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潜山”探村趣味视频爆火,让乡村土特产成圈粉“香饽饽”
发布时间:2025-11-18 11:15 浏览量:1
大皖新闻讯从用 “段子” 讲透油菜籽产业,到以 “笑料” 激活古村文旅,再到凭流量让贡萝卜远销海外……眼下 ,“Hi 潜山”用一种接地气的幽默,让乡村故事笑着出圈,让致富密码随屏幕传播,更让 “人才归巢” 的暖流在皖山皖水间涌动。
反差搭档“探村”: 让乡村故事笑着出圈
“小郭,这‘潜山四大才子’咋成‘四大菜籽’了?” 在程家井村的油菜田里,80 后驻村书记项龙操着带乡音的普通话一脸困惑,00 后大学生郭纯笑得直不起腰 —— 这段充满反差萌的对话,出自“Hi 潜山” 短视频账号。
自 2023 年 12 月注册以来,这个由 “憨厚书记 + 活泼大学生” 组成的探村组合,用 117 条趣味视频圈粉 10 万 +,播放量突破 2000 余万次,探访村庄达 95 个。
视频里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接地气的幽默:为推介油菜籽产业,他们编排 “菜籽节” 趣谈;为宣传程长庚故居,借 “四大才子” 梗植入历史文化;在稻蛙养殖基地,用 “讨鸡不成得鸡蛋” 的桥段科普致富技术。
“我们要让观众笑着记住潜山的好山好水好产品。” 编导何格手中那本翻旧的 400 页《潜山市村情介绍》,正是趣味视频的 “底气来源”—— 每条笑点都精准对接村庄特色,让文化、风光、特产自然 “露脸”。
这种创新模式迅速获得认可:2024 年 6 月,《人民日报》特派记者全程跟拍采访;12 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账号为千余名在外大学生寄送特产礼包的暖心行动,让乡情在屏幕内外流动。
部分探村组合团队成员
从流量到销量:三产融合激活致富密码
“Hi 潜山” 的走红,不止于 “圈粉”,更在于 “变现”。11月17日,想开文化创意(安徽)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品娇告诉记者,2024 年 10 月,账号与龙潭乡龙湾村签约,盘活老粮站建成 2000 余平米三产融合中心,整合 58 种地标农副产品;2025 年 5 月,第二家线下门店入驻雪湖里历史文化街区,将农产品与天柱山文创结合,让游客在感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带走乡村风味。
流量赋能下,潜山特产迎来 “溢价奇迹”:林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若琼用短视频记录 “贡萝卜”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让这款古贡品价格翻倍,远销海外,带动 100 余户村民户均增收 1000 余元,村集体增收 40 万元;东畈村的石斛、方冲村的毛香粑通过视频曝光后,游客慕名而来,“视频发布第二天就有人上门打卡”;王河镇的 “稻蛙共养” 模式经账号推广后,种植面积从 700 亩扩至 1000 亩,预计新增集体经济收入超 200 万元。
林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若琼用短视频记录 “贡萝卜”
青春归巢:乡村振兴的 “人才磁场”
短视频不仅让特产 “出圈”,更让乡村成为人才的 “吸铁石”。1996 年出生的吴品娇,放弃城市产品项目经理职位,成为潜山市的一名乡村振兴推介官。
2023 年吴品娇返乡创立 “想开文化” 公司,带领 4 名 “95 后” 以短视频和直播为桥梁,坚守 “我们不只卖货,更输出家乡生活方式” 的初心,将地道乡音、深厚乡情与 20 多种家乡土特产深度绑定,让每一份农产都承载着鲜活的乡土记忆,让家乡的人间烟火与独特生活美学,通过镜头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看见潜山乡村的魅力与温度。
在 “Hi 潜山” 的影响下,更多青年选择回归:大学生郭纯周末往返安庆与潜山,即便牺牲课余时间也甘之如饴,“宣传家乡让我骄傲”;在外经商的王文生被第一书记芮黄顺动员返乡,发展稻虾共养产业,年销虾稻香米 100 多吨;截至 2024 年,潜山已培育 20 余名像王文生这样的 “新农人”,他们既是种植能手,也是营销高手。
这背后,是安庆市 “乡村推介官” 队伍建设的强力支撑。260 名由基层干部、选调生、返乡青年组成的推介官,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形成 “一人带一村、一队兴一业” 的效应。
乡村土特产逆袭成圈粉“香饽饽”
破圈之后:从 “网红” 到 “长红” 的潜山实践
如今的潜山,短视频助农已从 “单点突破” 走向 “系统赋能”:“Hi 潜山” 持续向 175 个行政村全覆盖目标迈进,村播联盟、三产融合中心、线下体验店形成闭环,让流量持续转化为产业动能,留守妇女变身主播、返乡青年成为创业带头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从项龙书记 “三赴驻村” 的坚守,到吴品娇 “守山变闯世界” 的勇气;从趣味视频的流量密码,到三产融合的致富蓝图,潜山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 “土味” 与 “网感” 的碰撞,需要情怀与创新的结合。当镜头对准田野,当笑声传遍网络,乡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特产变 “香饽饽”、乡村成 “打卡地”、青年愿 “归巢” 的美好图景,正在大别山东南麓徐徐展开。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