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明:这样子,才是《红楼梦》开头的样子,凡例与第一回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16 01:33  浏览量:1

这样子,才是《红楼梦》开头的样子:著名作家唐国明《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批注本,凡例与第一回在线

【正文在本文第一张图片下】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则当两组数中间的等差数项数m为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自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b=dn²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凡例(来源于甲戌本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p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bǒ)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zàn)“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jí),又有十二支曲可考。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之(注:此字原为“子”,应为“之”。)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此书只是着意于闺(guī)中,故叙闺(guī)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注:此段仅甲戌本有。)

此书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zhuàn)此《石头记》一书也,此书开卷第一回故曰‘甄(zhēn)士隐梦幻识通灵’。” (注:此句原为:此书开卷第一回,“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应为——此书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此书开卷第一回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又因何而撰(zhuàn)此书哉?(注:此句原为“又因何而撰是书哉?”应为“又因何而撰此书哉?”)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考较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至大无可奈何之日,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也。(注:此句俞平伯本、红会本为: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程本为: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综合诸本,应为“至大无可奈何之日,实愧则有馀、悔则又无益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lài)——上赖(lài)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wán)绔(kù)之时,饫(yù)甘餍(yàn)肥之日,(注:饫甘餍肥,成语,指吃得饱,吃得甜,吃得肥胖。)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guī)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chuán)蓬(péng)牖(yǒu),瓦灶(zào)绳(shéng)床,(注:茅椽蓬牖,成语,意为屋顶、窗子都是用茅草、蓬蒿搭盖。形容居住条件简陋,生活贫困。茅,指盖屋的草;椽:架在屋顶檩木上的木条。牖:窗户。蓬牖:用蓬草编成的窗户。瓦灶绳床,成语,也为绳床瓦灶。用绳结床,以瓦为灶。是指简陋的生活用具。形容非常贫穷。瓦灶:土坯炉灶。绳床:即交椅,也叫胡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jīn)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不用假语村言,敷(fū)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zhāo)传,(注:昭传,指流传。)以破人愁闷、悦人之耳目哉,不亦宜乎?(注:此句原为:亦可使闺阁昭传,以悦人之耳目哉,破人愁闷,不亦宜乎?——应为——亦可使闺阁昭传,以破人愁闷、悦人之耳目哉,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guī)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guī)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guī)友闺(guī)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yán)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mán)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chī)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书(注:此处原为“此回”应为“此书”。)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之本旨。

第一回甄(zhēn)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guī)秀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ān)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huò)。

