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瑛与宋琥亲兄弟二人,都是朱棣女婿,朱高炽为何不允许二人来往

发布时间:2025-11-18 09:46  浏览量:2

明朝初年,既能在胡惟庸案、蓝玉案中安稳渡过,又能在靖难之役中保住性命,还能在朱棣继位后得封爵位、安度余生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

镇守贵州将近20年的镇远侯顾成,是其中之一,顾成在洪武一朝时便奉命镇守贵州多年;太祖皇帝年迈时将其召回京城,辅佐太孙继承皇位;靖难之役期间,顾成曾跟随耿炳文一起北征燕军,被燕军俘获后得燕王与燕王妃礼遇,自此辅佐燕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

朱棣继位后,顾成被封为了镇远侯,爵位世袭,再次前往贵州镇守,永乐十二年85岁高龄病逝。

顾成虽然是为数不多得以安稳渡过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开国功臣,但他因为背叛建文帝,家人几乎全部被处死,仅有一个孙儿得以逃走,承袭家族的镇远侯爵位。

而有一个人比顾成要幸运的多,不仅像顾成一样活到了永乐一朝,被永乐大帝朱棣封爵;而且朱棣要将两位公主嫁给他的儿子,做儿媳。

此人便是镇守凉州长达四十余年的西宁侯宋晟。

宋晟在1352年时跟随父亲宋朝用、哥哥宋国兴一起投奔了红巾军,在哥哥去世、父亲年迈后,宋晟也开始独挡一面,凭战功而被先后任武德将军、龙虎将军等职,是一位难得的良将。从洪武十二年开始镇守凉州,并且在跟随大将军蓝玉一起东征罕东时,让明军的威名传到了西域。

便是从洪武十二年开始,宋晟曾先后四次出镇凉州,前后总共四十余年的时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这年,宋晟奉命镇守开平;

建文帝继位后,并未将手握重兵的宋晟调回京城前去征伐燕王;

而是在建文二年时,下旨宋晟出镇甘肃;

便是因为建文帝的这一决定,让宋晟成为靖难之役的局外人,不管是建文帝稳坐皇位,还是燕王朱棣取代侄儿成为新帝,对于宋晟而言,都没什么影响,毕竟不管谁来做皇帝,大明王朝仍旧是朱姓。

《罪惟录》中称:在建文四年朱棣率燕军迅速南下时,建文帝曾下旨宋晟率兵前去征讨燕军,但宋晟故意拖延,行军速度很是缓慢,并未真正地与朱棣为敌;也没有公然违背建文帝的旨意。很快,燕军便围困了南京,靖难成功。

而宋晟,仍旧是那个战功赫赫、威震西北的大将;

朱棣继位后,宋晟随即便来到南京拜见新帝。

朱棣将其直接擢升为侯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而且朱棣一下子将两位公主嫁给了宋晟的儿子:

建文四年十二月,朱棣将徐皇后所生第三女安成公主,嫁给了宋晟的第四个儿子宋琥;

永乐元年二月,仅仅两个月后,朱棣又将徐皇后所生第四女咸宁公主,嫁给了宋晟的第六个儿子宋瑛。

一下多了两位公主儿媳,这让宋晟显赫一时。

而这还不是宋晟最显赫的时候,永乐三年宋晟在成功招降北元平章都帖木儿等五千余人后,朱棣下旨将其封为西宁侯,爵位世袭。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棣一生中仅生有五位公主,有两位在洪武一朝时便已嫁人。也就是说朱棣继位后,身边仅有三位待出嫁的女儿;即便是如此,朱棣还是将两位公主,而且还是徐皇后嫡出的公主,直接嫁到了宋晟家中。

这足以看得出,朱棣对宋晟的重视程度。

而宋晟家族,也因此而崛起为大明王朝数得着的勋贵家族,显赫二百余年的时间。

但很奇怪的是:朱棣去世后,有仁君之称的明仁宗朱高炽,却不允许两位妹夫宋琥与宋瑛来往。宋琥与宋瑛都是宋晟的儿子,而且都是朱棣的女婿,仁宗的亲妹夫,仁宗为何要这样做呢?

