姓”,更不管这一步会害死多少人。

后来金榜揭晓,张谦真的成了状元。

可愿望实现了,他脸上半分笑都没有,只有震惊,甚至有点被耍了的愤怒。

原来,当状元这么容易——只要给强权跪下就行。

回头想想自己寒窗苦读的那些年,简直像个笑话。

原来“凭才学立身”,竟是世上最假的话。

信仰塌了,他只能在歪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疯疯癫癫,一辈子就这么毁了。

所以啊,人可以有追求,但不能太强求。

一旦追求变成了死磕的执念,就离掉进坑里不远了。

记住,所有目标都该扎根在正经的理想里。

靠卖灵魂换来的“成就”,最后都会变成扎向自己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