原来,当年女娲(wā)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jī)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wā)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gěng)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jiē)悼之际,(注:嗟悼,指哀伤悲叹。)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chǔn),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chǔn)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chǔn),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xié)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注:永佩洪恩,指永远记住别人的恩德、恩情。)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shì),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xié)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chǔn),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diǎn)脚而已。(注:这里的“踮脚”比喻石头的质朴和笨拙,暗示其尚未达到奇贵之处。也是废物、没用的意思。只配人用脚踩踩的作用。)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zhòu)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xù)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juān)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xié)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zān)缨(yīng)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注:紫芸轩,文中并没出现,此处脂批与后几处应是指绛芸轩。或是另一稿用过此名。)】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xié)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huò)。”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去了。(注:此处程本、俞平伯本、红会本缺“去了”,根据周汝昌本补。)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jī)崖青埂(gěng)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xié)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jì)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qìng)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guī)阁琐(suǒ)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yú)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chī),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chī)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zhuì),又有何难也?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shàn)谤(bàng)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huì)污臭,涂(注:此字戚本、蒙本、红会本为“屠”。俞平伯本为“荼”。 甲戌本、梦稿本、郑庆山本、周汝昌本为“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bō)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注:亦,在这里做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此句俞平伯本、红会本为“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程本为“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且鬟(huán)婢(bì)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niè)迹,不敢稍加穿凿(záo),徒为哄(注:此处俞平伯本为哄,红会本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也。(注:程本此句为“至失其真。”)【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zhé)、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fū)粉、千皴(cūn)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注:背面敷粉,亦为背面傅粉,又称背面铺粉,本是绘画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处理方法,就是在作画的绢面上涂一层铅粉,然后再作画,从而把画面衬托得更加清晰、鲜明。这种绘画手法被借用于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写作技巧,通常指作者要表现的是甲,却不写甲,而借助于对乙的描写,通过乙突出甲。指的就是文学创作里的衬托手法。另外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也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miù)。】【甲戌眉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jiù)。(注:巢臼,原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比喻旧有的老格式、老套路、老套子。也喻指地狱、牢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注:此处程本、红会本为“事”。俞平伯本为“世”。)去愁之际,把此一顽,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比那谋虚逐妄,胡牵乱扯(chě),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亦不更令世人换新眼目。(注:此句原为“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应为“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比那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亦不更令世人换新眼目。”谋虚逐妄,成语,其含义是指追求一种不存在或不合理的事物。“谋”表示谋求,“虚”指的是不真实,“逐”意味着追逐,“妄”则是不存在。)我师意以为何如?”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cǔn)半晌(shǎng),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细(注:此处程本、红会本缺“细”。根据俞平伯本补。)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nìng)、贬恶诛邪(xié)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sòng)德,眷(juàn)眷(juàn)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此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后因空空道人再从青埂峰石头下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细看一遍,见又多了不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乃重抄《石头记》,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处。托曹雪芹于悼红轩(xuān)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注:此句原为“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增添为——“后因空空道人再从青埂峰石头下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细看一遍,见又多了不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乃重抄《石头记》,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处。托托曹雪芹于悼红轩(xuān)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增添,是为免去与《红楼梦》最后交待的,离空空道人第一次抄录后,再从石头下经过,“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便又抄了,仍袖至那繁华昌盛的地方,”“寻个世上无事的人,托他传遍。”,先找到贾雨村,后经贾雨村推介,找到曹雪芹,所以应添改此句,才能让《红楼梦》前后头尾意思不矛盾,而达到前呼后应,首尾相连的圆圈结构艺术高度。)纂(zuǎn)成目录,(注:纂,本处是编辑的意思。也指妇女脑后的发髻。)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xiē)子又系谁撰(zhuàn)?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chī),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注:红会本、俞平伯本、程本缺此整句。根据郑庆山本补。)

出处(注:此处红会本、俞平伯本为“则”。郑庆山本为“处”。)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注:此句程本为“《石头记》缘起既明,正不知那石头上面记着何人何事,看官请听。”)按那石上书云:【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chāng)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chāng)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yān)。】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huàn),【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huàn)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zhēn),【甲戌眉批:真。后之甄(zhēn)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嫡(dí)妻封氏,情性贤淑(shū),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只(注:程本、俞平伯本、红会本缺“只”。根据周汝昌本补。)因这甄(zhēn)士隐禀(bǐng)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注:此处红会本为“乳名唤作英莲”。程本、俞平伯本为“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矇眬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xié)了这蠢(chǔn)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chèn)此机会,就将此蠢(chǔn)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niè)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pàn),【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有绛(jiàng)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chì)瑕(xiá)宫神瑛(yīng)侍(shì)者,日以甘露灌溉(gài),这绛珠草便(注:此处红会本、俞平伯本、程本为“始”。庚辰本为“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竟仅(注:此处程本“仅仅修成女体”。俞平伯本、红会本为“仅修成个女体”。周汝昌本为“竟修成个女体”。综合诸本应为“竟仅修成个女体”。) 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shàn),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gài)之德,故其五衷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shì)者凡心偶炽(chì),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因此绛珠仙子也意欲下凡,也来至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警幻亦曾问及,(注:此句原为“警幻亦曾问及,”应增添为“因此绛珠仙子也意欲下凡,也来至警幻仙子案前挂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gài)之情未偿,趁(chèn)此倒可了结的。’(注:从“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至“趁此倒可了结的。’”这段程本无。)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都要下凡,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注:俞平伯本、红会本此句为“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程乙本为“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程甲本此处为“今日这石复还原处,你我来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根据前后意思、综合诸本,此句应为“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都要下凡,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眼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为琐(suǒ)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注:此处程本无,俞平伯本、红会本为“诗词篇章”。周汝昌本为“诗酒词篇”。)而已;至家庭闺(guī)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xiè)其(注:此处俞平伯本、红会本缺“其”。根据周汝昌本补。)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chī)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道人道:“趁(chèn)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chǔn)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niè)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zhēn)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chǔn)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chī)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犹(注:此处红会本缺“犹”字。根据周汝昌本补。)稍能警省(xǐng),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xiè)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xiè),但适(注:适,指刚才。)云‘蠢(chǔn)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问此物,你(注:此处原缺“你”,应补。)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juān)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注:此处周汝昌本为“写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注:此字红会本、俞平伯本、程甲本为“内”。程乙本、周汝昌本为“中”。)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门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lài)头跣(xiǎn)脚,那道则跛(bǒ)足蓬(péng)头,疯疯癫(diān)癫(diān),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面(注:此处红会本、俞平伯本、程本缺“面”。根据周汝昌本补。)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chè)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chī),菱(líng)花空对雪澌澌(sī)。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huì)知者。】便是烟消火灭时。【甲戌侧批:伏后文。】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jié)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máng)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消(注:此字红会本、俞平伯本、程本为“销”。周汝昌本为“消”。)号去。”那僧道:“最妙,最妙!”