在永乐一朝时,究竟发什么,让仁宗如此“小心眼”了呢?

宋晟除了妻子丁氏外,还有最少两位妾室叶氏与许氏。

丁氏成为宋晟生下一位嫡子,为第三子宋瑜,但宋瑜早早便去世了。

至于宋晟其他的儿子,都是妾室所生。

宋晟长子宋茂生,史料中几乎没什么记载;

宋晟次子宋瑄,是妾室许氏所生,在靖难之役期间,灵壁之战中战死了。

如此到了朱棣继位时,宋晟尚且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便是第四子宋琥,宋琥为妾室叶氏所生。

其实在此之前宋琥已经娶妻,但朱棣想要将女儿嫁给宋琥,宋晟又怎敢不从呢?更何况能有一位公主做儿媳,是极大的恩赐,宋晟又怎么会拒绝呢?

所以宋晟便让儿子休妻,娶了安成公主为妻。

娶安成公主后的宋琥,便成了大明王朝的驸马,地位自然与之前大不相同。

而且宋琥作为宋晟实际上的长子,自然是最有资格承袭爵位的儿子;永乐五年宋晟在肃州病逝,次年宋琥正式承袭了父爵西宁侯爵位。

既是朱棣的女婿,又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西平侯,宋琥的仕途自然也十分顺遂,颇得岳父的器重。永乐八年,带大征虏前将军印,前往甘肃镇守;永乐十一年时召回南京,宋琥曾以皇亲的身份负责孝陵祭祀事务。

可想而知,宋琥在朝中的地位与威望。

那么,朱棣的另一个女婿宋瑛呢?

宋瑛,是宋晟的妾室许氏所生,也就是说宋瑛与宋琥并未同母所生。

有宋琥这位四哥在,宋瑛虽然也是驸马,但并没有承袭西宁侯爵位的资格。

所以宋琥在永乐一朝时,远不及四哥宋琥得重用,就像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一样。

然而永乐二十二年时,明成祖朱棣病逝,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继承皇位,史称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继位后却下旨,削掉宋琥得西平侯爵位,让其六弟宋瑛来承袭;而且下旨,宋琥与宋瑛两兄弟不许来往。

宋琥与宋瑛虽非同母所生,但也是亲兄弟,仁宗为何会下如此一道圣旨,不让亲兄弟来往呢?

同样都是仁宗的妹夫,宋琥究竟做了什么,得罪了仁宗呢?

这其实还要从永乐一朝时“争夺太子”之位说起:

朱棣一共生有三位嫡子:

嫡长子朱高炽

嫡次子朱高煦

第三子朱高燧

这三位嫡子,不管长幼都有想做太子的心思,朱高燧我们暂且不论,毕竟有两个哥哥在,怎么着都轮不到他来做太子。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理说也是朱棣最合乎礼法的继承人;

朱棣为燕王时,朱高炽便是板上钉钉的燕王世子,将来承袭燕王爵位;

朱棣称帝后,朱高炽这位曾经的燕王世子,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人选。

然而朱棣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犹豫了,因为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不是长子朱高炽,而是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生性沉稳安静,从小便接受了儒学教育,不管是言谈还是举止都十分符合礼法;只是朱高炽虽然从小也学武学箭术,但他喜静不喜动,平日里喜欢专心研究读书,而非骑射功夫。

反观他的弟弟朱高煦,尤其擅长骑射功夫,朱棣最喜欢的便是朱高煦。

在靖难之役期间,身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留在北平坚守,而朱高煦则是跟随父亲身边,得以屡立战功;而且多次救下父亲朱棣的命,为此朱棣对这个儿子也是越来越喜欢。

原本在朱棣称帝后,朱高煦奉命镇守开平,寻找合适的机会征讨北元。

若是朱高煦能够一直在开平镇守的话,作为嫡长子的朱高炽便会成为板上钉钉的皇太子人选,毋庸置疑;然而因天象的缘故,朱高煦被调回了京城。

此时朝廷正在商议立储的事情,按照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自然是朱高炽为太子;更何况朱高炽颇有贤名,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大才子解缙、阁臣黄淮等人。

