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越跑越快,人却在流失?答案藏在工资条里
发布时间:2025-11-17 01:33 浏览量:2
临港产业园的四川时代工厂外,招聘牌刚立10分钟就排起长队;几公里外的大学城,四川轻化工大学的毕业生却在收拾去成都的行李。2024年宜宾GDP破3800亿,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冲千亿,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宜率仅6.5%,为啥城市跑赢了增速,却留不住年轻人?
宜宾的发展速度,连本地人都觉得“像按了快进键”。曾经靠五粮液和煤炭撑场面的城市,现在成了“动力电池之都”——宁德时代带来10期大项目,6000亩厂房里机器24小时转,光四川时代一家,每隔一段时间放招聘名额,2000个岗位5分钟就被抢空。
交通也翻天覆地,五粮液机场通了20多条航线,成贵高铁让宜宾到成都只要一个半小时,临港新区从“荒山”变成满是四车道的产业新城,长江边的LED球形建筑亮起来时,本地人都戏称“有了拉斯维加斯那味儿”。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这份成绩单在川内稳稳排前列。
政府也下了血本建大学城,拉来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等10所高校,目标是留住10万大学生。可现实是,体育生刘昱从成都回宜宾进厂当技术员,计算机专业的宜宾小伙却只能去深圳找工作——热闹的招聘市场,缺的不是岗位,是能留住人才的好岗位。
宜宾的岗位结构,像“一头沉的天平”。四川时代的招聘启事里,最缺的是卷电芯、测电压的生产技术员,要求只要高中或中专学历,能认26个英文字母就行。刘昱第一次去面试还被淘汰,理由扎心:“本科毕业干吗要进厂?”
高端岗位的缺口大到离谱。整个临港新区,研发岗占比不足5%,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企业的核心研发中心,全设在深圳、上海。宜宾学院计算机系的张同学算过:本地能投的对口岗位,要么是小公司的运维,要么是工厂的设备管理,月薪刚过4000;而他投的成都互联网公司,起薪就有7000。
就连“王牌”五粮液也帮不上忙。作为本地唯一的大型国企,五粮液人员流动性极低,“一干几十年”是常态,普通人想进去得托关系,根本没法成为人才蓄水池。中小酒企倒是多,但给的工资普遍3000出头,刚够糊口。
“在家门口上班,反而存得更少”,这是很多宜宾人的无奈。在广东打工10年的王兴旺回宜宾后发现,工厂普工每天干12小时、两班倒,月薪才5000元,比他在广东时少了一两千。更糟的是,钱还不经花——老城区烧烤店人均70-90元,和成都一个价,麻将馆、茶馆里坐满年轻人,“不是不想存钱,是根本存不下”。
薪资差距在高端人才身上更明显。宜宾某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月薪8000元;而成都同岗位能给到1.5万,还包住房补贴。刚结婚的李工算了笔账:在宜宾买房月供4000,养娃每月2000,工资刚够拆东补西,最终还是跳槽去了重庆。
更尴尬的是“中介压价”。本地工厂招聘大多靠劳务中介,中介从工人时薪里抽3-4元差价,一天干12小时就被抽走几十元。王兴旺干脆转做中介,“比进厂挣得多”,这侧面说明:普通劳动者在本地产业链条里,议价权低得可怜。
年轻人留不留,不只看工资,更看生活质感。宜宾的发展像“劈成了两半”:临港新区全是崭新厂房和高校,但商场、医院、优质学校少得可怜;老城区倒是烟火气浓,东街夜市摆到半夜,可满眼都是低矮老房,路面坑坑洼洼,和新区像两个世界。
教育医疗的差距,成了“压垮选择的最后一根稻草”。宜宾最好的高中,升学率比成都的重点中学低30%;大病要转去华西医院,光路上就要耗4小时。准备要孩子的陈女士说:“不能让娃输在教育上,就算宜宾发展再好,也得去成都定居。”
地理位置反而成了“虹吸口”。成贵高铁通车后,宜宾到成都只要90分钟,反而加速了人才外流。刚毕业的小周说得实在:“在宜宾实习攒点经验,转身就去成都找好工作,周末还能回来看爸妈,何必留在本地委屈自己?”
其实宜宾不是留不住人,是留不住“想发展的人”。刘昱之所以回宜宾,是因为要照顾父母,哪怕工资少点也认;但对想拼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好岗位、好配套,城市再快也与自己无关。
现在宜宾已经在补短板:临港新区的三甲医院正在建,高校和企业合作搞“订单班”,定向培养研发人才;政府也在推人才公寓,承诺给高端人才子女解决入学问题。但这些改变,需要时间落地。
毕竟,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是“让人留下来”的能力。宜宾的动力电池厂房建得再快,不如多建几个研发中心;GDP涨得再高,不如让年轻人的工资条也同步变长。
你是宜宾人吗?身边有没有“城市在发展,自己却离开”的朋友?你觉得宜宾该先补薪资的短板,还是先完善配套?来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