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的试金石——两个一模一样的儿子
发布时间:2025-11-17 22:03 浏览量:1
一、双凤还巢
周府今日张灯结彩,原是周老爷升任礼部郎中的喜讯传来。这位为官清正的周大人,膝下独子周文瑾,年方二十,已是满腹经纶的才子。
时近黄昏,文瑾奉父命往城外寺庙还愿归来。管家周福远远看见公子身影,忙命小厮开门相迎。
“公子回来了!”周福躬身相迎,却见文瑾神色匆匆,青衫上沾着些许泥泞。
文瑾微微颔首,正要开口,忽听身后传来一声呼唤:“福伯且慢!”
众人循声望去,无不惊得目瞪口呆——门外竟又走来一个周文瑾!同样的眉眼,同样的青衫,连腰间那块翡翠玉佩都别无二致。
先到的文瑾勃然变色:“你是何方妖物,竟敢化作我的模样?”
后来的文瑾怒目而视:“分明是你这妖孽冒充于我!”
两个文瑾在门前争执不下,惊动了内院的周夫人。
“我的儿啊!”周夫人闻讯赶来,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儿子,顿时泪如雨下。她伸手欲抚摸其中一个的面庞,却又转向另一个,最终瘫坐在地,“这、这叫我如何分辨?”
二、迷雾重重
周老爷回府后,也是大惊失色。他强自镇定,命将二人分别安置在东、西厢房,严加看管。
次日,周老爷请来知府大人主持公道。公堂之上,两个文瑾各执一词,都说自己才是真身。
知府先问家事:“周夫人生辰是何日?最爱吃什么?”
二人异口同声:“母亲腊月十八生辰,最爱桂花糕。”
再问学问:“《论语》中‘君子有三畏’指的是什么?”
二人齐声答道:“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甚至连周文瑾七岁时跌入后园池塘,左膝留下的疤痕,二人身上都分毫不差。
周老爷的老仆周忠忽然想起一事:“公子三日前曾在书房作画,画的是什么?”
东厢文瑾答道:“画的是墨竹。”
西厢文瑾也说:“自然是墨竹。”
周忠摇头叹息:“老奴记错了,是三日前的事。”
案子陷入僵局,满城哗然。有人说是妖物作祟,有人说是双生兄弟,众说纷纭。
三、智叟献计
正当周老爷愁眉不展之际,门上报:退隐多年的老翰林李大人来访。
这位李翰林曾是帝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听闻此事特来相助。
“妖物能模仿其形,未必能模仿其心。”李翰林捻须道,“真正的考验,不在‘知’,而在‘为’。”
他附在周老爷耳边,如此这般说出一计。
当夜,周老爷将二人分别关在相邻的囚室,派心腹家人分别传话。
家人先到东厢,对那里的文瑾说:“公子,老爷已决定,为保家门清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明日午时,将把你们两个一同处死。”
那文瑾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捶胸顿足,破口大骂:“昏聩!枉我尊他二十载父亲,竟如此无情无义!为了自己的清誉,连亲生骨肉都要杀害!”
家人默然退出,又到西厢传话。
那文瑾听罢,怔了半晌,泪如雨下,朝着父母卧室的方向跪下,重重叩了三个头:“父亲、母亲,孩儿不孝,不能再侍奉二老了。若我之死能换家门安宁,儿心甘情愿。只求父亲母亲保重身体,勿以我为念。”
他取出贴身佩戴的玉坠:“请将此物交还母亲,就说...孩儿来世再报养育之恩。”
四、云开月明
藏在暗处的观察者将二人反应一一回报。周老爷与李翰林相视点头,心中已有分晓。
次日清晨,周老爷命将两个文瑾带到厅堂。全家上下齐聚一堂,屏息以待。
“妖孽,你还有何话说?”周老爷突然指向东厢文瑾。
那文瑾脸色骤变,尚欲争辩,李翰林已取出一个古铜镜照去。镜中,东厢文瑾的身影竟是一片模糊雾气!
“啊!”在众人惊呼声中,那妖物现出原形,化作一阵青烟欲逃。李翰林早有准备,取出符咒镇住妖气,终将其收服。
原来这妖物是后山修炼的狐精,羡慕人间亲情,故化作周公子模样,欲取而代之。
周夫人抱住真文瑾,泣不成声。文瑾却道:“母亲莫哭,那狐精也是可怜,修行不易,却误入歧途。”
五、余音绕梁
此事过后,周文瑾更加孝顺父母,善待下人。后来他金榜题名,官至巡抚,始终以清廉爱民著称。
有人问起当年真假公子之事,文瑾总是淡然一笑:“经此一劫,我方知世间万物,形可仿,神难似。为人处世,贵在真心。”
而那面照妖镜,被周家供奉在祠堂,镜旁刻着李翰林亲笔所题八字:
“形易仿而心难伪,德可修而性难移。”
每当夜深人静,那面古镜偶尔会泛起微光,仿佛在提醒着世人:在这真真假假的世间,唯有本心,才是试炼真伪的不二法门。
而那狐精被收服后,在李翰林的感化下,潜心修行,终得正果。这是后话了。