按理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朝中那些曾跟随朱棣一起靖难的功臣,大多支持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朱棣喜爱的朱高煦;毕竟若是朱高煦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的话,对他们而言自然是好处更多。

为此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等人,便给朱棣上书,请求将朱高煦立为太子。

如此一来朱棣想要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心便动摇了,好在最终解缙的的一句“好圣孙”,让朱棣终于下定决定将朱高炽立为皇太子,至于朱高煦则被封汉王,就藩云南。

但朱高煦并不甘心就这样夺嫡失败,他坚决不肯就藩。

而朱高炽虽然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朱棣还是对太子没那么满意;不仅没有让次子就藩,而且对次子是越来越宠爱,以至于朱高煦在礼制上的规格甚至超过了嫡亲的标准;解缙曾上疏劝谏朱棣,朱棣不仅没有听从解缙的话,还十分生气。

朱棣对太子与汉王的态度如此明显,朝中的臣子们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正因为如此,虽然太子之位已定,但其实朝中还是分成了两派:

一派支持皇太子朱高炽

而还有一派,则是支持汉王朱高煦

而作为朱棣女婿的宋琥与宋瑛,虽为亲兄弟,但也站到了对立面上。

宋琥与妻子安成公主,支持汉王朱高煦

而宋瑛与妻子咸宁公主,则是支持太子朱高炽

虽然安成公主与咸宁公主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公主,但是二人的性情差别很大。咸宁公主十分贤德,在得知作为太子的长兄朱高炽素来节俭、不得宠,财物上自然匮乏,所以便将自己的财物资助给太子哥哥,而且还是很多次。

这份“雪中送炭”,太子朱高炽又怎么能不感动呢?

反观安成公主,据说太子妃张氏(诚孝张皇后)曾跟两位小姑子(安成公主与咸宁公主)借耳环;咸宁公主很是大方,二话不说便借给了嫂嫂;而安成公主却很不情愿;太子妃再请求,安成公主还是拒绝了。

太子朱高炽得知安成公主如此,心中便很不是滋味。

其实安成公主与咸宁公主之所以对太子妃与太子的态度如此悬殊,便是因为他们支持的未来皇帝人选不同。

安成公主支持二哥朱高煦,又怎么会跟太子哥哥亲近呢?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了,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终于继承了皇位,史称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

仁宗继位后,便开始报答那些曾坚决支持自己的臣子们,而这其中自然包括驸马宋瑛与咸宁公主。这年九月,咸宁公主儿子:

宋杰,被授予金吾左卫指挥使的官职;

宋伟,被授予羽林左卫指挥同知的官职

而且这兄弟二人不需要到任,只需要食俸禄即可;

仅仅一天后,仁宗又给咸宁公主增加了一千石的禄米,一万锭钞。

这年十二月,仁宗又赏赐了咸宁公主50匹牧马。

而这,还不是仁宗给咸宁公主与驸马宋瑛最大的赏赐。

洪熙元年,仁宗以“坐不敬”之罪将宋琥的西平侯爵位削掉、罢免驸马都尉的头衔,然后下旨宋晟第六子宋瑛来承袭。

就与这样,咸宁公主父亲宋瑛,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西宁侯,食禄一千一百石。

除此之外,仁宗还下旨将宋琥曾经置办的庄田、舟车等全都要送给咸宁公主,自此宋琥与宋瑛两兄弟也不准再来往。

就这样,原本最没有希望承袭侯爵的宋晟幼子(实际上的幼子)宋瑛,成为西平侯府新的家主。

其实宋琥、安成公主,与宋瑛、咸宁公主的结局,归根结底还是永乐一朝的夺嫡之争。谁若是支持对了人,待新帝继位自然是风生水起;但若谁支持错了人,待新帝继位自然会遭殃。

仁宗虽然是仁军,但他毕竟在永乐一朝受“委屈”多年,一朝继位,做出一些“小心眼”的事情也确实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