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cǔn):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这士隐正痴(chī)想间,(注:此字红会本、俞平伯本、程本缺“间”。根据周汝昌本补。)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本是诗书仕宦(huàn)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yān)蹇(jiǎn)住了,(注:淹蹇,这里指谓艰难窘迫,坎坷不顺。另有表示傲慢和停留、阻滞的意思。)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zhù)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彼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自携(xié)了雨村(注:此处红会本为“自与雨村携了,”程本、俞平伯本为“自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得忙起身谢罪道:“恕诳(kuáng)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注:诳驾,指因故不能陪侍客人时,向客人表示歉意的用语,相当于“失陪”。)雨村忙躬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jí)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sòu)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xié)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zhēn)家丫鬟撷(xié)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bì)巾旧服,虽是贫穷,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lánlǚ),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zhēn)家之婢(bì)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lián)(注:香奁,指杂置香料的匣子,也指妇女的妆具或闺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zhuàn)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liǎn)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chóu)?(注:俦,本义指伴侣。也指同类,辈。表示疑问,相当于“谁”。)蟾(chán)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dú)中求善价,钗于奁(lián)内待时飞。(注:“玉在匮中求善价”源自《论语·子罕》:书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钗于奁内待时飞”源自宋代《太平御览》,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甲戌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岂敢,不过是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bì)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注:此处红会本为“厚爱”。程本为“谬(miù)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房中来。(注:此句原为“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根据前后意思应为“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房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yáo)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zhēn)慢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gōng)献斝(jiǎ)起来。(注:此处俞平伯本、红会本为“飞觥限斝起来”。飞觥限斝,指宴席上宾主按酒令规则频繁举杯、罚酒的热闹情景。 限斝:是指依酒令限定罚酒。程本为“飞觥献斝起来”。飞觥献斝,成语,指频频举杯,比喻饮酒畅快尽兴的热闹场面。又作飞觞走斝。觥、斝,指古代的酒器。)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zhào)已见,不日可接履(lǚ)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zhēn)一斗为贺。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lài)卖字撰(zhuàn)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wéi)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miù)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甲戌眉批:写士隐如此豪爽,又无一些粘皮带骨之气相,愧杀近之读书假道学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也!”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了三鼓,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gān)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都中去,(注:此处红会本为“神都”。程本、俞平伯本为“都中去”。)使雨村投谒(yè)个仕宦(huàn)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放社火花灯,半路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kǎn)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tuǒ),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的一月,士隐先就得了一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注:孺人在古代,主要指代大夫的妻子、王的妾、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并且也可以作为对妇人的尊称。)不料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南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zhēn)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lì)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diē)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粮夺地食,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shé)变了,便携(xié)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蒙双行夹批: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shé)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jià)穑(sè)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发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xià),急、忿(fèn)、怨、痛,(注:此处程本、红会本、俞平伯本“怨痛”。周汝昌本为“悲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bǒ)足道人,疯癫(diān)落脱,麻屣(xǐ)鹑(chún)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zhǒng)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chī)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了便是好,好便是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hù)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péng)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bìn)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昨日黄土陇(lǒng)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bàng),【甲戌侧批:甄(zhēn)玉、贾玉一干人。】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shè)、雨村一干人。】昨怜破袄(ǎo)寒,今嫌紫蟒(mǎng)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jūn)一干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bǒ)道人听了,指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说一声“走罢!”(注:此句俞平伯本、红会本、程本为: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周汝昌本为:士隐便笑一声“走罢!”综合诸本,应为:士隐便笑说一声“走罢!”)【甲戌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当下烘(hōng)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zhēn)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了。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了,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xīng)袍的官府过去。丫鬟倒发了个怔(zhèng),自思:“这官好面善,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得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xià)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通过“零乡”这一概念,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编辑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另外,唐国明在数学上——

