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退休前,我把团未来五年的路都铺好了
发布时间:2025-07-13 01:16 浏览量:1
越剧舞台上的水袖一甩,是半世纪的风华;剧团办公室的灯光一亮,是十五年的担当。2025年,当方亚芬迎来自己的本命年,这位当了15年越剧一团团长的"方妈妈",即将卸下行政职务。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她早就策划好的"交接仪式"——早在几年前,她就开始为剧团的"后方亚芬时代"铺路了。
从"方公主"到"漂亮外婆":她把剧团活成了家
"当年袁雪芬老师总说'吃亏是福',现在才算咂摸出味道。"方亚芬常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感慨。2011年刚当团长时,这位舞台上众星捧月的"方公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降咖":把重头戏的主演机会让给年轻人,自己甘当绿叶演配角,甚至在《梁祝》这样的经典剧目中,只出场十分钟衔接剧情。
后台化妆间的镜子记得她的付出:学生演上半场时,她带着下半场的妆躲在侧幕条后面,睫毛上还沾着亮片,眼睛却死死盯着台上,生怕错过学生的一个身段。有次年轻演员忘词,她在幕后用气声提示,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却精准地送进学生耳朵里。散场后,她拿着保温杯给学生递水,点评时却一点不含糊:"水袖翻得太急,像是在甩面条,明天早上加练半小时。"
如今团里的00后演员都喊她"漂亮外婆",这称呼里藏着十年光阴。外地学生带娃来剧团,孩子会抱着她的大腿要糖吃;老演员家里有难处,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她借钱周转;连舞美组的小伙子谈恋爱,都要找她把关参考意见。"她办公室的沙发总有人坐,茶几上永远有零食,像极了外婆家的客厅。"共事12年的鼓师说。
退休前五年就布局:她要的是"我在不在都一样"
"退休不是断电,得提前接好线路。"这是方亚芬挂在嘴边的话。三年前她就开始实施"梯队计划":让35岁以下演员每年至少主演3台大戏,要求乐队的老琴师每周给新人开小课,连服装组的老师傅都被她逼着带徒弟——"你那手盘扣的手艺,得让小姑娘学会,不然以后戏服都没灵魂。"
去年冬天的下乡演出,她玩了把"突然袭击":原定她主演的《西厢记》,开演前两小时突然宣布由学生顶替。小姑娘吓得腿软,她塞给对方一颗巧克力:"别怕,我在侧幕给你托着。"结果那场戏学生演得出奇好,谢幕时台下掌声比往常还响。后来才知道,她前一晚熬到三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唱段都标在剧本上,连换气口都画了红圈。
这种"托举式传承"早已形成制度:舞美组的灯光设计,必须带着新人跟满20场演出才能独立上手;乐队的司鼓要通过"盲听考试"——蒙着眼睛听演员唱腔,准确打出节奏才算过关。"她连我们退休后的排班表都拟好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演员笑着说,"上个月还问我,退休后愿不愿意回来带徒弟,给发双倍津贴。"
"方女王"的硬核战绩:全票摘梅的女人有多拼?
"方老师的奖杯能摆满一张八仙桌。"年轻演员们私下里都算过:两次白玉兰戏剧主角奖,一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还是全票第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证书,加上刚拿到的"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随便哪项都够晚辈仰望。但他们更怕她的"魔鬼训练":早上六点半的基功课,她会突然出现在排练厅,手里拿着软尺量踢腿高度;排《铜雀台》时,为了甄宓临死前的眼神,她带着演员对着镜子练到凌晨,直到对方眼里真的有了"爱恨成灰"的破碎感。
她对越剧的野心不止于传承。"谁说越剧只能演才子佳人?"当团长这些年,她硬生生把男女合演这条路走通了。《祥林嫂》里的贺老六,《家》里的觉新,这些以往由女演员反串的角色,在她推动下改成男演员出演,唱腔设计上融合了绍剧的粗犷,连京剧界的同行都来取经。有次巡演到西安,台下95后观众举着"越剧炸场"的灯牌,喊得比看演唱会还疯。
面对"饭圈"乱象,她有自己的规矩:上台送花必须给所有主演都带一份,后台签名要先签完剧组名单才能签个人。"袁老师说过,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句话被她写在排练厅的墙上,也刻进了每个团员心里。
退休?艺术家哪有退休证
"退休后要睡够八个小时,把这些年欠的觉补回来。"方亚芬对着采访机笑眼弯弯,但说这话时,她刚从央视戏曲春晚的录制现场回来,脸上还带着舞台妆的红晕。跨年演出五天九场,她场场都在侧幕盯完,1月2日又马不停蹄飞宁波,给镇海的大师工作室揭牌。
团里人都知道,她的退休计划里藏着"小心机":要把历年演出录像整理成教学视频,给偏远地区的越剧爱好者开网课;想重排《玉卿嫂》,这次要带着三个学生分饰不同年龄段的主角;甚至连下乡演出的路线都规划好了,"以前演完就走,这次要在村里多待两天,看看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
化妆镜里的她,眼角已有细纹,但笑起来时,眼里的光和二十岁演崔莺莺时一样亮。"有人说我偶像包袱重,其实是怕对不起台下那些等着看好戏的眼睛。"她轻轻拍了拍身上的戏服,水袖划过空气,带起一阵淡淡的茉莉香——那是她用了三十年的香水,和她的人一样,带着传统的韵,又透着鲜活的气。
就像她说的:"团长有退休证,但艺术家没有。只要还有人想听越剧,我的水袖就还能甩起来。"
- 上一篇:三盏茶泼醒袭人梦,三重智慧,看懂贾母的用人哲学
- 下一篇:皮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