一、发现论证了等差数列3个新规律

1、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2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假如一组数为a、……、a+(n-1)d;另一组数为a+nd、……、a+(n+n-1)d,则:

b={【(a+nd)+[(a+(n+n-1)d)]】×(n÷2)}-[a+(a+(n-1)d)×(n÷2)]= d×n²。

若a前与a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n+ n²),即:b= dn(1+n)=d(n+ n²),如4前的1、2、3与4后的5、6、7,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的9、10、11与12之后的13、14、15,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2、4、6、8、10与12之后的14、16、18、20、22,和差就是数差2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60。如100之前的91、94、97与100之后的103、106、109,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36。如16前的1、4、7、10、13与16后的19、22、25、28、31,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90。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后等差数列为:(a+ d) 、……、a+nd;则:

b= { [ (a+d)+(a+nd)]×(n÷2)}-{ [ (a-nd)+(a-d)]×(n÷2)}= dn(1+n)=d(n+n²)

同样可推导出,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如4、5、6前的1、2、3,与4、5、6后的7、8、9,和差就是:数差1×[(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的平方]=18。如“14、16、18”前的6、8、10、12,与“14、16、18”后的20、22、24、26;和差就是:数差2×[(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4)+两边数组项数4的平方]=56。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a+d、……、a+(m-1)d”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a+d、……、a+(m-1)d”后等差数列为:a+md 、a+md+d、……、a+md+(n-1)d;则:

b= { [ (a+md)+【a+md+(n-1)d】]×(n÷2)}-{ [ (a-nd)+(a-d)]×(n÷2)}= dn(m+n)=d(mn+n²)

综上所述,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dn(m+n)=d(mn+ n²)。若中间,间隔等差数,项数为0,即m=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必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

2、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与另一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相等。如:2、4、6、8与10、12、14、16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等于15、17、19、21与23、25、27、29,两组数之和的和差,都是32。

3、从1开始的,项数相同、数差是2,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如1、3、5和7、9、11,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9:27。如1、3、5、7、9、11与13、15、17、19、21、23,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36:108。【可以不看的简单证明:设每组数的项数为n,即{ [1+【1+2(n-1)】]×(n÷2)}÷{(1+2n)+ [1+2n+2(n-1)]×(n÷2)}=1/3。】

二、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一对素数对称分布于任意大于3的整数左右两侧,且这两素数之和是此整数的2倍。即 t=[(t÷2)-q]+[(t÷2)+q]。 这一发现为哥德巴赫猜想1+1形式的成立提供了确定的支持。

三、 开创性的将3x+1猜想拓展为哲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有的生成过程。通过“奇变递增为偶”和“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指出任何大于0的自然数最终都会落入一个特定的类似于3x+1猜想,“奇数x乘3加1,奇变递增为偶”和“偶数除以2的n次方,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下,产生的4、2、1数字循环圈中,形成一种“万有总在途中”的通变模式。即:

……2x ↔ x ↔ (3x+1)÷2ⁿ ↔ …… ↔ 2ⁿ ↔ 4、2、1……

从而推导出宇宙星系万有的诞生与演化,不可能来自于爆炸,而是遵循类似于3x+1猜想“奇变递增为偶,偶变递减为奇”的圈套生成,最终归于“4、2、1”循环模式的形式。即:宇宙不始于爆炸,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扩散造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